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到荷蘭時,朋友告訴我,到荷蘭一定要看郁金香,郁金香給荷蘭人帶來了溫馨,帶來了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而“自責”最能體現這種和諧。
一天,我在家中接到了一個“自責”的電話。
“您好,請問是梁先生嗎?”
“是啊,您是?”
“我是電力公司的。”“請問有什么事?”“您家這個月的電費比以前多了26歐元。我可以知道原因嗎?”
我有點兒生氣,這個工作人員可能懷疑我沒有按照有關規定用電。在荷蘭,能源有限,電力緊張,按照規定,居民要使用節能燈具。
“您是在懷疑我沒有按照有關規定用電嗎?”我的聲音有點兒高。
“不不,您誤會了。我擔心是哪里漏了電,所以想請您注意一下。如果您認為有必要的話,我們就上門去檢查一下。”
原來是這樣,我為剛才的態度臉紅,不知道該怎么回應。
我不說話,對方就不停地道歉。說馬上派人來檢修,并對由此產生的影響表示歉意。
半小時后,兩個身著工作服的人來到我家。對房間里的線路進行了全面檢查。
這件事讓我想起最近收到的一封信,信是警察局寄來的。信中說。我曾兩次交通違規。信末尾的一段文字讓我很是意外,尊敬的先生。您的車兩次違規,我們想知道原因。是不是紅燈等交通設施所處的位置不合理,或者是發生了故障?對此,我們表示歉意,希望您能將您的意見告訴我們。謝謝!”
我送檢查線路的工作人員出門時,看到了鄰居愛德華。他是來“懺悔”的。
“我聽說您的車因為違規被警察處罰了。”
“是的。不過,這與您有什么關系呢?”
“您忘記了嗎?前段時間我借過您的車。”
幾天前,愛德華借我的車去接孩子,前后也就半個小時。他的話讓我大跌眼鏡:“我借過您的車子,因此違規的可能是我。”
遇到事情時總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一味責怪別人,這也許是荷蘭人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