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周
民國五年(1916),張作霖當上了奉天督軍兼奉天巡按使,掌握了奉天省的軍政大權。
甫一上任,張作霖就說:“學務為造就人才之所,振興國家之基,關系最重;而奉天又處特別地位,若不從整頓教育入手,更無以希望。”
他訓令東北各縣縣長(時稱“縣知事”),要求每個縣每年的教育經費務必占到全縣年度總經費的40%,哪個縣達不到這個標準,把縣長開除公職。他規定的這個教育經費比例,比廣東、浙江、江蘇等省份都要高。
民國七年,奉天國立師范學校成立,在該校就讀,學雜費一律免收。當時師資力量嚴重短缺,為了多培養教學人才,民國前期其他省份,像廣東、江蘇、河南、山西等地的師范學校,也免收學雜費,但張作霖更進一步,給在師范學校讀書的學生免費提供食宿,住宿不用交錢,吃飯也不用交錢,而且伙食相當不錯,有菜有湯,周末還有豬肉和海參打牙祭。
民國九年,由于北洋政府經費欠缺,在日本留學的幾千名公費留學生沒有了經濟來源,張作霖聽說后,自己掏腰包,給他們匯去10萬大洋。
民國十年,美國教育家孟祿訪華,在東北訪談張作霖,說到給留學生匯款這件事,張作霖說:“這些人都是外省的,東西南北都有,他們都是國家的人,何必分你我?”又說:“凡國家若想富強,哪有不注重教育、實業會能成功的呢?”
民國十二年,東北大學正式成立,張作霖每年批給這所大學的經費是大洋160萬元,而當時南開大學常年經費是40萬元,北京大學常年經費是90萬元,清華大學加上美國退還的庚子賠款補貼,每年經費也只有120萬元。對此,張作霖有句名言:“寧可少養五萬陸軍,也要辦東北大學!”
誠然,張作霖給留學生匯款,用的也不全是他自己的合法收入,他主政奉天期間,年薪不過幾千大洋,平時開銷極大(賞賜廚師和副官,動輒上千),自己花都不夠,不搜刮民財的話,是拿不出10萬大洋來的。那時的軍閥官僚誰不貪呢?不過,能把貪來的錢用到教育上,總比買豪宅娶姨太太豪賭抽鴉片要強許多。
(葉麗薦自《周末》)
責編:天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