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晁小慶 張博奇
禮泉縣地處渭北黃土高原與渭河谷地交匯地帶,屬暖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2.96℃,年平均降水量537~546 mm,年均無霜期214天。北山南塬,海拔402~1 467 m,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冷暖適中,自然環境十分優越。全縣國土面積1 018 km2,人口 46 萬(其中,農業人口38萬),轄12鎮、3社區、317個行政村。北部山區土層深厚,晝夜溫差大,是蘋果最佳優生區;南部平原土壤肥沃,水利條件較好。近年來,禮泉縣委、縣政府立足自然資源優勢,始終堅持把產業富民作為果業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手段,按照“標準化生產、規范化管理、產業化發展”的思路,集中抓好果品生產、包裝、銷售、加工等重點環節,加快科技進步,改進生產方式,積極推進果業內部結構調整,加大現代化關鍵技術的實施力度,不斷提高果品質量安全水平,全面推進果業產業化進程,助推縣域經濟發展步入快車道。2011年,全縣水果面積達4.67萬hm2,其中,蘋果3.33 萬 hm2,梨 0.53 萬 hm2,石榴、葡萄、桃和杏等其他雜果0.8萬hm2,果品總產量145萬t,總產值30億元以上,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75%來自果品收入,果業已成為縣域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導產業,是農民增收致富的主要經濟來源。
禮泉縣果業發展以蘋果起步,隨著果品市場的變化,生產中一些與市場需求不適應的問題逐漸顯露出來。為此,禮泉縣委、縣政府堅持把調整優化果業結構作為提高現代果業質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徑,以市場為導向,圍繞建設現代農業生態大縣、實現果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目標,大打綠色品牌,明確提出“北優果、中雜果、南早熟和設施,全縣發展畜牧業”的發展思路,按照適地適樹的原則,以“一村一品”建設為抓手,采取了縣鄉領導包抓鄉鎮、抓示范園建設,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送技術送資源、提供優質苗木、組織現場觀摩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積極推進果品區域化布局和品種結構調整。一是集中建設北部優質蘋果基地,首抓蘋果改良,淘汰秦冠等老化品種,推廣富士優系;二是突出中部旱腰帶自然優勢,重點發展石榴、葡萄、杏、柿等特色雜果,建設0.67萬hm2石榴、0.33萬hm2葡萄基地;三是穩步推進南部平原早熟蘋果、優質蜜桃、設施水果基地建設。
去冬今春,全縣共新發展各類水果0.77 萬 hm2,其中,蘋果 0.4 萬 hm2,石榴 0.2 萬 hm2,葡萄 333 hm2,目 前全縣蘋果面積基本穩定在3.33萬hm2,石榴達到0.53萬 hm2,葡萄0.2萬hm2。通過努力,全縣蘋果、梨等大宗水果與桃、石榴和葡萄等特色時令水果的種植面積比達到7∶3;蘋果優新良種面積達到 2.33萬 hm2,早、中、晚熟品種比例由 2010年的 0.5∶1.5∶8.5調整到 0.5∶2.5∶7;發展設施大棚水果987 hm2,其中,大棚桃、大棚杏生產基地4個,面積53 hm2。目前,全縣“北優果、中雜果、南早熟和設施”的水果產業發展格局基本形成,果品區域布局和品種結構趨于合理,從5月至12月平均每月都有1~2個水果主打品種上市,順應了市場需求。
同時,按照 “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調整思路,調優、調精、調強,突出特色。2011年全縣新增“一村一品”省級果業示范村11個,全縣“一村一品”果業示范村發展到80個,其中,省級示范村62個,“一鄉一業”示范鄉鎮3個。建成以叱干鄉魏北村和南坊鎮中峰村為中心的萬畝優質富士蘋果生產基地,以新時社區張則村和西張堡鄉劉林村等為中心的萬畝早熟蘋果基地,以昭陵鄉肖山、任池、莊河和煙霞上下高為中心的萬畝御石榴基地,以昭鄉陵湯房村、建陵鄉西洼村和石潭鄉鐵羅村等鄉鎮村組為中心的萬畝葡萄基地,以煙霞鄉和城關鎮為重點的山底梅杏和秋姬李等萬畝雜果基地,以史德鎮榆村、藥王洞鄉莊頭村和城關鎮裴寨村等為主的萬畝蜜桃基地,以趙鎮鄉泔河袁家村和藥王洞鄉王店村為主的千畝水果設施基地等十大區域特色果業推進板塊,目前這些果業基地已成為區域村鎮經濟發展的“助推器”。
圍繞建設西部果業強縣目標,按照現代果業發展要求,以“優質、高產、高效、安全”為原則,多措并舉,努力推進禮泉果業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方向發展。
一是政策引導,推動水果產業標準化。根據縣域北山南原的自然條件和現代果業發展的內在要求,近年來禮泉縣相繼出臺了《禮泉縣以大改形為主的果園管理工作實施方案》、《禮泉縣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方案》、《禮泉縣現代農業蘋果產業標準化園區建設實施方案》等文件,以項目建設為平臺,制訂并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扶持政策,推進果園管理標準化進程。在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縣里每年仍拿出一定資金,采取以獎代補的方法,從資金、技術、農資等環節,為果農提供優質服務,強勢推進“大改形、強拉枝、巧施肥、無公害”等現代果業技術,提高果園管理水平。同時,按照“渠道不變、用途不亂、集中投入、各計其功”的機制,整合水利、林業、農發、扶貧、農業等項目資源,圍繞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加強果園水利、道路建設,推廣“果—畜—沼”生態循環模式,夯實產業發展基礎。2012年,全縣共建成滴灌示范園67 hm2,整修田間道路35 km,發展沼氣500余口,果園生態養殖牲畜3 000頭(只)。
二是典型示范,帶動水果產業現代化。以果業示范園(區)建設為突破口,以實施現代農業項目為平臺,大力推行果樹矮化集約栽培、間伐改形、果園生草覆蓋、肥水一體化管理、疏花疏果、果實套袋、機械化噴藥等現代關鍵技術的集成、示范與推廣應用,高標準、高起點打造各類果業科技示范園150個,在新時鄉、趙鎮鄉和煙霞鄉等3個鄉鎮的20個村建設現代蘋果標準化示范園833 hm2,叱干鄉魏北村為中心的萬畝晚熟富士蘋果標準化示范園、關中環線現代農業蘋果標準化示范帶、新時鄉現代農業早熟蘋果標準化示范園、西張堡鄉白村現代農業示范園區、肖山村現代農業石榴生態示范園和昭陵鄉湯房村千畝生態葡萄示范園等示范園區建設順利推進,為盡快形成區域果業特色優勢,帶動果業升級上檔奠定了基礎。同時,按照“大產業、小示范”的思路,加強村級試驗示范基地建設和村級科技示范戶、科技帶頭人隊伍建設,發展科技示范戶180戶,建立了果業科技推廣與農戶對生產經營需求零距離對接的便捷通道,推進了果園管理精細化進程。去冬今春,全縣實施大改形 0.67萬 hm2, 巧施肥 0.5萬 hm2,果實套袋2.53萬hm2,建成各類優質果品示范園1萬hm2,果園管理先進技術推廣覆蓋面逐年擴大,果園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大幅度提高,幫助群眾增加收入近億元。
三是強化服務,實現果業科技普及化。全縣按照“專業化生產、標準化管理、一體化經營、社會化運轉”的思路,把提高果農的技術管理水平作為生態果品發展的關鍵環節,充分發揮政府引導、科技支撐、經營服務的綜合效應,完善、規范的服務網絡覆蓋了全縣果業的各個環節。縣果業局在加大政府對果業生產的宏觀指導服務的同時,加強與縣級相關部門協作,強化服務職能,通過建示范園、發展科技示范戶,定期培訓與外出參觀相結合,加大現代果業科技推廣服務,引導群眾走綠色無公害水果標準化生產之路。今春以來,全縣已組織縣鄉專業技術人員圍繞果品生產關鍵環節舉辦各類培訓班360余期,組織外出參觀5次,培訓果農8萬人次,發放各類技術指導材料1.5萬余份。同時,充分發揮全縣75個果業專業合作社 (組織)、15家規模以上農資企業服務的作用,使他們在為農戶提供優質農資服務的同時,通過新技術、新產品的試驗示范,加速水果標準化生產技術的推廣普及。目前,全縣縣有果業局、鄉有農技站、村有果業專業合作社及科技示范戶,社會有營銷企業、農資服務商廣泛參與的社會化果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已經初步形成,初步實現了“一鄉一支果農骨干隊伍,一村十名果農骨干、一戶一名技術明白人”的目標,為禮泉果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強的人力資源和技術服務保證。
四是創新機制,促進經營模式多元化。近年來,面對管理粗放、投入不足、市場份額低、效益不高等實際狀況,禮泉縣積極引導水果營銷企業、果業專業合作組織,積極推廣 “公司 +基地+農戶”、“合作社 +基地 +農戶”等現代化水果產業發展模式。禮泉駿園葡萄專業合作社、禮泉白鴿農業合作社先后分別與華潤萬家、民生家樂建立起“農超對接”關系,逐步改變過去那種單一、低效的運做模式,促進綠色生態農產品進入高端市場,打造禮泉特色農產品品牌,有效增加農民收入。從生產環節,以示范園建設為載體,安裝太陽能殺蟲燈1 200盞,懸掛誘蟲板26萬張,綁縛誘蟲帶50余萬條,加大農業、物理、生物等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的普及,努力提高果品質量安全生產水平。2012年,全縣果品套袋面積達到 2.53萬hm2,其中,優質紙套袋使用面積較2011年增加0.4萬hm2,全縣水果病蟲害綜合防控措施應用面積達到3.33萬hm2。據測算,僅套袋一項就可為農民增收上億元。充分發揮西張堡鄉白村、趙鎮鄉新寨村、新時鄉帝堯村等果園規模化生態養殖的示范帶動效應,大力推行“沃土養根”工程,積極引導群眾走“果—畜—沼”生態循環經濟道路,推進生態果園建設;大力實施品牌戰略,深入開展“一品一標一品牌”創建活動,駿園葡萄專業合作社、九宗山石榴專業合作社、新寨蘋果專業合作社、禮泉白村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等一批專業合作社、企業,先后完成產地產品無公害認證面積1 000 hm2,注冊“榆村蜜桃”、“山底”御杏、“宗山”御石榴、禮泉紅葡萄、“宗山”紅蘋果等水果商標,形成了以無公害認證推進標準化生產規程貫徹執行,以品牌創建推進生態果園建設發展的態勢。從市場開拓上,咸陽溢輝綠色果品開發有限公司、禮泉海通果業有限公司、禮泉華東果業有限責任公司、禮泉秦興果業有限公司、禮泉縣萬農水果專業合作社等一批營銷企業、專業合作社獲得國家質檢總局出入境果園和包裝廠注冊登記,出口注冊果園涉及1個鄉鎮、23個村,面積2 000 hm2多。
隨著果業內部結構的優化和果園管理水平的提升,禮泉縣生態農業快速發展,縣委、縣政府緊抓“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將禮泉定位為統籌城鄉重點示范縣和三級城市的機遇,立足禮泉交通區位優勢,依托4.67萬hm2生態果園和豐富的唐昭陵旅游資源,審時度勢,提出“一三結合、兩輪驅動”的發展戰略,打造“禮泉四季御果之旅”,發展觀光果業,促進水果產業由單一生產功能向多元化功能方向發展,不斷提升禮泉水果產業發展層次。

一是科學規劃,突出示范。觀光示范果園分別沿縣境內312國道、關中環線、阡禮路、旅游路、興禮路、咸北路、六號路、環山路等交通干道,選擇體現禮泉果品特色的主栽樹種,具有區域代表性、資源條件優越、基礎條件良好的果園,規劃建設50個果業示范園區,以“一帶九園”形成“禮泉四季御果之旅”的主骨架,即重點建設關中環線現代農業(蘋果產業)示范帶,御杏休閑示范園、御桃休閑示范園、御石榴休閑示范園、早熟蘋果示范園、優質蘋果示范園、紅提葡萄示范園、異域櫻桃示范園、酥梨示范園和大棗示范園。
二是精心打造,重點園區初見成效。2012年,按照“重點突出、示范帶動、穩步推進”的思路,在進一步完善史德御桃觀光園功能的基礎上,重點建設“一帶三園”,即關中環線現代農業(蘋果產業)示范帶和山底御杏觀光園、肖山御石榴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白村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使其與昭陵陵山、“關中印象”袁家村、禮泉湖等旅游景區相融合,使果業成為服務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富裕農民的新途徑。2012年清明節和“五一”小長假期間,禮泉御杏觀光園共接待省內外觀花、采摘游客18萬人次,周末高峰期游客人數超過5 000人次。
三是水果文化與鄉村旅游有機結合。在觀光果園建設中,依托文物遺址,追溯禮泉“寨、營、莊、堡”等村名歷史淵源、掌故等,挖掘水果文化與鄉土民俗風情、文化底蘊的關系,推進觀光果園休閑體驗、觀光旅游功能的拓展。霞鎮袁家村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依靠鄉村旅游,袁家村群眾足不出戶就能發家致富,全村50多個農家樂年收入均在30萬元以上,新增就業崗位1 600多個,并且還在不斷增值擴效,“關中印象”體驗地袁家村已經成為禮泉縣鄉村旅游的代名詞。通過果業與旅游業的融合發展,禮泉將繼續加大政策和資金扶持力度,鼓勵肖山、山底、湯房、西洼和東坪等村群眾發展農家樂,拓寬增收渠道。近年來,在桃、杏、梨、石榴和葡萄等各類果樹開花和成熟的季節,禮泉縣已先后成功舉辦了五屆“百萬市民賞桃花”、“西安都市人品葡萄、賞石榴”等水果文化活動,積極發展觀光農業,年接待游客15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億元,鄉村旅游農家樂成為群眾增收的又一主渠道,并使以肖山御石榴、山底御杏、史德御桃等為代表的禮泉果品市場知名度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