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在大學當教授的一位朋友的文章,談到她對孩子看書的一些困惑,讀罷心中五味雜陳。
吾家小兒,年方十歲,酷愛讀書,兩年前,看了《三國》的電視劇,孩子著了迷,自行看起《三國演義》來,然后是各類話本,再由歷史演義小說轉向史書。這個過程,我真是辛苦得不行,也有諸多困惑,不能排解。
孩子看書的常態和本能。是吸收的多,反思的少。偏生我們傳統對待書的態度。也是只讓人信,不讓他疑,于是生出很多事來。看了《三國》,曹操就是壞蛋奸臣,我得翻出《短歌行》、《龜雖壽》,講一大通以糾正。這還是小事。有遠比評價單個歷史人物嚴重得多的問題。漸次露出端倪來。
老不讀《三國》。少不讀《水滸》
看完《三國》,孩子學會了一個“道理”,凡事要“用計”:利用人心。說話要有策略。挑動一個折騰另一個,明明這么想,偏偏那么干。兩面三刀四面抹光等等,而且很快活學活用起來,話也不好好說了。和朋友玩,時不時咬耳朵“我就告訴你一個人”,“且慢。我有一計”。那些曲里拐彎的“陰謀詭計”雖然拙劣,這種思路卻很不好。如果計謀成為主要的游戲規則,那么這個游戲總是糟糕的。但孩子并不這么認為,很享受地沉溺其中,覺得自己很聰明,夢想著能將人與事玩弄于股掌之間。
看《水滸》那段時間,孩子張口閉口“奶奶的”、“灑家”。滿口“烏”字都出來了。對于充斥全書的血腥,“死尸血淥淥的”。都好不欣賞快意,而且漸漸醞釀出幾個標準造型:單腳往椅子上一踏,一手叉腰,一手拍桌子,再做勢拔刀。口道:“少廢話,咱們紅刀子進去白刀子出來!”紅白刀還常給念反了,這成了他一段時間的招牌動作。
我問他,就說“三打祝家莊”吧,時遷偷殺店家的雞,還撒謊,還蠻橫,后來又血洗祝家,滅了訂約中立的扈家莊,這些是英雄所為嗎?他們“爭取”盧俊義的辦法、對待戰俘扈三娘的手段,還有人肉包子店,不惡心嗎?小兒懶得跟我討論,小手一揮,一言以蔽之日:英雄好漢就是這樣的!
俗話說,老不讀《三國》,少不讀《水滸》。大概是指,少壯時血氣方剛,看了《水滸》,怕引起反叛心、沖動好斗。及其年老也,閱歷既多,城府已深,看了《三國》的權謀計較,會然于心,外損于人,內傷心境。在我看來,血腥和計謀,分別是《水滸》和《三國》最不好的兩樣東西,果然都印在孩子身上了。
為了同小兒辯論。我特意重讀了《水滸》那本并不吸引我的“烏書”,我希望孩子能理解:其一,沒有更高的理念和文化,單憑一腔義憤、兩個拳頭,對于社會和人類的進步,幾乎是有害無益的。其二,暴力或許“很有用”,但一定會滋生死亡、仇恨和對生命的不尊重,這些都是人類的毒素。
讀史令人明智?
暴力一直是個問題,讀史之后更突出了。孩子剛開始讀《史記故事》,還恨恨地一拍書,大聲罵道:“昊起這個壞蛋。要證明自己忠誠,離婚就行了。不至于殺妻嘛!”或掩書嘆息:“什么人能狠心做人彘啊,做了還去看。”但漸漸就習慣了,見怪不怪,好像趙震子給智伯的頭蓋骨滌上漆當杯子喝水。是再正常不過的事。讀《資治通鑒故事》時他若無其事地問,董卓肚子里都是哈呀,能燒那么久?他看《三國演義》時,還問過什么是點天燈,然后戰栗說“好可怕”、“變態”,現在居然已經習以為常。我們聊天時說到北京城拆遷可惜,他插嘴道,可惜什么!阿房宮不都燒了,羅馬也燒過呀。還好奇又興奮地問,要是放火燒北京,不知道要燒多久?不要三個月吧?活脫脫一個朱厚照(明武宗,在位時,皇宮失火,武宗非但沒下令救火,反而邊看邊說:“好一棚大煙火啊。”——編者注)的神情聲色。
還有就是歷史恐懼的滋生。就像看到販賣黑奴的歷史感到害怕一樣,孩子知道了連坐和株連后,有段時間他天天算:表哥的侄子犯罪了。我得死吧?外婆妹妹的女婿犯罪了、隔壁小區的人殺人了,會牽連我嗎?對“滿門抄斬”、“株連九族”的數量也很敏感。他算過。他們小學六個年級的學生加老師加校長,四百余人,也就是一次中等規模的龍顏之怒。“一般皇帝一輩子發多少次脾氣呀?”他問。我能感到那種貌似玩笑,實則真實的恐懼。在無聲地影響他的精神和思想觀念。他曾表態:“我絕對不惹皇帝生氣!”我問:“皇帝要你殺我呢?”他想了想。不好意思地道:“殺了你就死你一個。不殺我們倆都死。”讓我很無語。依靠恐怖維持統治,正是專制的第一條原則,很成功!
后來孩子又零碎讀了些白話和筆記小說,津津有味。我旁觀在側,卻是不無隱憂。
看《西游記》的一天,孩子突然說,要做就做大妖精。什么意思?小妖怪修煉半天,被孫悟空一棒子就打死了。得跟神仙有關系,是他們的坐騎、小廝什么的,回頭被收回去就是了。阿難、迦葉索賄不成,只給了唐僧無字經書。孩子竟然評價說,活該。誰讓他們“小氣”。得罪了佛祖身邊的爪。這種思路不免讓我警惕。他在幼兒園跟小朋友起沖突時。我就講過正叉、公平、制度的規范等問題,我不希望他這么容易就拋開了。
給孩子讀什么?
無論是讀小說還是讀史,要我解釋和我要解釋的東西都很多。君臣關系、閹割、小腳、妻妾以及嫡出庶出。尤其是古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孩子有太多不明白。李益對不起霍小玉,霍小玉的報復是讓李益的老婆被殺、被虐待,這算什么邏輯?柳毅英雄救美,劫難之后互相喜歡。正該結婚,為什么不答應?兩個故事的結局在孩子那里都講不通。
歷史也有很多“匪夷所思”。就因為燕太子說了句要保密的話,田光那么容易就抹了脖子?侯贏送走竊符救趙的信陵君,好端端的為什么要自殺?史書里有太多的說死就死,命如草芥。仆為主自殺,臣為君自盡,改朝換代時,王子皇孫忠臣都要自盡。他問。你不是說生命最寶貴最神圣,別的都在其次嗎?
《史記》里的刺客不讓他激動了,就因為別人對你好一點兒,給點面子送點禮,就算“知遇之恩”,可以指誰殺誰?國破時先殺老婆再自殺,遇劫時母親先殺女兒再自殺,古人都怎么想的?《列女傳》里的女人被拉一下手就要砍自己的胳膊,她怎么下得了手?《二十四孝》里為了養活媽媽,就把兒子活埋了?恐怖!《帝鑒圖說》里舜的爸爸簡直不是人。幾次三番要殺親兒子,舜就算不報警,總該逃亡呀。皇帝讀一天書就要寫進歷史大肆表揚。那他們平時都干什么了?如此這般的問題層出不窮。
對孩子來說,這些光怪陸離的故事或史實簡直就是魔幻世界。太多的不可思議后,孩子得出一個結論:古人真怪。碰到這類“真怪”的問題,我的辦法是。或者推薦他看相反的文章,讓他知道歷史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或者簡單地講兩句大道理。孩子習慣的是看“一個”又“一個”歷史故事,講“歷史不是孤立的、單向度的”這種抽象道理,也許等于白說。但讓他知道有此一說,應該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吧。
讀史令孩子頭大,孩子纏著討論讓我頭大。不過讓人高興的是,他開始有所思考。曹沫不殺齊桓公是好的,荊軻刺秦王也是好的?大國滅小國、全國統一是對的,小國反抗大國堅持分裂也對?還有關于“天命”和“命”的討論,這些思考沒有答案,卻是最好的。但這些問題無一不是我先提出來的,如果沒有我跟蹤他的閱讀,指引思考。很難預測這些歷史會把他的思想觀念引向何處。
放眼望去,中國古籍浩如煙海,簡直沒多少是為孩子寫的,更無從談“根據孩子的心靈寫作”。少數幾本啟蒙書,完全是寫給“微縮成人”的,我夫復何言?
有時候,我甚至有“寧缺毋濫”的想法,不讓孩子碰國學了。傳統經典里當然有不少可取之處,但那些可取之處,諸如誠信、不撒謊、友善、孝順、清潔、好學、關愛、剛毅、正直,其實是人類的通識,幾乎所有的文化文明都在強調,未必需要格外通過中國典籍來教育。而中國典籍里特有的那些東西,卻讓我不能放心,還是讓孩子多讀點兒“國際大獎小說”吧!
作為一個生來便泡在千年古文明中的媽媽。眼前鋪展著另一種文明,我對孩子做的一切,到底對不對?誰能告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