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本刊記者 張 放
陜西省城固縣是我國最大的北緣柑桔產區,盡管自然條件相比南方優勢產區要稍差一點,但其柑桔單位面積產量和生產經營效益卻并不比眾多南方產區低。在南方一些產區連年陷入 “賣桔難”困境的同時,城固柑桔近年仍表現出難得的“價穩銷暢”,果農種桔收益總體穩中有升,種桔熱情絲毫不減。尤其是城固柑桔從一開始大面積發展時就全面推行矮化密植栽培,如今樹齡大都已接近20年,但大多數果園樹勢并沒有出現嚴重的衰退現象,這完全得益于當地果業技術指導與推廣人員長年堅持不懈的辛苦工作,得益于大量柑桔栽培管理實用技術的有效推廣和不斷創新。為了更好地了解和推廣城固柑桔栽培管理技術推廣與創新模式,日前記者對城固縣果業技術指導站站長、國家柑桔產業技術體系陜南柑桔綜合試驗站站長丁德寬進行了專題采訪。
記 者:這幾年城固縣對外宣傳的柑桔年產量是25萬t左右,但據說實際產量遠比這高。丁站長,請您簡單介紹一下城固柑桔產業。

丁德寬:城固果業主要是柑桔,全縣90%的果樹面積是柑桔。目前全縣柑桔面積將近23萬畝(1.53萬 hm2),年產量在25萬t左右 (實際年產量超過30萬t)。城固柑桔產量高的原因,一是上世紀90年代初(1991年)大凍后,全縣新發展的兩個主栽品種興津和宮川溫州蜜柑,在中國農業科學院柑桔研究所的指導下,全部按2 m×1.5 m的行株距進行計劃密植,每667 m2栽植222株。柑桔計劃密植在城固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前期產量非常高,5~10年生樹每 667 m2產量可達 3 000~4 000 kg。而湖北、四川、重慶等地大多實行2 m×3 m的行株距,每667 m2栽植110株,前期產量相對就要低很多。在全國柑桔果品相對短缺的年代,有產量就有效益,城固柑桔也得以快速發展。二是城固柑桔產地晴天多,霧天少,光照充足,空氣干燥,柑桔病害少,單位面積產量較高,品質好。三是縣委縣政府對柑桔產業非常重視,對柑桔栽培管理技術推廣與創新,從機構設置、隊伍建設等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上世紀60年代,縣里就設置了許多專門的柑桔技術推廣機構。最早的有柑桔育苗場 (現在的城固縣柑桔研究所),從一開始該場就不斷地從全國各地引進和選育柑桔新品種,并進行高產栽培技術試驗。之后,全縣又先后成立了城固縣園藝示范場 (面積達33.33 hm2)、七里溝柑桔場、林果試驗場,這些場都是國有的,主要進行柑桔生產試驗、技術與品種示范。縣農業局成立了城固縣果業技術指導站,專門負責全縣的果樹技術推廣與培訓。
記 者:果業技術指導站應是果業技術推廣與創新的主要隊伍。請您詳細介紹一下城固縣縣、鄉果業技術指導站設置及運轉情況。

丁德寬:城固縣果業技術指導站原有職工100多人,2006年機構改革,一部分人分流到其他單位,目前全站有職工63人,全部是搞柑桔技術推廣與創新的。在縣一級,有這么大的隊伍搞柑桔,力量是非常強的,全國其他地方也很少見。全縣柑桔主產鄉鎮設有果業技術指導分站,由縣果業技術指導站向每個分站派2~3個人駐點,鄉鎮給他們提供一兩間房子作為辦公條件,工資及福利待遇都由縣級財政支付,技術培訓、工作安排由縣果業技術指導站統一安排,避免了以前鄉鎮農技人員拿錢干其他事情現象的再度上演。這些派駐人員專搞柑桔,應該說這支果技隊伍對全縣柑桔產業的支撐是非常強的,每年全縣柑桔技術培訓就達100多場次。許多人不相信,一個縣每年能搞這么多場次的技術培訓?我可以肯定地講,我們這100多場次培訓是實實在在的。每年開春后縣果業技術指導站就安排培訓,9個柑桔主產鄉鎮每年春季每個鄉鎮培訓10場次以上,一個村一個村地培訓。除了鄉鎮站培訓外,全縣每年還要搞一些大型培訓。因此,全縣年培訓量實際上不止100場次。縣、鄉鎮和一些種植水平較高的專業村技術培訓由縣站組織培訓。
目前這種技術推廣體系設置在陜西是最受推崇的一種模式,鄉鎮農技站、果技站都由縣級技術指導站下派,鄉鎮農技人員在城里都有住房,鄉鎮提供有臨時休息的地方,福利待遇都有保障,解決了鄉鎮農技人員的后顧之憂,而且都是專業人員搞專業技術推廣。農業部也非常贊成這種模式。鄉鎮果技站最遠的地方到縣城也就20 km多,晚上農技人員一般都回到縣城。
城固柑桔這么多年之所以發展這么穩定,主要就是有一支穩定而寵大的技術推廣隊伍,很多人一生都從事柑桔技術推廣、研究與示范,一輩子都搞柑桔,而且是一批一批的人前仆后繼,不斷傳承。比如上世紀60年代的王天平,七八十年代的向慶德,90年代的蘇龍安、衡文華、馬智才和劉治才等。現在,我們這一代又上來了。一代一代都有人領頭搞柑桔,許多人把畢生精力和熱血都奉獻給了柑桔產業。產業上一出現問題,就有人馬上去解決。近幾年這支隊伍基本上沒有人員流失,縣上包括市里(漢中市)對我們這種機構設置都非常贊成,解決了大家的后顧之憂,確保了隊伍的穩定。
記 者:隊伍這么穩定,人員這么多,一代一代的科技人員深植于柑桔產業第一線,把畢生精力和熱血都奉獻給了柑桔產業,我想這離不開政府對產業的大力支持。而政府之所以如此支持,首先是產業效益好,其次是產業受老百姓歡迎,因此政府才支持,科技隊伍才穩定,進而形成良性循環。
丁德寬:是的。陜南其他一些縣區也在搞柑桔,為什么這些地方柑桔產業發展慢,而城固柑桔產業卻發展得很好?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沒有一支專門的搞柑桔的技術隊伍,當地老百姓柑桔種下去后不知道怎么管理。柑桔栽培管理技術性非常強,修剪、施肥、噴藥等系列實用技術比較復雜,難掌握。這些地方柑桔樹栽下去后,沒人進行技術指導,樹長得不好,病蟲害發生嚴重,效益也非常低,老百姓對柑桔產業發展沒有信心,由此惡性循環,產業發展陷入困境。
記 者:你剛才說的其他地方,如陜南的南鄭、洋縣等,他們的技術推廣體系跟你們是不是不一樣的?
丁德寬:這些地方技術推廣體系跟我們還是有些區別的。比如說漢中市漢臺區,還有洋縣、南鄭、勉縣等,縣一級技術指導站叫園藝站或蠶茶果站,而不是專業的果業技術指導站;每個站配置的人員也比較少,只有二三十個人甚至十來個人;鄉鎮沒有專職機構,更沒有專職技術人員,力量非常弱。我們縣就是專業的果樹技術指導站,除了柑桔外,也搞獼猴桃。一個產業要發展,必須要有一支技術比較過硬的推廣隊伍作支撐,這個非常重要。
記 者:把技術人員的崗位編制放在縣上,然后下派到基層鄉鎮,這就很好地解決了農技人員的子女教育、家屬就業以及醫療保障等后顧之憂,他們就能專心地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積極性較高,隊伍也比較穩定。那么,在目前這種情況下,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還面臨著哪些困難呢?
丁德寬:目前縣、鄉已有技術隊伍,也有較充足的人員,經費及福利待遇也還可以,但村一級技術力量還比較薄弱。上世紀90年代城固柑桔大發展時,每個柑桔主產村曾經配置了一名科技副村長,專門抓柑桔生產技術推廣與指導。后來,由于機構改革等原因,村一級技術人員取消了,沒有了。現在我們想把村一級技術指導隊伍恢復起來,但比較困難,主要是他們的工作經費和待遇等問題無法解決。
記 者:以前很多地方縣一級農業技術推廣部門都是差額撥款,財政撥款幾乎不夠發人頭工資,辦公經費還有職工福利等還得靠大家自己去掙。在產業效益不好的地方,很多專業技術人員紛紛轉崗或“下海”,自己解決自己的生存問題。你們現在人員工資及辦公經費是怎么解決的?
丁德寬:我們現在已經實行了績效工資,經費全都來源于財政撥款。人均工資每月3 000多元(不含辦公經費),其中,高級職稱(技術人員)每月4 000多元左右,中級職稱每月3 000多元,初級職稱每月2 700~2 800元,高級農藝師相當于副縣長工資水平,農藝師工資相當于局長。這個工資水平目前在當地對于穩定這支技術隊伍還是比較有吸引力的,因為出去打工(以前我們站技術干部工資低,也有人出去打工的)一個月工資收入也就兩三千元,而且還要承受各種風險,而我們的風險相對較小。可靠的工資福利保障對于穩定這支隊伍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這些技術人員能夠享受到副縣長、局長一樣的工資待遇,對他們來講很高興,很滿足。
記 者:在實行績效工資、規范大家福利分配之后,利用收入分配來調動大家工作積極性的手段相比以前要明顯少得多。在新的形勢下,要調動大家技術推廣與創新的積極主動性,除了一些政策措施外,還有沒有物質上的一些激勵措施?
丁德寬:以前實施差額撥款,有很大一部分辦公經費和職工福利需要大家通過創收自己來解決,因此大家都去搞創收,不搞服務,技術推廣就很困難。現在我們已經是財政全額撥款,大家的工資收入相對較高,也較滿意,因此不需要自己再去搞創收,這對技術人員專心搞好技術推廣與創新工作很有好處。

面對工資、福利相對穩定的新的有利條件,在如何提高大家工作積極性,確保農業技術推廣服務質量方面,我們也嘗試著采取了一系列針對措施。一是制訂和出臺了一些規章制度,來約束大家的行為,監督大家的工作。二是扣留一部分績效工資,年終時根據績效考核進行再分配。三是加強平時的素質教育,提高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和責任心。其實,對于有興趣的同志來講,你不說(監督)他也愿意搞,沒有福利他也愿意搞,因為為果農解決技術難題對他們來講更多的是一種享受,是一種難得的快樂。講一個很簡單的事例,前年春天的時候,我們城固桔園鎮搞大棚油桃,有一個農戶搞了10多個大棚,有3個大棚的油桃開花后不久幼果全部掉了。這個損失很大呢,3個棚要損失十幾萬元。農戶搞不清(掉果)原因,開始他找其他地方搞大棚桃的農戶給他看,這些農戶知識層面低,無法解決。最后找到我們,我們過去看了一下,與其他農戶的大棚做了一下對比,發現除草劑使用沒有問題,桃樹根系生長也很正常。農戶對此很著急。我們過去的幾個人整整研究了一上午,讓農戶把他的管理與其他人的管理作了一一對比,結果發現中午高溫時別人都在揭(棚)膜,而他沒有,最后終于找到問題的癥結了。農戶對此非常感激,也樹立了他繼續從事大棚油桃生產的信心。在解決了農戶問題的同時,我們這些技術人員也非常高興。
除了上述這些措施外,我們還積極爭取省、市、縣相關項目資金扶持,在保證項目試驗示范工作順利開展的基礎上,這對我們的辦公經費也是一種補充。另外,我們還通過爭取縣財政補貼,對干部職工平時的福利及過年過節慰問進行適當補貼。目前我們技術推廣人員積極性、責任心都比較高,主要是工資水平提高了,大家都比較滿意。
記 者:前面我們探討了技術推廣隊伍問題,下面我想問一下推廣服務對象問題。目前,我國中西部地區農村農民外出進城務工的人很多,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主要是婦女和老人,被人們形象地稱為“三八六○部隊”(婦女和老人)。其實,現在許多農村就連年輕的“三八”(婦女)也很少了,農村勞動力尤其是高素質的現代化勞動力十分緊缺已成為不爭的事實。請您談談你們縣從事柑桔生產的農民構成情況。
丁德寬:我也在注意這個問題。去年1月份我到兩個村搞培訓,我讓隨行的工作人員做了一個統計,參加培訓的農民中女的有多少?50歲以下的人有多少?具體數字我記不清了,我記得大概是這個情況:去參加培訓的女同志占2/3還多一點,50歲以下的男同志比例好像不到10%(100多個參訓人員)。我在其他村上也發現有這個問題。現在農村勞動力非常緊張,很多地方四五十歲以下的人幾乎都外出進城務工了,在家里種地的多數是婦女和老人。
面對農村勞動力日益緊張的這個情況,近幾年我們針對柑桔矮密早栽培存在技術要求高、管理工作量大等問題,大力推廣“密改稀”技術,這兩三年我們已經在全縣搞了2 000 hm2多。密改稀后,果園用工和農資投入減少了46%,收入卻增加了10%。

陜南柑桔栽培管理一直搞得很好,修剪精細程度很高,一個人每天只能修剪20~30株柑桔樹,這也就使得樹齡在20年左右的密植園樹勢至今還保持得不錯。現在農村勞動力少了,只能推廣“密改稀”,以此減輕勞動量。陜南柑桔目前最頭痛的就是“密改稀”問題。前幾年我們搞示范,現在這項技術已經是陜南柑桔生產中推廣的最重要的一項技術。通過我們的宣傳和講解,老百姓已開始認識到栽植密度過大帶來的問題。但到了實際改造時,很多人都不舍得砍(過密的果樹)。這里有一個笑話,有一個村的支書,我們在他那個村搞密改稀改造,我說先從他家開始。他拿著斧頭到果園看了看,結果又拿回來,苦笑著對我講:“我也想搞,但實在下不了手”。結果他想了一個辦法,雇了七八個人去砍,而自己在家做飯,一上午就給砍出來了。對于計劃密植、密改稀問題,全國都面臨著這個“不舍得”問題。因此,對于新植果園,我們現在一開始就推廣稀植。
記 者:你們那兒柑桔生產組織化程度高不高?農民專業合作社搞得怎么樣?
丁德寬:我們縣柑桔生產仍以單個的農戶為主。國有柑桔場雖有六七個,但面積僅兩三千畝,所占比例非常小。全縣現農民專業合作社20多個,但規范的合作社比較少,尤其是涉及整個柑桔產業鏈的合作社比較少,大都只是一個果品營銷組織,對生產環節涉及很少。
規模化、組織化發展農業生產是大趨勢,今后大面積發展果樹生產,肯定要集中到一部分技術、資金等條件都比較好的人手里。現在我們也在提倡果園流轉,但實際操作起來非常困難。一是農民不愿意。在較好的年景,農戶年柑桔生產收入有七八千元,比糧食生產要高得多,要把桔園流轉給別人農民肯定是舍不得。二是果園大面積流轉也存在較大風險,主要是市場銷售風險較大。現在一個村133.33 hm2多果園是分散在1 000多個農戶手里,今后則可能集中在10多個甚至兩三個人手里,這種集中經營風險太大,以前分散生產風險也就分散了,一旦出現“賣桔難”,每個農戶的生產投入及損失均相對較小。因此,在現實國情條件下,包括果品在內的市場依存程度較高的農產品生產適度規模經營中的“度”還值得我們在實踐中進一步探討。
另外,我們這兒農村農民互助現象比較普遍。比如說果園管理繁忙季節,噴藥、采果等單個農民無法及時完成的管理工作,農民常常把自己的鄰居、親戚等聯系起來,今天在我家,明天在他家,大家在一起相互幫助,有效地解決了勞動力緊缺問題。這也是一種很好的、切合實際的農民互助合作方式。
總體講,我們這兒完全意義上的,涉及柑桔產前、產中、產后的一體化農民專業合作社還很少;受傳統思想的影響,農民契約化合作意識普遍不強,在實際生產經營中專業合作社對農民的生產、管理及經營行為很難統一。
記 者:現在我們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對象盡管還是農民,但農民的知識層次、年齡結構等發生了很大變化。針對老人、婦女多,知識文化素質普遍偏低,對新知識、新技術接受度、敏感度都相對較低的現實,你們在技術推廣方法方面做了哪些針對性調整?
丁德寬:影響農業技術推廣效果和農民參加技術培訓積極性的因素,我認為有兩個方面,一是技術隊伍的素質,也就是技術推廣人員的技術水平,技術人員能不能及時解決和回答農民生產中發現的問題,如果不能,那么農民就對你這種培訓失去了興趣,就不愿意參加;二是產業效益,只有產業效益好,農民的技術需求才高,才能主動積極地參加相關的技術培訓,否則,拿錢讓他參加培訓他也不愿意。
針對老人多、婦女多,農村勞動力日益緊缺的現實,我們積極推廣和創新柑桔輕簡化、省力化栽培管理技術。如交替結果試驗,今年這部分果園結果就實行精細管理,另一部分不結果的就實行粗放式管理,這樣做果園管理工作量就減少了很多。
在具體推廣與培訓方法上,一是從室內講解走向室外指導,要求我們的培訓有一半以上的時間在室外田間進行,面對面地演示給農民看,手把手地教給農民做。比如春季在果園演示柑桔修剪技術、省力化栽培技術等。二是每一個鄉鎮技術推廣站每年搞幾個示范點,找有積極性的農戶,對其提供化肥、農藥等物資,進行全方位的技術指導,通過示范來帶動。前年我在垣山村搞柑桔高品質栽培試驗,我把肥料等送給農戶,讓他按照我的要求在50株樹上按株施肥,結果他全園平均施下去,沒有什么效果。去年我把他的果園給承租過來,果園投入、管理及果子全都歸我,并安排了3個人具體負責這片果園的栽培管理。果子成熟后,農民和領導吃了都說我的果子好吃,掛在樹上的果子結果有多半讓人給“偷”走了,這在當地是很少有的現象。有人“偷”吃我的果子這是個好事,說明我的試驗成功了。我們的桔子賣2元錢一斤,農戶自己的果子只賣1元錢一斤,效果在那兒明擺著。因此,我們對新技術的推廣還主要是通過示范和創辦示范點來推廣,面積不需要很大,但一定要搞好,要把效益提上去。目前我們在大面積推廣柑桔密改稀技術,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如何在短期內盡快恢復產量,提高果實品質,穩定和提高果園經濟效益。只有效益上去了,農民才有積極性,才會主動投入到密改稀中來。
另外,我們還推出了 “技術明白紙”,把相關技術要點寫在一頁紙上,每年春天印幾萬份發給農戶,農戶照著“明白紙”上的要求做就行了。去年我們還通過城固電視臺,制作并連續播出了果樹提質增效專題片。我們站里還編發了一個《城固柑桔技術推廣信息》,一期一個問題,以簡報的形式把相關問題講清楚、講明白、講透徹。
記 者:我們現在對城固縣柑桔技術推廣體系有了一個比較系統的認識。在技術創新方面,丁站長您是如何理解的?目前技術推廣與創新還存在哪些問題和困難?
丁德寬:要說技術創新,我感覺最重要的是認真做好社會調查,要在調查中去發現生產中的問題,研究生產上的難題,用新方法、新思路去解決問題,破解難題。當這些問題和難題都解決好了,技術創新就有成效了。

目前技術推廣與創新中最大的問題就是人才問題。我們基層很缺有能力的人才,知識斷層越來越嚴重。另一方面就是經費問題,這幾年國家把大量的項目都給了企業,技術單位拿個項目很困難,有些公益性問題、基礎性問題的解決是需要經費支持的。
記 者:聽說你們今年搞了一些新的技術生產經營模式創新試驗,能否給我們介紹一下?
丁德寬:我們今年嘗試“技術+企業+農戶”經濟聯合體的運行模式,由技術單位、龍頭企業和果農三方簽訂合作協議,我們技術單位負責柑桔技術方案的制訂、果農的培訓、產品質量標準與價格體系的建立、對果農生產過程和企業經營行為的監控、優質產品標志的認定等;企業或合作社負責簽約農戶果品的收購,搞好高端市場的開發;果農負責按技術規程組織生產。在果業生產關鍵季節,由技術單位派科技人員到田間地頭一對一地實地指導。簽約農戶的優質果品,經技術單位檢測符合品質要求的,由企業高出市場1~2倍的價格收購,并由技術單位出具品質和產地信息標簽,產品由企業分級、選果后包裝銷售;對果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超過12%的,今年我們設定了3元/kg的保護價。這種模式由于充分體現了優質優價,且產前已經簽訂了協議,果農生產投資積極性大幅提高,果農會越來越注重果實品質的提高,企業也能保障將收購到的優質果品投向高端市場,這樣就可促使柑桔產業走向良性發展的軌道。
記 者:傳統的農業科技期刊是農業技術推廣重要的媒介,而在網絡不斷普及和通信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期刊傳播信息的優勢已經大幅削弱。在這種情況下,您認為我們傳統的農業科技期刊該怎樣面對?
丁德寬:我認為像《中國果業信息》這樣的農業科技期刊仍然是我們宣傳普及農業科技信息的主要途徑,起碼這是一種正規的科技期刊。盡管網絡等媒介有傳播信息量大和快速的優勢,但可靠性、針對性、專業性很差,我們還是比較信任專業期刊的。只是希望期刊能多面向生產一線,多刊載一些實際生產中的實用技術和信息,切實成為農民致富、產業升級的好助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