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戈
微博
dolce小裁縫 http://weibo.com/dolcemay/
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1377519201
音樂的過程,一如人生。那些不能修正的演奏現場,即是命運。音樂的態度,也是我們對待感情的態度。
可又有誰還記得?我們在高潮切入前曾付出的那些代價?
19世紀浪漫主義作曲家、鋼琴家、樂評家舒曼(Robert Schumann),終其一生將婉麗的文學筆觸對應于樂音,把詩性的內心夢幻放飛于譜面。
作為德國茨維考小城中一位書鋪老板的兒子,舒曼的青少年時期就比其他的孩子更為敏感和富于幻想。他喜愛希臘古典文學和德國浪漫主義作家讓?保爾?里克特(Jean-pual-Richter)的詩歌;他陶醉于夸張的修辭和對神秘音符的駕馭。盡管他對一切藝術之美孜孜追求,樂此不疲,卻無法阻止他母親在他18歲那年的冷靜與一意孤行。她對他說:“攻讀法律去吧,忘記這些奢侈的情趣,孩子!”
于是,青年舒曼在萊比錫大學度過了兩年研究法學的枯燥時光。然而,乏味的法學條款怎敵得他向往自由的內心。學校里,他暗暗跟隨鋼琴師弗雷德里克?維克學習作曲和鋼琴。這位鋼琴教師9歲的女兒克拉拉天真可愛,聰穎可人,她稱舒曼為大哥哥,兄妹倆一起彈琴上課,閱讀游戲,試奏新譜。親近而熟悉的友情與年華漸進,克拉拉對舒曼的感情由女童的崇拜順利過渡到女子的愛慕;而舒曼在這些歲月里卻飽嘗生活、思念、孤獨與被誤解的辛酸。
1830年,舒曼突破家庭阻撓,撇棄法律,將鋼琴和作曲定位為他畢生的事業,滿懷激情。接下來的幾年,屢屢體驗欲速則不達的困境。先是他借助不科學的機械裝置加大鋼琴指法訓練的強度和力量,結果錯誤的方法使得右手中指傷殘,22歲時與琴鍵絕緣。26歲那年,他與克拉拉的戀情遭到維克師傅及家族的竭力反對。曾經的恩師強行將女兒帶離萊比錫,斷然禁止舒曼與她的見面或通信??死乃行雄櫤托偶硗际艿絿栏竦臋z查和過濾。舒曼苦惱不已,精心設計了一次與她的秘密會晤,被維克知道后暴跳如雷,威脅弟子說如果再發現他們有任何聯系,就會用手槍將舒曼送到地獄里去。
狂熱的愛情之火,不得不忍受分離,煢煢孑立,形影相吊。 1938年的維也納,舒曼創作了著名的鋼琴套曲《童年情景》。套曲中13首鋼琴情書,遙獻給他未來的妻子克拉拉。這13首音樂信函從不同的角度刻畫了他們孩提時代的稚氣、生趣、甜美和歡情。
鋼琴套曲No2《奇異的故事》、No3《捉迷藏》、No11《驚嚇》分別描繪游戲場景中的兒時狀態,音樂大量使用活躍昂然的16分音符快速跳音、不規則附點、左右手節奏交替的不穩定律動營造緊張驚險、嬉戲玩耍的動態情景:馬祖卡舞曲節奏的俏皮,是大人給娃娃講精怪故事的離奇樂音;歡快飛旋的三部曲式,像不像扯著衣角相互追逐的躲貓貓孩子?那主題陰森的旋律,勾勒出舒曼給克拉拉講述鬼來了的恐怖氣氛,音樂力度的忽強忽弱,步步驚心。
如果說套曲No6《重要事件》、No5《無比的幸福》中豐滿和聲與音區變換延展了孩提心態對成人的模仿與依戀,那么No8《火爐旁》、No12《入睡》則分別用變奏曲與搖籃曲式對位溫馨靜謐的家庭場景。這幾首作品保持了舒曼創作樂思的統一與一致性:小姑娘故作成熟的一顰一笑、人小鬼大的撒嬌;克拉拉在壁爐旁嫣紅的面頰,睫毛深長的陰影被跳躍的火苗映照到粉墻;女子安靜的呼吸,白色的睡袍,合十的手掌,夜間的祈禱……
舒曼在多年后曾回憶這套組曲的創作心態,他對已經成為妻子的克拉拉說:“知道嗎,這組作品,我在那么遠,想著你的童年?!?/p>
是啊,這里的童年是屬于兩個人的。
克拉拉童年的大哥哥舒曼,在套曲No1 《陌生的國家和人民》和No13 《詩人的話》里,以作曲者本身的音樂形象,將憂郁的曲調主題分別變奏于兩個作品,淡淡的傷感,異鄉懷念,套曲首尾互為呼應。
套曲No9《竹馬》,弱拍重音記號與切分節奏搖擺交替的純真喜悅,流暢音型再現詩意逼真的遙遠畫面: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 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
也許成人的惆悵總是相通。
舒曼逼真貼切的主題調式,民間舞曲的旋律節奏,娓娓抒發的音畫意境等等,真能瞬間喚起無憂質樸的童年期待。
想起董橋曾在文中寫:“鋼琴家霍洛維茲晚年在莫斯科,彈一段舒曼的《童年情景》,臺下人熱淚盈眶。樂音中,不加渲染的往事是賬簿呀,久久的記得,數著……”
記得動畫片《麥兜的故事》中那只老是饑腸轆轆吃不飽的《黎根之歌》嗎?歌詞讓人笑出眼淚,曲調卻意味深長地選用了舒曼此套曲中的No7《夢幻曲》,迷惘婉轉。
音錄往事,用心良苦;曲曲生動,回憶兒時。
現實種種不堪,不如回到童年。在音樂里步入夢幻。
琴聲多像兒時的歌謠?記得當時年紀小,你愛談天我愛笑;有一回并肩坐在桃樹下 ,風在樹梢鳥在叫;不知怎么睡著了,夢里花落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