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勇強
有則寓言故事是這樣寫的:某人養(yǎng)了一頭黑熊,按說黑熊不容易與人親近,但這人從黑熊的幼崽期就開始收養(yǎng)了它,所以人熊之間親密得不得了。有一天,主人在午睡,黑熊發(fā)現一只蚊子趴在了主人臉上,為了主人不被蚊子叮咬,黑熊一巴掌打了過去,結果蚊子飛了,主人的臉也腫了。
你看,方法不當,好意可能會辦壞事。
動機和效果的不一致,在現實中常常出現。十幾年前,我響應單位號召,與貧困山區(qū)一名交不起學費的孩子結了對子,交了400元錢,給了個小紅本,小紅本標明了雙方的姓名和地址。十年后,一個小伙子找到了我,感謝我當年的資助,他愧疚地說,自己天質欠缺,沒考上學,辜負了我的期望,由于現在日子過得緊巴,問我能不能再資助幾個錢,我聽后二話沒說就掏出了錢包。小伙子千恩萬謝地走了,我則陶醉在又做一件好事的快意中。
兩個多月后,小伙子再次登門,這次向我匯報了他的創(chuàng)業(yè)計劃:養(yǎng)幾頭豬,然后創(chuàng)辦有一定規(guī)模的養(yǎng)殖場,我的善心又一次被激活,如數將創(chuàng)業(yè)啟動金交給了他。看著小伙子謙恭的表情,我的虛榮心也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當然,任何創(chuàng)業(yè)都是不容易的,小伙子看來也面臨著重重困難,不是養(yǎng)殖技術不到位,就是市場銷路不好,總之,我又先后注入了幾次薪水。可是從此,小伙子再也不露面了。
一年后,我期待的養(yǎng)殖場成功的消息沒有到來,卻等來了警察的取證——小伙子進了班房。
警察的話意味深長:“見過做好事的,沒見過像你這樣做好事的:正是你一次又一次不問青紅皂白的資助,培養(yǎng)了他投機取巧的心理,讓他養(yǎng)成了不勞而獲的習慣,他用同樣的方法,先后騙了好幾個人啊!”
我頓覺羞愧,好心的資助,卻資助出了惡果,我不知道二者的聯(lián)系有多大,但至少,警察的話表明了,正是我的資助,小伙子才出現了今天的狀況,這是我所始料不及的,但愿這僅僅是個例。由此,我理解了洛克菲勒不輕易資助人的做法,雖然被公眾指責吝嗇,但始終保持沉默,不加辯解。
是的,每個人從沒出生就有了被母體照顧的需求了,整個成長過程又是安享他人照顧的過程,這種照顧極易成為慣性,到了成年,若能繼續(xù)享受免費的午餐,那提供午餐者定是害了他。慈善是對的,但千萬不要讓慈善成為免費的午餐,那樣,好意可能會因方法錯誤而結不了善果。
俗語“一碗米養(yǎng)個恩人,一斗米養(yǎng)個仇人”說的也是這個道理,一個人在饑寒交迫的時候,你給他一碗米,就解決了他的大問題,你如果繼續(xù)給他米,他就會覺得理所當然。說不清是米害了他,還是給米的人害了他。
其實類似的道理早在兩千多年前莊子就告訴過我們了。莊子的名篇《應帝王》中有個很有哲理的寓言,說的是南海的大帝叫攸,北海的大帝叫忽,中央的大帝叫渾沌。攸與忽常常到渾沌處做客,渾沌每次款待都十分豐盛。攸與忽過意不去,一起商量報答渾沌的深情厚誼。他倆覺得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個竅,唯獨渾沌沒有,“我們何不為他鑿開七竅呢?這應該是最好的報答了。”于是,兩個好意者每天為渾沌鑿一竅,結果,“七日而渾沌死”。
攸和忽的好意綿延兩千多年,仍以各種版本在人、動物、自然界不停地演繹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