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醫學史家路易斯·福克斯克羅夫特在《卡路里與束身衣:2000多年的減肥史》一書中說,所謂的快速減肥方法都沒有什么新的、神奇的或長久的效力。減肥其實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而減肥的歷史就是不斷犯錯誤的歷史。
維多利亞時期的人使用束身帶,越戰時期的美國人服用安非他命,羅馬人服催吐藥,圣人們餓自己。有段時間,人們認為增加呼吸能夠減肥。18世紀的美食家布里亞·薩瓦蘭建議人們適度飲食,尤其是現在所說的碳水化合物,但同時又堅持認為“沒有奶酪的一頓飯就像只有一只眼睛的美女”。
減肥主要被認為是女性的問題,她們是減肥產業的主要目標,1950年的一則廣告說“沒人喜歡胖女孩”。茜茜公主腰圍一超過19.5英寸(近50厘米),就拒絕進食。1892年,一位訪客看到茜茜公主吊在閨房里臨時健身設施上的腕帶上:“她穿著一件黑色的、下擺很長的絲裙,裙邊鑲著漂亮的黑色鴕鳥毛。吊在繩上的她就像一只介于蛇和鳥之間的動物。”茜茜公主最后并非死于厭食癥,而是被日內瓦一位無政府主義者殺害的,他想刺殺意大利國王,但又花不起旅費。
男性跟女性一樣會受到肥胖的困擾。塞繆爾·約翰遜與他的體重做過斗爭,他年紀越大變得越胖。柯勒律治描寫過吃得太多的結果。拜倫間斷性地節食,先是暴飲暴食,然后通過節食減肥。1806年他重88公斤,1811年他減到了57公斤。
我們現在之所以知道拜倫的體重變化,是因為一個葡萄酒商店里有吊秤,拜倫在那里量體重。他自己的問題并沒有使他同情卡羅琳·蘭姆,卡羅琳因為與他分手而體重急劇下降時,拜倫說一具骷髏經常出沒在他身邊。
看了這些關于減肥的名人軼事后,我們應該這么想,我們今天并不很清楚他們都是胖子,他們出名不是因為他們貪吃或者肥胖,而是因為他們的作品,所以胖一點都不丟臉。
如果單靠意志力無法成功地節食,有廠家承諾說腹帶能“讓你的腰立刻減小4英寸”。福克斯克羅夫特不相信任何快速有效的減肥方法。流行的減肥方法很掙錢,也很有害。減肥者也許能減去5%~10%的體重,但體重總是會反彈。美國心理學協會對31種長期減肥計劃的研究發現,2/3的參加者最后反而都變胖了。甚至有人說,如果你已經買了一些關于減肥的書,為什么不把它們送回書店,這樣還能燃燒掉一些熱量?
那人們為何還不停地努力減肥呢?福克斯克羅夫特說:“減肥的過程就像戀愛。減肥引發的是跟戀愛一樣的感受。你渴望某種東西。食物是你立刻想得到的,變瘦是更加遙遠但有可能實現的目標。你沉迷于你所愛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