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超國
當今社會,公務員這個職業(yè)儼然是一個金飯碗。很多大學生臨近畢業(yè)的時候,都會被父母攛掇去考公務員。古代的“公務員”和今天一樣,也是讀書人擠破頭也要擠進去的“陽關道”。而“公務員”的年終獎,根據(jù)官職大小也分三六九等。
據(jù)史料記載,在東漢,大將軍和三公,每人可以領到20萬枚銅錢、200多斤牛肉、200多斛大米。按照官職的高低,從九卿到太尉、尚書、侍中,依次發(fā)放銅錢5萬枚、3萬枚和2萬枚。
大將軍和三公所領到的年終獎,折合人民幣大概10萬塊錢左右。而東漢時,大將軍和三公一個月的工資是7000多塊錢。所以,他們的年終獎相當于14個月的工資。
北宋是中國古代的“高薪時代”,工資高年終獎少?;实郯l(fā)給宰相等高干的年終獎只有5只羊、5石面、兩石米、兩壇子黃酒而已。這些過年福利對于他們的工資而言簡直不值一提。開封府尹包青天的工資加上各種補貼,每年折合成人民幣高達600多萬元,將近100萬美元,而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的年薪也不過40萬美元。
現(xiàn)代人看到同事年終獎比自己多,會產生“羨慕嫉妒恨”的情緒,古人也是如此。南宋大詩人陸游說過一句順口溜:“吏勛封考,筆頭不倒;戶度金倉,日夜窮忙;禮祠主膳,不識判硯;兵職駕庫,典了祓褲?!币馑际?,吏部和戶部一個管官員升遷,一個管工資發(fā)放,紅包多得收不完;而禮部主管文教,兵部在太平時期用處不大,所以這兩個衙門就沒有多少紅包,窮得要去當褲子。
古時候,朝廷高官由中央財政發(fā)年終獎,但地方上的小官就指不上了,只能自謀生路。自籌年終獎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三:賣廢品、放高利貸、拿公款做生意。
秦漢魏晉時期,公文是寫在竹簡上的。傳送過程中,竹簡外面用袋子密封再蓋上公章。那時口袋有皮質的、有絲織的,公文讀完之后,袋子就沒用了。到了年底,攢出一大堆公文袋子,一個部門就有年終獎了。
南北朝以后,公文就是紙制的了。鑒于傳真機和網絡尚未問世,公文往來靠驛馬運送。裝公文的封套主要是布做的,史稱“書囊”。有些窮衙門,舊書囊攢得多了,讓裁縫改成衣服或者被單,過年時發(fā)給諸位同僚,雖然微薄寒酸,也算一項“年終福利”。至于寫公文用的紙張,每過一年半載,一定能攢下一大批,等過了保密期限就能賣廢品,賣的錢也能發(fā)年終獎。
唐肅宗時期和宋神宗時期,朝廷允許放高利貸,主要對象是各衙門轄區(qū)內的商人。放貸期限短則幾天長則一年,月息最低3%,而且是“驢打滾”的利滾利。獲得的利潤,國家財政抽小頭,大頭進了衙門的“小金庫”,供“一把手”調劑使用,一些用來吃喝玩樂,一些用來在歲尾發(fā)年貨、發(fā)紅包。
還有的拿公款做生意。酒、醋、鹽和現(xiàn)在的石油、電力一樣,在大多數(shù)朝代都是朝廷專賣品,壟斷經營,利潤驚人。這些利潤都進了當?shù)毓倮舻难?,他們再發(fā)給下面人紅包,這也算抵充年終獎了。
(周亮薦自《博客天下》)
責編:小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