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張春輝
在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金屬能像黃金引這樣源源地介入人類的經濟生活,并對人類社會產生如此重大的影響。它那耀眼奪目的光澤和無與倫比的物理化學特性,有著神奇的永恒的魅力。黃金的社會地位雖在人類數千年的文明史中,歷盡滄桑,沉浮榮辱,升降變遷不定,但至今在眾多的人群之中仍保持著神圣的光環,為世人共同追求的財富。
但是,由于金礦形成條件比較苛刻,所以地球上金的品位很低,這就對我們的勘探及開采提出了嚴厲的挑戰。近幾十年來,國外對濱海砂金礦的調查和開發速度較快,尤其是美國、蘇聯等國。
該區位于山東半島西北部,華北地臺區魯東地盾的膠北古隆起,長期遭受風化剝蝕,區內斷裂構造發育,以掖縣一黃縣弧形斷裂為該區剝蝕區與堆積區的主要分界線:斷裂帶以南,剝蝕作用強烈,區內廣泛出露太古一元古界的變質巖系和印支一燕山期的巖漿巖,這其中的很多巖類的含金背景值很高,可達地殼克拉克值的兒倍至十幾倍;斷裂帶以北,堆積作用明顯,為沖洪積平原、沖一海積平原、海積平原、潮間帶、水下岸坡、漸過渡為淺海,第四紀以來主要表現為相對沉降的特點,在空間上構成堆積環境。其中,在斷裂帶內區內較大的水系有界河、諸流河、淘金河、萬深河、朱橋河、王河等,這些河流是搬運母源區剝蝕物的主要介質,亦為濱海沉積物的主要來源途徑。該區原生金礦十分發育,大、中、小型礦床、礦點、礦化點如同星羅棋布,著名的招一平斷裂成礦帶、望兒山斷裂成礦帶、掖一黃斷裂成礦帶、三山島一倉上斷裂成礦帶均經過本區 ,并形成一系列原生金礦床。另外,區內河谷中也多處發現有砂金富集,其中在界河、諸流河已圈定出砂金礦床。(圖 1)
該區處于膠東半島古隆起的臨海邊緣,出露為太古一元古界的黑云母變粒巖、片麻巖、斜長角閃巖,廣泛分布印支一燕山期巖漿巖,其中斜長角閃巖含金量高于克拉克值數十倍,為本區巖金的主要礦源層。一方面由于后期印支等構造作用的影響,產生了許多斷裂帶,此時,地下富集的高含金巖漿體沿斷裂帶運移、富集。另一方面,由于該區氣候溫和濕潤,降雨量豐富,發育有多條河流,經河流的剝蝕搬運作用,剝蝕物除了堆積在河谷中外,大部分被搬運入海,從而構成了這一濱海地帶砂金礦的另一富集區。

圖1 膠東半島西北部區域及含金等值線圖 (據劉洪樹1991)

表2 萊州灣東部濱海砂金分布狀況 (據譚啟新1987)
本區砂金分為海積型和沖—洪積型兩類。
海積型砂金見于第四系上部海相層中0.1—3.71m 處,沉積物分選好,幾乎見于區內所有地質鉆孔中, 但顆粒一般較細小,砂金品位一般較低,為0.004—0. 0330g/m3。
沖—洪積型砂金分布在第四系中下部陸相層中,含金層深4.4—33.70m 處,多福存于粒徑變化大、分選差、并含有一定量含礫石的沉積物種,見于區內所有地質鉆孔中,由礫、砂、粘土三者組成的沉積物種含金量較高,而在粘土巖或粉砂巖中含金量一般較低, 砂金品位0.0001—0.7263g/ m3。 該類型砂金雖然分布廣泛, 但未見在基巖面之上數米內富集的那種普遍規律,這可能與形成時的物源條件和沉積環境有關,特別是河床的頻繁改道,形沉積物由粗到細的多個沉積旋回,砂金多在每個沉積旋回底部較粗粒級的沉積物中富集。
萊洲灣東部濱海地帶是我國砂金礦最有希望的成礦遠景區之一。區內已探明三山島、諸流河等小型砂金礦床,并在該區發現多處異常(附表2)。
由附表中可見,區內砂金廣布,從沿岸水系、瀉湖、岸線、河口、現代濱岸沙堤、海灘、到水下沙壩、河口水下三角洲、水深小于14m的淺海區等不同的地貌單元中均有所發現,且其成因類型多樣,有殘坡積、沖積、海積、沖海積、沖洪積等,這為今后在本區內進一步開展濱海砂金礦的調查提供了重要線索和依據。
關于濱海砂金遠景資源評價問題。是一個有較大難度的課題,需要有足夠的資料,它不但包括砂金成礦條件方面的詳細資料,更需要有足夠的鉆探及物探等方面的資料, 目前該區尚達不到這一程度。因此準確的評價是困難的。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萊州灣東部濱海區不但具有優越的成礦條件,而且鉆探揭露見礦情況良好,初步認為,該區砂金具有良好的成礦遠景,有必要進一步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并可望找到工業砂金礦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