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人性情不同,部分是天生氣質(zhì),但我相信大部分自嬰兒期培養(yǎng)出來。
很可惜,在嬰兒期父母普遍缺乏與孩子的心靈溝通。為了照顧他的生活起居,已累得筋疲力盡,只要他好好喝奶和睡覺就夠,哪顧得什么心靈溝通?更何況,嬰兒不懂說話,也沒有思維能力,哪需要溝通?正因嬰兒不懂說話,他要靠其他方式表達自己,這些方式,大多被父母忽略。
哭鬧,大聲喊叫,小聲咕噥,手舞足蹈等,都是他們傳播的訊息。沒有幾人有耐性細細思考那些聲響和動作后面的意義。有人說:老人是孤單的,從另一個角度看,嬰兒也是孤單的。
嬰兒常要求人抱,這是超越身體語言的重要溝通途徑。他要被肯定,感受另一軀體帶給他溫暖,被摸頭,拍背撫慰,在他耳畔唱一首不成調(diào)的歌。他要和大人一起心跳,一起呼吸。
但大人抱他時,都是應付一下,為了不想他繼續(xù)哭鬧,或者看他可愛,跟他玩幾分鐘,就放下來了。這樣是不足以讓他感受溫暖的。嬰兒的敏感度,超乎想象。大人在憂愁,在快樂,真心的,假意的,他都知道。不是每個孩子都是無憂無慮的,要看照顧他的成年人,無意中帶給他什么訊息。性格形成后,有人樂觀,有人悲觀,不一定是天生的,也不是遺傳的,是感染得來的。
我們以為嬰兒無知無識無理解,隨意在他們面前發(fā)泄情緒。大人吸煙,二手煙危害嬰兒健康;發(fā)泄情緒,也在危害嬰兒心理健康。不要因疏忽而害了下一代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