高峰
2012年發生在廣西龍江河的鎘污染事件,揪緊了國人的心。由于龍江河位于珠江水系西江左岸重要支流柳江的上游,柳江進入到下游后會與多條流量很大的江河交匯,進入廣東省。倘若污染團進入廣東水域,這起污染事件將會演變成一起重大的跨流域污染事件。
盡管從目前處置和監測的總體情況來看,能夠把大部分污染負荷攔削在龍江河段內,兩省西江交界斷面水質尚未發現異常,但這起震驚全國的公共事件,顯然給跨流域污染治理敲響了警鐘。筆者認為,要想真正架構起跨流域防污、治污的常態機制,歐洲萊茵河的跨流域治理模式,可作為我們學習的模板。
萊茵河流經歐洲9個國家,是目前世界上跨流域治理污染最成功的一條河流。萊茵河治污的經驗,有這么三條值得借鑒:其一,制定了暢通無阻的跨流域協調機制。萊茵河流域的9個國家,制定了一個萊茵河日常養護“國際公約”,并成立了由12人組成的保護萊茵河國際委員會,委員會主席由成員國的相關責任人輪流擔任。這一跨流域協調機制的成立,發揮了兩方面的作用:一是保證達成共識。流經國都對污染認識明確,普遍認為整個流域是一個生態整體,區域內所有的個體休戚與共。二是保證管理效率。保護萊茵河國際委員會磋商防污重大問題的部長級會議,每年都開,而討論具體治理措施的各個執行部門的會議每周必須開一次,工作效率非常高。
其二,有一個充滿智慧的制度化設計。據悉,萊茵河流域現有通報檢測站點數十個,設立的注冊通報員上百人。這些設立在沿河自來水公司、礦泉水公司、食品加工廠等“用水敏感企業”的通報員,隨時密切監測萊茵河水質的變化情況,一旦發現水質稍不符合規格,就會立即報告相關監測部門,及時采取處置措施。
其三,讓流域下游國家唱主角。按照制度設計,盡管委員會主席按照規定期限輪轉,但委員會的秘書長卻總是荷蘭人。因為荷蘭是萊茵河最下游流經的國家,在河水污染的問題上,荷蘭最具有發言權,而且,荷蘭由于受到污染危害可能性最大,所以,對于治理萊茵河的決心和責任心最為強烈。
實際上,我國處于跨地區污染困境的河流不在少數。放眼望去,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和淮河等多數河流,大都存在跨省、跨地區、跨流域的轉嫁污染問題。雖然在這些流域內,國家及各地方政府不僅發紅頭文件,制定很多制度政策,而且投入了巨額財政資金,但是從治理效果來看,并不十分理想。
萊茵河的治理經驗告訴我們,治理江河污染,靠的不僅是文件、制度、規定以及資金,更為重要的是,應解決缺乏暢通無阻的跨流域協調機制、充滿智慧的制度化設計以及讓流域下游地區充當主角等問題。可以預見的是,如果有一天,萊茵河的治理精髓,能復制到我國包括龍江在內的河流污染治理當中,那么,不但是龍江,而且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和淮河等國內多數河流,都會打造成中國版的萊茵河。
(曹佳寧薦自《上海老年報》)
責編:我不是雨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