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禮
曾有一段時間,“中國媽媽”成了西方媒體使用率頗高的一個詞語。可能有人以為這是西方人對中國媽媽的贊美,其實不然,在西方,“中國媽媽”是一個貶義詞,美國人甚至把“中國媽媽”作為家庭教育的反面教材。雖然國外的一些觀點有些言過其實,但從一定程度上,還是反映出了中國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論起中國媽媽的勤勞,可能舉世無雙。在我國,經(jīng)常見到這樣的場景:早上,媽媽做好早點,一遍又一遍地催促孩子起床。孩子起床了,媽媽又忙不迭地為孩子穿衣穿鞋;吃飯時,要是食物有些燙,媽媽就會坐在一旁用嘴吹涼,要是孩子還不樂意吃,媽媽就會說,乖乖,來,媽媽喂你;孩子不小心摔倒在地,媽媽會趕緊將孩子扶起;送孩子上學時,媽媽背著書包緊緊地跟在后面,像母雞護雛似地保護著孩子。
當孩子說,媽媽,我想洗碗;媽媽總是說,孩子,你還小,洗不干凈。當孩子說,媽媽,我想削蘋果;媽媽總是說,孩子,刀會傷著你的。當孩子說,媽媽,我來做;媽媽總是說,孩子,你不行,還是媽媽來吧。
中國媽媽為孩子包辦一切的現(xiàn)象特別嚴重,尤其是在獨生子女家庭,即便孩子十多歲了,有了獨立生活的能力,家長還是不讓孩子插手任何事。結果當孩子進入社會后,因能力低下而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時,家長才猛然醒悟,原來自己當初的溺愛害了孩子的一生。
作為父母,疼愛自己的孩子并沒有錯,但必須清醒地意識到:將來的路必須由孩子自己去走,也只能由孩子自己去走。當家長有一種想為孩子排除萬難的沖動時,一定要學會控制自己,懂得對孩子適時放手。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絕不插手;孩子暫時不能做到的事情,父母積極地鼓勵,盡量把動手動腦的機會留給孩子,做一個“懶惰”的父母。
許多父母尤其是一些全職太太,有著充裕的時間,于是就不由自主地為孩子完成一切。其實,作為父母,用不著把所有的時間都放在孩子身上,自己該干什么就干什么去,只要給予孩子及時、正確的引導即可。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父母“懶惰”了,孩子自由了;父母“懶惰”了,孩子勤快了;父母“懶惰”了,孩子聰慧了。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和美好明天,做做“懶惰”的父母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