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飯館喝高了,想點一份雞丁,卻聽有人嚷嚷“雞的皮”。我說不要雞皮,那人不理,照說不誤。誰呀,這么牛?追著聲音看,那人在高處,在一個大盒子里,原來是電視人正抑揚頓挫說新聞。我“哼”了一聲,怪他不好好說話,一個“國內生產總值”,用中文可以說得明明白白。偏要用洋文說GDP。聽上去,可不就是“雞的皮”!這還不算,他又拿出莊嚴聲調宣布,咱們“雞的皮”又增長了,已經是第幾第幾了。
我睜開醉眼,觀察各張飯桌,誰在滿意地微笑。誰微笑誰是領導。對領導來說,“雞的皮”肯定是好東西,是成績單、保險單、提拔單。提拔干部時,要不要填單子?據說把“雞的皮”整上去,上級高興了,一句話就管用。但上級比較老練。手續還得走,所以應該填單子,單子上最重要的一格,準保填“雞的皮”。至于行政干預、胡亂規劃、大拆大建、資源浪費、環境惡化、中飽私囊、官民矛盾,等等,有沒有格子可填?估計不會有。一“皮”遮百丑,只要把“雞的皮”扯大了,一切都好說。
飯館里沒人微笑。也沒人認真看新聞。這種新聞,老百姓不一定愛看。這種小門面,領導不一定愛來。
閑著沒事,我跟自己打賭,說完“雞的皮”排第幾,電視人能否接著說,百姓生活排第幾了。
電視人沒說。我贏了自己。我就知道。他不肯說。
他不說咱肚里也明鏡似的,百姓生活并沒有同步提高。相反,還冒出一個大自然不會有的“奇跡”:水漲船低。就是說,教育、生態、工資、住房、食品衛生、社會保障等,凡是跟國民福利相關的指標。都跟“雞的皮”的增長差了好幾個檔次。狠命扯“雞的皮”,除了對官員升遷有用。還真看不出對百姓有啥好處。
甭跟我說什么先治坡、后治窩,大河有水小河滿,老百姓的小河也沒滿呀!再說,為什么先得緊著大河滿呢?小河不是源頭嗎?小河辛辛苦苦給大河供水,大河把水都弄哪兒去了?
也甭跟我說,觀念的轉變。調整的難度,要有一個過程。過程?“過”了幾十年,還要“過”多少年?難度?有什么難的?咱們不是最能辦大事嗎?批一個工程,幾百億!再批一個項目,幾千億!流水般順暢,吹泡般容易。
至于認識,更不是障礙。現在資訊多發達呀,誰的認識不深刻,哪個腦袋一鍋粥?花言巧語,忽悠人。早就不好使了。說別的都是虛的,關鍵是欲望,是利益,是“悶聲發大財”的利益集團肯不肯罷手。誰來制約他們,如何管好“大河”,怎樣監督“用水”,跟一味追求“雞的皮”相比,哪個更重要?
“雞的骨”不硬,“雞的肉”不豐,“雞的皮”。你就是一張病態的皮!
我很佩服自己的見解。想趁著酒勁,說給飯館小伙計聽,說給各位就餐者聽。他們能不能夸我兩句?可是,就算夸兩旬,又管什么用?你沒聽說嗎:群眾擁護的當群眾,領導擁護的當領導。還是好好吃飯。
雞丁終于端上來了,分量又減了,價格又漲了。別激動,好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