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為四時之首,萬象更新之始。《黃帝內經》說:“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因此,春季養生必須掌握春令之氣升發舒暢的特點,注意保衛體內的陽氣,使之不斷充沛,逐漸旺盛起來,凡有耗傷陽氣及阻礙陽氣的情況皆應避免。
因此,春季養生總的原則:一是養生,二是養陽,三是護肝。
情志養肝
中醫認為,肝屬木,喜條達,與春令升發之陽氣相應。情志養肝應該特別注意心情舒暢、七情調達,這樣有助于肝的疏泄。
《黃帝內經》說:“百病生于氣也”。所以,保養肝的功能最重要的是心情要愉快。其次,養生要求情緒保持穩定,不要過分高亢或低落。如果不注意情志調攝,肝氣抑郁,則會生出許多病來。如過于沖動,肝氣過旺則分往大腦的血量驟然增多而易突發腦出血、中風;過于悲傷使肝氣過于低下,分往大腦的血量驟減而暈倒、虛脫。如果情志不暢,則肝陽上亢,血壓升高,心腦血管病者容易發生中風。患有精神分裂癥的人、抑郁癥的人到了春天易復發。因此,春天應順應陽氣升發的自然規律,使肝氣順暢條達,“以使志生”。
睡眠養肝
睡眠,古人稱為“眠食”。曾國藩有“養生之道,莫大于眠食”的名言。英國大劇作家莎士比亞將睡眠譽為“生命筵席”上的“滋補品”。
研究表明,睡眠是人類自身對腦和整個神經系統的有效調節。在高質量睡眠狀態下,體內會出現“四自”功能,即:自我建設,自我改造,自我完善,自我修復。尤其是春季,肝受到陽氣生發的作用,容易肝火旺盛,肝臟又是將軍之官,主疏泄,解毒。所以,春季高質量的睡眠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注重科學睡眠,在亥時前上床入眠(21-23時,三焦經主時,為子時的前一個時辰。三焦為氣血運行的大的通道,此時上床入眠,有利于血歸于肝)。青少年和中年人每天需睡8小時;60歲以上老年人7小時左右;80歲以上老年人應睡8-9小時;體弱多病者可適當增加睡眠時間。堅持睡前用熱水洗腳。晚飯莫過飽,睡前莫喝濃茶及咖啡。講究睡姿,睡時應“臥如弓”,以右側臥位,睡眠方向以頭東腳西為宜。要有靜謐的睡眠環境,室內空氣新鮮,濕度適宜,床鋪舒適,利于進入甜蜜的夢鄉。
運動養肝
中醫認為,肝主筋。萬物復蘇的春天,正是采納自然陽氣養肝的好時機,而運動則是絕好的方法。人應根據自身體質狀況,選擇適宜的鍛煉項目。清晨、傍晚及節假日,可漫步于芳草小徑,舞拳弄劍于河畔林間,或去郊外踏青問柳,游山戲水,賞花行歌,身心融入大自然之中,人天合一,無形之中增強了心身健康。
起居養肝
“春眠不覺曉”,春天的覺似乎總也睡不夠,白天也時常覺得昏昏欲睡、精神不振,這就是“春困”現象。為了不讓“春困”影響我們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我們還是應該努力克服“春困”。
一是要做到起居有常,每日宜早臥早起,保證一定的睡眠時間,還要注意居室空氣的新鮮流通;二要加強鍛煉,每天起床后堅持到公園、田野進行早鍛煉,持之以恒可精神飽滿、神清氣爽;三要平衡飲食,多吃一些富含優質蛋白的食物,以滿足春季因人體代謝旺盛而蛋白質需求的增加。多吃一些新鮮蔬菜和水果也可有效預防“春困”。這是因為“春困”與機體處于偏酸環境和維生素攝入不足有關,而多吃新鮮的蔬菜水果,既可中和體內酸性產物,又可補充維生素。
乍暖還寒慎減裝。“春捂秋凍”大家都知道。從古至今,善于養生的醫學家們都十分重視“春捂”的養生之道。如果過早地脫去棉衣,寒氣會乘虛而入,寒則傷肺,加上人體的皮膚已經開始變得疏松,對寒邪的抵御能力有所減弱,所以易患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氣管炎、肺炎等呼吸道疾病,還有一些嚴重危害人們健康的流腦、麻疹、腮腺炎、猩紅熱等多種傳染病也易在這個季節流行。
(注:因個人體質差異,養生效果會有所不同,本文僅供參考。)編輯/王洪麗
專家簡介
閆珉川北京中醫藥大學畢業,保健科學和中醫專業雙學歷。師承劉承山先生全面系統地研究臟腑順安工程的理論、技術;后又拜毛澤東主席的保健醫生王鶴濱教授為師,學習“紅色保健”的養生理論、技術及其世界獨創的“橫紋肌理論及療法”。中國頂級私人醫生專職保健機構(太醫館·太和書院)創始人,著名中醫亞健康和養生保健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