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赤腳醫生第一人王桂珍

2012-06-25 00:51:50
黨史博覽 2012年5期
關鍵詞:農村

霞 飛

在新中國衛生事業的發展過程中,赤腳醫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曾經留下了輝煌的業績,至今為人們所懷念。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赤腳醫生第一人叫王桂珍。她是一個普通農村女青年,以赤腳醫生第一人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而受到重視和重用,曾一度被調到中央擔任副部長一級的領導職務。當她從領導崗位下來淡出人們的視野后,又靠自己的努力重鑄了人生輝煌。

醫學速成培訓班的學員

王桂珍,1944年出生在上海市川沙縣(今屬浦東新區)江鎮大溝村。王桂珍一家,是生活在大溝村最底層的貧農,父親租種著幾畝薄田,平時也做些零工,母親則是普通貧苦人家婦女,一家人辛勤勞動,過著貧苦的生活。

王桂珍小學畢業后,大溝村已經走上了集體化道路,她就直接參加了集體勞動。她不怕苦,不怕累,生產勞動總是走在前頭。在她帶動下,大溝村一大批婦女走上了生產勞動第一線。王桂珍不光在生產中積極帶頭,還有組織能力。上世紀60年代初期,正值學雷鋒高潮。同當時的進步青年一樣,王桂珍以雷鋒為榜樣,在當地留下了好名聲。在她還不到20歲時,就成為村黨支部的培養對象,被吸收為預備黨員。

1965年6月26日,毛澤東在中南海聽衛生部部長錢信忠匯報工作。錢信忠在匯報中講到中國農村缺醫少藥的情況時,毛澤東發怒了。他在嚴厲批評了衛生部的工作后,講了這樣的意見:“應該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培養一大批‘農村也養得起’的醫生,由他們來為農民看病服務。”不久,毛澤東再次召見衛生部部長錢信忠等人,討論在農村培訓不脫產的衛生員事宜。在這次談話中,毛澤東重點談了改善農民醫療條件的問題,并且提出了在農村培訓不脫產的衛生員的總構想。毛澤東說:“書讀得越多越蠢。現在那套檢查治療方法根本不適合農村,培養醫生的方法,也是為了城市,可是中國有五億多農民。”“醫學教育要改革,根本用不著讀那么多書……高小畢業生學三年就夠了,主要在實踐中學習提高,這樣的醫生放到農村去,就算本事不大,總比騙人的醫生與巫醫要好,而且農村也養得起。”

毛澤東發怒并作出指示是在6月26日,因此,該指示便被稱為“六二六”指示。

“六二六”指示下達之后,各地開始貫徹落實。在上海市委部署下,各郊區開始按照毛澤東的指示精神,培訓“農村也養得起”,又能長期在農村給農民看病的農村醫生。正是在此背景下,上海川沙縣江鎮公社于1965年夏辦了一個醫學速成培訓班。辦這個培訓班的目標很明確——培養半農半醫的農村衛生員。在招收學員時,標準也很明確,必須是貧下中農家庭出身,政治上表現好,一句話:“根紅苗正”。此外也要求要有小學畢業以上的文化程度。江鎮公社醫學速成培訓班招收學員的文件傳到大溝大隊后,村黨支部認為王桂珍出身于貧下中農家庭,政治上表現好,是團支部書記、預備黨員,又是小學畢業生,是最適合的人選,便確定送王桂珍去學習。

大溝大隊給王桂珍開了一封介紹信,她收拾了簡單的行裝,便到江鎮去報到,成為江鎮醫學速成培訓班中28名學員之一。

上海市江鎮辦的醫學速成培訓班,學習時間只有4個月。為了在短時間里使學員們基本掌握醫學院學生要幾年才能夠掌握的醫學知識和一般治病方法,速成班的課程安排得特別緊。醫學方面的課程涉及物理、化學、生理學等多門知識,有相當大的難度。對于只有小學文化程度的王桂珍來說,要在短時間內掌握這么多以前自己沒有接觸到的知識,其困難之大,可想而知。王桂珍迎難而上。她的想法非常質樸:自己今天來學習醫學知識,是為了今后給農民看病的,如果學不好,怎么能夠給大家看病?必須要學會學好。大隊選送自己來學習,要出工分,出糧,公社也要出經費,自己學不好怎么向組織交代?出于這些樸素的想法,她學得比別人要刻苦得多。

一來二去,王桂珍成了速成班中學得最好的學員。后來,她自己回憶道:

我連中學的門都沒進過,比方那些化學元素符號,還有什么 “大于”、 “小于”……老實講,一下子真搞不懂。那時候我自己挺能吃苦,學得挺認真。老師讓晚上9點熄燈,我拿個小的手電筒在被子里看到12點。

王桂珍的刻苦學習精神,也給當年的老師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王桂珍的老師黃鈺祥后來多次談到王桂珍在速成班中的刻苦學習精神。她的同學們也談到了這一點,認為這種刻苦學習精神,在任何時代對人都是有益的。

赤腳醫生第一人

4個月的學習,使王桂珍基本掌握了醫學知識和一般的治病方法。當速成班結束后,按照江鎮公社的統一安排,王桂珍和其他學員都回到農村,當鄉村醫生,給農民治病。

王桂珍結業后回到大溝大隊當了一名鄉村醫生,直接給大溝的農民看病。平時,她背起藥箱,走村串戶甚至到田間地頭為農民們治病;農忙時,她也參加農業勞動。開始,農民們并不相信王桂珍能治病,說:做一個醫生要學好幾年,這個黃毛丫頭只學4個月就能當醫生?能看病嗎?但王桂珍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

王桂珍 (左)在田間地頭為農民看病。

王桂珍為了減輕農民的醫藥費負擔,在村邊一塊地上種了100多種中草藥。村里支持她,專門建了土藥房,供她和姐妹們制作中草藥。平時,她總是利用自己所學的醫學知識,想出各種土洋結合的辦法,讓身邊的老百姓少花錢也能治病。

王桂珍所在的大溝大隊,是以種水田為主的。當地農民種水田,無論插秧,還是除草、施肥,都要赤腳下田勞作。王桂珍是不脫產的鄉村醫生,有了病人,她背上藥箱就去看病,看完病回來,就下水田與社員們一起勞動。她下水田勞動,自然是打赤腳。經常出現的情況是:她在水田里勞動時,就被叫去給病人治病,來不及洗去腳上的泥,赤著腳就去給病人看病。當地農民有一個通常觀念:“赤腳”和“勞動”是一個意思,他們見王桂珍是既參加勞動又要為農民看病的醫生,就自發而又自然地送給王桂珍一個稱呼:“赤腳醫生”。實際上,赤腳醫生就是既要勞動也要行醫的意思。“赤腳醫生”是在農民中自行叫起來的,是老百姓送給王桂珍的“口碑”,是對她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精神的贊賞。

但是,農民們送給王桂珍的這個名稱,還只是局限在大溝大隊范圍內。上邊下去了解王桂珍事跡的干部們對此不太理解,有的人甚至認為這種稱呼是對王桂珍的諷刺、挖苦,是對鄉村醫生的污辱之詞,至少算是不雅之詞。市里有一個干部到大溝大隊聽說農民叫王桂珍“赤腳醫生”時,很生氣地對大隊干部說:“怎么能這樣稱呼一個學雷鋒的模范人物呢?今后不許這樣叫!”

但是,農民們可不聽這一套,照樣叫王桂珍“赤腳醫生”。而王桂珍的事跡,被江鎮公社領導認定為學習雷鋒精神的好典型,在江鎮范圍內大力宣傳。

或許是王桂珍的事跡傳播日久影響較大,或許是她的事跡經過近三年時間的沉淀經驗更加成熟,上海市黨政部門于1968年派出記者前往川沙縣江鎮調查、采訪她了。當地農民熱情接待了來采訪的記者,并且一件一件向記者們介紹了王桂珍的事跡。記者們被感動了。他們意識到,王桂珍的做法,與毛澤東幾年前作出的指示,以及他所提倡的方式是暗合的。考慮到這一點,記者們沒有把采訪結果寫成一篇一般性的報道,而是寫成了一篇調查報告。在寫作過程中,記者們對王桂珍的事跡作了認真調查了解。同時,對毛澤東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初期關于改善農村醫療條件的指示進行了反復體會,覺得江鎮公社王桂珍的做法,是切合毛澤東指示精神的。因此,這篇調查報告把本來就有著內在聯系的毛澤東指示和王桂珍的事跡,進行了深入發掘,由此形成報告的主題。調查報告中,對上海川沙縣江鎮公社培養“赤腳醫生”的情況作了生動記述,懷著深厚感情對王桂珍全心全意為農民服務的事跡作了報道。寫作中,記者們對文字也精益求精,盡可能使文字生動活潑一些,并且首次在文稿中使用了當地農民對王桂珍的稱呼——“赤腳醫生”。記者們直接將當時全國人民都生疏的“赤腳醫生”一詞用到標題上,并且將這篇調查報告與大的改革方向聯系起來。它的題目最后定為《從“赤腳醫生”的成長看醫學教育革命的方向》。文章中第一次把“赤腳醫生”定義為:“不拿工資,幫助種地,亦工亦農,赤腳行醫。”

調查報告送上去后,又經過一些修改加工,便順利通過了。1968年夏,上海《文匯報》在重要位置發表了這篇調查報告。該文發表后,立即引起中央宣傳部門的重視。當年9月出版的《紅旗》雜志第3期和9月14日出版的《人民日報》全文轉載了這篇調查報告,引起了廣泛關注。特別是這篇文章中第一次把農村半醫半農的衛生員正式稱為“赤腳醫生”,很是搶眼。閱讀《紅旗》雜志和《人民日報》上刊載這篇文章的人首先要探究什么是“赤腳醫生”,原來,就是指半醫半農的農村衛生員。

這篇文章也引起了毛澤東的關注。毛澤東仔細閱讀了9月14日《人民日報》上轉載的這篇文章,并且在他看過的《人民日報》上批示:“赤腳醫生就是好”。

毛澤東的批示,是對王桂珍事跡的肯定,更是對不脫離農業生產,亦醫亦農,在鄉村中直接為農民服務的醫療模式的肯定。他的批示下達后,全國各地農村普遍在大隊一級設立鄉村醫生,并且都稱為“赤腳醫生”。由于毛澤東是在介紹王桂珍事跡的調查報告上寫下“赤腳醫生就是好”7個字的,王桂珍也就成為中國赤腳醫生第一人。

和毛主席一起登上天安門城樓

毛澤東“赤腳醫生就是好”的批示下達后,當年的中國大地上立即掀起了一股學習赤腳醫生、學習王桂珍的熱潮。還有人不顧路途遙遠,自帶干糧,千里迢迢趕到江鎮公社觀摩學習。王桂珍一下子成了享譽全國的名人。

1969年9月,王桂珍接到通知,到北京去參加新中國成立20周年的慶典。此前,一直生活在大溝的王桂珍,連上海市也很少去。這次,她要到北京去,登上天安門城樓參加國慶觀禮,這在當時無疑是一種殊榮。更讓人想不到的是,她到北京后,受到了毛澤東的接見。在那之后數年間,毛澤東又六次接見了她。

身背藥箱的赤腳醫生穿過河流去巡診。

1969年10月1日,王桂珍登上了天安門城樓,參加新中國成立20周年慶典。她的內心無比激動。她知道,她是代表已經在中國農村大地上形成規模的赤腳醫生登上天安門城樓的,內心自然有一種自豪感。讓她驚喜的是,她在天安門城樓上看到了赤腳醫生方隊。這個方隊由近千名肩背藥箱、背負斗笠、挽著褲腿、打著赤腳的年輕農村姑娘組成。她們高呼著“為人民服務”的口號,整齊地從城樓下的長安街走過,隊列的前邊是一個特制的輪車,上面載著“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15個大字。這個方隊代表的是當時分布在全國的數百萬農村醫護人員。當這個方隊走到天安門城樓下邊時,王桂珍高興得幾乎跳了起來。她使勁地鼓掌,手都痛了也不覺得。以前,她只知道自己干的事業很神圣,絕沒有想到這個事業受到偉大領袖毛主席的肯定后,與億萬農民的利益連在了一起,并且有這么多的響應者,成了全國性的行動。

赤腳醫生第一人王桂珍的事跡很快就傳到了國外,并且在國外也受到好評。一些外國友人和著名的海外通訊社紛紛到大溝采訪王桂珍。柬埔寨國王西哈努克的兒子拉那烈也慕名到大溝來參觀王桂珍等人辦的醫務室和藥房。英籍華人作家韓素音也對王桂珍的事跡進行了專題采訪,還在王桂珍的真誠邀請下,到王桂珍簡陋的家里吃她做的當地普通農民平時吃的飯。

從北京回來不久,王桂珍就被任命為江鎮公社黨委副書記,分管醫療衛生和婦女工作。

1972年,美國斯坦福大學幾位學者在中國拍攝了一部專門向國外介紹赤腳醫生的52分鐘紀錄片《中國農村的赤腳醫生》。這部紀錄片真實記錄了當時赤腳醫生就地取材、土法上馬炮制針對農村常見病的藥物以及用小銀針治大病的情形。這部影片在一些國家放映后,引起了強烈反響。這部片子,把中國的赤腳醫生推向了世界。

1974年,世界衛生組織籌備第二十七屆世界衛生大會時,邀請中國派代表團參加。中共中央特意選派王桂珍參加這次會議。會議的籌辦方特意安排王桂珍在會上作了兩次交流發言。她的發言生動、質樸,引起了代表們的巨大反響。

王桂珍從日內瓦回來后,被組織上任命為川沙縣衛生局黨委核心小組副組長。

1974年,紀錄片《赤腳醫生好》突出介紹了王桂珍的事跡,并且在旁白中這樣說道:貧農的女兒王桂珍是上海川沙縣江鎮公社大溝大隊的第一名赤腳醫生,她刻苦學習鉆研醫療技術,以白求恩為榜樣,全心全意地為貧下中農服務……

1975年,已經身患重病的周恩來考慮到衛生部領導班子成員大都年事已高,缺乏基層工作經驗,也沒有貧下中農代表,因此,他在病床上提名王桂珍到衛生部擔任領導職務。當時,調到北京擔任領導職務的人都要先進中央辦的一個短期培訓班學習,王桂珍也不例外。這年12月,上海市委組織部通知王桂珍進京學習。她收拾了簡單的行李,穿著平時在田間勞動時穿的衣服,就到北京報到了。短訓班學習結束之后,中央組織部的人找她談話,她才得知自己已被調到衛生部工作,不能回上海了。她到衛生部報到后,組織上已經給她安排好了辦公室,還給她配了一個秘書。衛生部黨委有關同志找她談話,告訴她組織上已經任命她擔任衛生部黨委核心小組成員。王桂珍成為副部長一級的領導干部了。不久,她又兼任衛生部防治局副局長。

1976年2月,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夫婦第二次訪問中國。尼克松夫婦早就對中國的赤腳醫生十分贊賞,對王桂珍的事跡也十分欽佩。外事部門考慮到這一點,特意安排王桂珍以衛生部黨委核心小組成員的身份參加了招待尼克松的宴會。

1977年,上海發行地方糧票,經有關部門研究,在上海地方糧票一斤券上印上了王桂珍的肖像。肖像印上鈔票或者糧票,無論在當時還是后來,都是一種殊榮。

拿工分的副部級領導干部

到北京工作后,王桂珍覺得不習慣。以前,她雖然先后擔任過江鎮公社黨委副書記、川沙縣衛生局黨委核心小組副組長,但她從沒有長時間在機關辦公室里坐過。相反,她大部分時間是在基層,而且一直當赤腳醫生,給農民看病,水田里仍然經常有她勞動的身影。到衛生部后,沒有了下水田勞動的機會,也沒有在各村走來走去給農民看病的機會了,這讓她覺得十分不習慣。

王桂珍在衛生部工作還有一個不好講出口的困難,即經濟困難。當時的王桂珍身上已經有三個職務了:衛生部黨委核心小組成員、川沙縣衛生局黨委核心小組副組長、江鎮公社黨委副書記。但她卻從來沒有拿過國家一分錢的工資,她的身份仍然是農民出身的“赤腳醫生”,她還是原來的江鎮公社農民戶口。她的收入就是大溝大隊的工分,而且這個工分收入算得十分具體。她與大溝大隊黨支部書記一樣,拿大溝大隊的平均工分。大溝大隊一年的平均工分,就是3000個工分,一個不多,一個不少。當時的大溝大隊,與南方一些大隊比,還不算富裕,工分也不值錢——一個工分只值7分錢。算起來,王桂珍一年的收入,僅有210元。她曾回憶道:“我在衛生部一天補貼5毛錢,我揀最便宜的菜吃,像菠菜、豆腐,中午吃兩個窩窩頭。”即便如此,她仍然捉襟見肘,只好向自己的丈夫要錢。她的丈夫叫邱水興,兩人于1972年結婚。后來,邱水興到甘肅支邊,工資也很低。但只要王桂珍給他寫信,他就會把自己節衣縮食余下的一點錢寄過去。邱水興回憶道:“她有時給我寫信,說上北京開會去了,到國外去了,到外省去了,那意思我知道,她沒有錢了,我趕快給她寄二三十塊錢,有時候自己沒有,就跟朋友借一下,給她寄點過去。她是沒有一分工資的,都是靠我寄給她。”

電影《春苗》增加了她的負擔

在王桂珍到衛生部工作之前,以她為原型的電影《春苗》就在全國上映了。

電影《春苗》的出現是有政治背景的。1970年初,擔任上海市委第一書記的張春橋表示“對赤腳醫生這個題材很感興趣”。張春橋當時是想按照他主張的“限制資產階級法權”的思路搞出一部反映這一主張的文藝作品。當時的上海市文藝部門即按照這一思路,下去采訪仍然在基層工作的王桂珍,用王桂珍的事跡,寫出了一部反映赤腳醫生不計報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舞臺劇。張春橋等人想利用這部舞臺劇為他們的政治服務。因此,這部舞臺劇經過當時上海市委主管文教的書記徐景賢掛帥反復修改,把原劇本中的女主人公從最初的一個全心全意為貧下中農服務的赤腳醫生,變成了“頭上長角,身上長刺”的“反潮流英雄”;公社衛生院院長成了影射鄧小平的“死不改悔的走資派”,最終形成了電影劇本。又請謝晉任導演,青年演員李秀明扮演影片中的女主角。電影《春苗》于1975年9月在全國公映。

在上海市文藝部門創作以反映赤腳醫生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事跡的舞臺劇時,王桂珍是真心實意擁護的。她也接受了文藝工作者的采訪,向他們介紹了赤腳醫生的工作、生活等情況。她根本不知道這部舞臺劇后來被改編成《春苗》這部電影,更不知道電影內容已經被改成了同“走資派”斗爭。她更不了解張春橋等人的政治意圖。這部電影上映后,她也只是將其當做一部文藝作品來看。1976年7月1日,文化部“根據廣大工農兵群眾的意見”,對1973年至1976年6月的優秀故事片進行評選,《春苗》名列第一,她也很高興。當時,她只是為有一部反映赤腳醫生的電影高興,沒有想到這部電影的政治背景和上映后的實際效應。

電影《春苗》在全國上映后,出現了一股到大溝大隊來看“春苗”原型的熱潮。這給既擔任領導職務,又要堅持給農民看病,又要參加勞動,又要搞調查研究的王桂珍帶來了不小的負擔。她每天要接待許多各地來的參觀團、學習團、取經團、交流團。經常的情況是,她正在水田里勞動,就有人來喊她去見某個參觀團;她正在接待某個參觀團,就有人來喊她去給農民看病。勞累一天的她,有時晚上還要接待一些參觀團到深夜。

一邊勞動一邊接受審查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不久,就有一些人提出:《春苗》是“四人幫”搞的大毒草,王桂珍是電影《春苗》里“田春苗”的原型,她又是從上海來的,一定有嚴重問題。在此情況下,王桂珍被免去了所有黨政職務。在北京工作僅僅10個月的她,回到了大溝大隊,一邊勞動一邊接受審查。

當不當副部長一級干部,王桂珍并不在乎,她本來就是一個普通農民,只是想按照毛主席的指示,當一個好赤腳醫生,一心一意為農民的健康服務,從來就沒有想到過自己要當什么官。讓她心情苦悶的是,有人竟然不顧事實,作這樣荒唐的聯系:電影《春苗》是大毒草,“春苗”的原型就一定是壞人,王桂珍就是壞人。

王桂珍回到大溝大隊后,每天拼命地干活,勞累一天的她,還要經常被工作組叫去詢問。面對種種指責、詢問、質疑,王桂珍心境坦然:自己就是一個赤腳醫生,是在中央宣傳赤腳醫生的熱潮中出名和受到提拔的,從來就沒有干什么壞事,因此,她有什么就說什么,不藏不掖,胸懷坦蕩。對于審查自己,她不理解,也當著工作組的面直接說出自己的意見,反正自己就是一個農民,還能把自己怎么樣。

工作組惱火了,要在大溝召開群眾大會批斗王桂珍。王桂珍堅決不接受批斗,她說:“宣傳我的文章是你們寫的,我上去也是上邊讓我上的,不是我自己爭的,批我干啥!”

被審查的王桂珍,得到了鄧穎超和林佳楣的關心。鄧穎超多次替她說好話。林佳楣還直接給川沙縣委打電話說:王桂珍是赤腳醫生的優秀代表,“文化大革命”中沒有什么問題,與“四人幫”沒有關系,應該解脫。鄧穎超和林佳楣先后替王桂珍說話,才使她通過了審查。

重新揚起生命的風帆

王桂珍獲得了清白,卻不能再當赤腳醫生給農民治病了。王桂珍并不灰心,她一邊積極勞動,一邊向上級反映自己的意見。1978年,組織上經過研究,決定安排她到川沙縣一家服裝廠當廠醫。這家工廠經營得不好,經常開不出工資,最后倒閉。王桂珍開始自謀生計。她做過服裝,養過長毛兔。

那些年,王桂珍一家生活相當困難。在大溝的村民們都住上新房子時,她一家住的仍然是破房子,因為她實在沒有錢蓋房子。她的兩個孩子也長大了,要讀書,要吃飯,一家人的困難程度可想而知。

在為生活奔波的過程中,她并沒有放棄學醫,只要有時間,她就拿起醫學書籍學習。1987年,她考取了醫師資格,進入鎮衛生院。

1992年,鄧小平視察南方的談話,使王桂珍看到了新的希望。她開始尋找致富的路子。當得知辦印刷廠能賺錢,她便借了6000元錢,買了一臺印刷機,在自己家老房子里辦起了一個振興印刷廠。王桂珍的知名度和她過去長期做好事積累的好人緣,使她很快就打開了經營局面。過去認識她的人,或者過去不認識但聽過她事跡的人,都愿意把業務拿到振興印刷廠去做,她的生意十分紅火。

經歷了人生風雨的王桂珍,沒有趴下,而是重新揚起了生命的風帆。

1999年,王桂珍在組織的關心下,以干部待遇,在縣社會保障局退休。

猜你喜歡
農村
農村積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今日農業(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煤超瘋”不消停 今冬農村取暖怎么辦
今日農業(2021年21期)2022-01-12 06:32:04
我們的新農村
我們的新農村
提高農村小學習作講評的幾點感悟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7:48
今日新農村
民族音樂(2018年6期)2019-01-21 09:30:04
四好農村路關注每一個人的幸福
中國公路(2017年16期)2017-10-14 01:04:28
愿多出現這樣的農村好報道
湖南農業(2017年1期)2017-03-20 14:04:48
新天新地新農村
草原歌聲(2016年2期)2016-04-23 06:26:27
農村初中留守兒童教育初探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a级毛片| 国产自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99在线免费播放| 在线看AV天堂|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视频播 | 日本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日韩天堂视频| 久久6免费视频| 国产91熟女高潮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另类日本| 亚洲高清国产拍精品26u| 国产精品男人的天堂| 日韩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思思热在线视频精品| 国产素人在线| 日韩精品视频久久| 五月天福利视频| 亚洲激情99| 91最新精品视频发布页| 亚洲精品国产自在现线最新|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23| 国产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三区| 视频二区亚洲精品| 免费在线不卡视频| 亚洲人成在线精品| 国产精品网曝门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777777麻豆| 青青青视频蜜桃一区二区| 99re热精品视频中文字幕不卡| 亚洲综合色在线| 日韩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99这里只有精品在线| 亚洲精品波多野结衣| 中国特黄美女一级视频| 国产精鲁鲁网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免 |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在线看不卡| 成年人免费国产视频| 色偷偷一区二区三区| 777午夜精品电影免费看| 国产第一页亚洲| 国产成年女人特黄特色大片免费|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播放| 国产亚洲精品97AA片在线播放| 99爱视频精品免视看| 亚洲国产亚洲综合在线尤物| 免费一级α片在线观看| 国内嫩模私拍精品视频| 女人18毛片一级毛片在线| 亚洲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97在线国产视频| 18禁色诱爆乳网站| 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中文在线二区三区免| 另类综合视频| 国产丝袜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下载| 国产欧美专区在线观看| 99re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国产精品 | 亚洲精品国产乱码不卡| 欧美成人怡春院在线激情| 囯产av无码片毛片一级| 五月婷婷欧美|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在线无码av完整版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欧美在线一区在线播放| a免费毛片在线播放| 91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黄色在线网|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看| 亚洲成人精品久久| 看你懂的巨臀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 免费看a毛片| 欧美人与牲动交a欧美精品| 91视频青青草| 91探花国产综合在线精品| 狼友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流白浆在线观看| 国产一级妓女av网站| 在线观看国产网址你懂的|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