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湯力行
節約能源是我國的基本國策。作為高能耗的化工、制藥企業來說,開展節能降耗,是緩解企業能源約束出路所在,是增強企業競爭力和提高經濟效益的客觀要求,也是企業做大做強的重要保證。
但是,我國能源的使用,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存在著較大差距。能耗強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美國的3倍、日本的5倍,主要產品能耗比世界先進水平高出40%,我國能源利用率,僅為33%,比發達國家低10個百分點。我國的能源消費還屬于粗放型能源利用方式,與現代集約型經濟發展的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我國人均能源資源相對不足,僅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高能耗帶來高排放,造成環境問題日趨嚴峻,嚴重制約了我國經濟發展。因此,我國經濟對能源的高依賴和資源的相對匱乏,能源使用的高耗、低效,成為制約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瓶頸。
我國工業GDP占比為47%,而能耗占比達70%以上。化工和化學制藥行業同屬高能耗產業,隨著我國人民日益提升的健康需求,和對化工產品為原料的物質消費增長,化工和制藥產業依然存在著巨大的市場潛力。按《醫藥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及《石化和化學工業十二五規發展劃》,化工和制藥行業分別為13%、20%的年均增長目標,遠高于《工業轉型升級規劃》全部工業年均8%的增長目標,仍面臨著良好的發展前景。但同時,規劃對節能減排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能源消耗分別降低18%和21%等,節能減排的形勢和任務非常嚴峻。如何完成節能降耗既定目標,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生產方式呢?EPC(合同能源管理)作為一種重要的節能保障機制,被期待發揮重要作用。
EPC,是20世紀70年代,西方國家成功發展的一種全新的市場節能機制,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引入我國。
其基本的運作模式是:專門從事節能服務的商業公司(即EMCo)與有著節能改造需求的企業簽訂一份能源服務合同后,為企業的節能改造項目進行投資,并向企業提供能源效率審計、節能項目設計、原材料和設備采購、施工、監測、培訓、節能項目運行管理等“一條龍”服務。在能源服務合同期限內,該節能服務公司與業主企業按照雙方事先在合同中的約定,共同分享節能效益,并由此收回項目投資、獲取利潤。合同結束后,所有的節能設備和節能效益全部歸企業所有。
EPC可以大大降低化工和制藥企業節能改造的資金和技術風險,帶來節能收益,助推企業節能技術改造,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節能措施。國家發改委明確要求予以大力推行。
上海從2002年開始就成立了EPC指導委員會辦公室,項目首選化工、制藥行業。目前上海節能服務公司(下稱EMCo)雖已初具規模,且完成了一批節能項目,但實施的對象多為商業樓宇及事業單位。工業項目只占30%,化工、制藥行業則更少。早就被國家發改委和地方政府作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重要保障措施的EPC機制,至今未能在國內化工、制藥行業大規模推廣。

一是認識問題。當前節能降耗還沒有成為某些高能耗企業的自覺意識,仍有不少的企業以經濟利益為中心,節能降耗意識較弱。除部分企業從節省成本出發對節能有一定認識外,多數企業因為能源占產品成本不高,沒有節能積極性,EMCo很難與企業的決策層進行深入交流,難以促成EPC項目的成功。
二是技術問題。 EPC項目是EMCo利用節能新技術幫助企業節能。因此,EMCo是否擁有節能技術和研發實力是決定EPC項目成功的關鍵。目前,我國的EMCo還存在資產規模小、從業人員少、技術薄弱等問題。許多EMCo還處于起步階段,底氣不足,企業難以將節能項目托付給EMCo。
三是制度問題。從我國關于EPC的政策法規來看,較為偏向鼓勵性的政策:如在實施EPC中給予稅收優惠、財政補貼、金融服務等。但缺乏強制性的規定以及明顯的懲罰措施。
四是保障問題。節能效果的測評是EPC項目的核心問題,EMCo的所有收益實質上都來自于節能收益。但目前, EMCo在節能量的核準和評估上,經常難以與企業達成一致,缺少統一的評價標準和具有一定權威性的第三方機構來進行節能量核準和評估。
五是融資問題。目前,我國EMCo很難通過金融機構為EPC項目融資。多數EMCo經濟實力較弱,無力提供貸款的擔保或抵押。由于EPC的投入產出周期長,大項目一般在投入幾年后才有回報,要進行后續投入面臨很大資金壓力,使許多節能技改項目無法實施。
六是誠信問題。目前,節能服務市場的規范性還不盡人意,缺乏評價EMCo服務質量的標準。節能公司本身也良莠不齊:某些EMCo利用客戶對節能知識的缺乏隨意制定基準線,達到非法盈利的目的;有的甚至訂立虛假合同,用來騙取國家的EPC獎勵。這都阻礙了行業的健康發展。
化工、制藥企業一定要進一步把節能降耗工作擺在事關自身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位置,拓展思路,與時俱進。積極嘗試和充分運用合同能源管理這一市場化節能服務機制,來推進企業各項節能技術改造,提高企業能源利用水平和管理效能,擔負起節能降耗的歷史重任。
第一,節能降耗是化工、制藥企業的生存之本,發展之源。化工、制藥企業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加強學習,提高認識,增強企業節能降耗的責任感、緊迫感;政府應當增強節能政策法規的約束力,要強化目標考核機制,建立和完善化工、制藥行業節能減排指標體系、檢測體系和考核體系,對能源利用率低的企業或行為要有監督和懲罰措施,以強制性的規定及經濟手段促使企業實施節能改造。同時完善EPC項目的扶持政策,尤其要根據行業特點制定專項獎勵政策,以良好的政策環境和輿論氛圍,激勵企業主動開展節能工作,鼓勵EMCo優質服務。
第二,EMCo要加強服務創新、人才培養、技術研發、品牌建設,不斷提高綜合實力和市場競爭力。政府要提高EMCo的準入門檻,嚴格技術要求,加速其成熟,鼓勵EMCo通過聯合、重組等方式,形成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大型綜合EMCo和特色鮮明的專業EMCo。化工和制藥行業的一些大企業自身就具備研發實力,對行業的生產工藝也更熟悉,有條件制定出理想的節能降耗措施,應鼓勵大型企業利用自己的技術優勢和管理經驗,組建具有行業特色的專業化EMCo,以其專業優勢為本行業單位提供節能服務。
第三,計量方法雖然可以在EMCo公司與企業的節能合約中協商解決,但雙方自行對節能量和計量的約定,在實際操作中易發生糾紛,影響EPC的實施。而目前我國尚無專業的、令人信服的節能量測量、計量機構,因此,國家應當盡快制定相應規范,建立公平、權威的節能量認證機構,由雙方自愿選擇,受其約束。
第四,EPC作為一種新的經營模式,應當獲得國家金融方面的支持。政府在保證金融資金安全的前提下,制定相應的融資模式和程序,并用政策固定下來。如允許EMCo用投入的設備抵押貸款,用EMCo應收帳款做相應融資擔保等。另外,政府可設立專項貸款擔保基金,為EPC業務提供擔保。鼓勵金融機構、風險投資機構、專項基金、種子資金進入節能服務領域,為EPC搭建更為廣闊的融資服務平臺。
第五,對于運作中的EMCo,要建立起信用檔案和誠信系統,改進相關的政策和法規,明確權利、義務和責任。對不法企業和責任人員要進行嚴厲制裁,以免對整個行業的信譽和能力造成負面影響。對EMCo已實施的節能項目要進行實時跟蹤調查,對于節能項目實施效果不佳、技術水平落后、盈利能力差、按期還款水平低的EMCo進行通報整改,直至吊銷營運資格。
2010年4月,國務院轉發了發改委等部門《關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進節能服務產業發展意見的通知》,隨后,財政部也出臺了《關于印發合同能源管理財政獎勵資金管理暫行辦法》。隨著國家的大力扶持,使節能服務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上海地方政府給予了EPC項目更為優惠的獎勵政策,一些實力雄厚、技術強的EMCo都把目標轉向上海。因此,上海的化工和制藥企業節能技術改造將迎來一個蓬勃發展的春天。《十二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指出,采用EPC機制的節能服務業銷售額年均增速保持30%。預計到2015年,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將達到4.5萬億元,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節能環保大型企業集團,分別形成20個和50個左右年產值在10億元以上的專業化合同能源管理公司和環保服務公司。作為國家加快培育和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節能環保行業集中度將會有較大的提升。隨著標準化研究院制定的《合同能源管理技術規程》即將實施,EPC運營會更加規范、完善和合理。屆時,EPC機制為客戶提供集成化服務的能力也將進一步增強,為企業節能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實施“交鑰匙工程”。 EPC模式必將會在化工、制藥行業節能減排中發揮出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