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旅游,除了泰姬陵、太陽神廟、阿旃陀石窟等奇觀給“驢友們”留下深刻印象外,那遍及街頭和旅游景點的眾多乞丐也讓人驚嘆不已。
印度的乞丐成份復雜,乞討方式也多種多樣。有專等紅燈一亮,從馬路兩邊疾步躥至轎車兩側討要的;有守在人群較多的街頭或大飯店門口,跟著出入飯店的有錢人和外國人行乞的;也有婦女抱著嬰幼兒當街向行人乞討的;更有在寺廟門前排成兩列。與出入的信徒和游客呈“夾道歡迎”狀,靜靜地等待施主向他們的缽里投入幾枚硬幣的。
在錫克教大金廟附近,我們遇到了兩個行乞的女孩。她倆先是說了句韓語。見我們不解其意,立刻用日語打起招呼。見我們仍無回應,便又改用英語索要盧比,看我們繞過去繼續前行,趕緊操起漢語:“你好,請給我50盧比。”這兩個年輕乞丐竟會說四國外語。不少游客都停下了腳步。我一邊對她們說“你好”,一邊掏出20盧比。可其中一個小姑娘竟然用漢語說道。“不。中國人,有錢!”
我被她逗樂了。與她攀談起來。我說:“你能講幾國外語。干嗎不去找份工作,自食其力?”她認真問我:“你能告訴我你從事什么職業嗎?”“工程師。”
她笑起來:“你也是乞丐呀,只不過和我們乞討的東西不一樣。你討的是技術信息,我討的是錢和食物,談能力,我們乞討的能力不比你干技術活的能力差。可我能做的你做不了,或者你不屑去做;你能做的我做不了。或者我不屑去做。這只是社會的定位各異,分工不同而已。要飯是神賦予窮人的權利,同其他工作一樣,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你有就再給幾個子兒,沒有就算了,干嗎擺出一副教訓人的架勢?”
我被這個行乞女孩給嗆住了。仔細想想氣也順了。在印度,行乞與施舍都是一種受鼓勵的社會行為。印度人認為。行乞者的存在讓那些希望積德行善的富人有了可以施舍的對象,是成全他們通往天堂的橋梁,故乞丐們行乞時都很理直氣壯。這個小女孩所作的“乞討辯護”也不是全無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