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峻
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圖書出版業得到了迅猛的發展,2010年,我國共出版圖書32.8萬種(其中新版圖書18.9萬種),發行總量達71.7億冊,與1949年相比,分別增長了41倍和68倍。目前,我國圖書出版品種和總量均已居世界第一,這標志著我國已成為名符其實的出版大國。盡管我國出版業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規模,但是總體實力卻仍然不強,和世界出版強國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在這種形勢下,建立全面完善的圖書評價體系,科學評價圖書的學術質量、使用情況、發展趨勢等,對提高我國圖書出版的整體品質,促進我國圖書出版業的進一步繁榮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圖書評價是根據一定的標準,采用一定的方法,對圖書文獻的內在質量、使用規律、發展特點等各方面進行分析、評價,目的是為了揭示圖書文獻整體或某一具有特征部分的內在客觀規律,以更好地實現其科學價值和社會功用。
長期以來,國內外關于期刊評價的研究,已經積累了相當的基礎,而對于圖書評價的研究,由于其出版數量巨大,相關數據統計困難等原因,無論在理論,還是在實踐應用方面,一直相對薄弱和滯后。但是,任何行業的進步與發展都離不開相應的評價標準,科學合理的圖書評價體系是促進圖書出版業良性發展的必備條件,它一方面可以為出版監管和主管部門有效地加強圖書出版的管理和監督,正確引導圖書出版的健康發展提供決策參考;為新聞出版行業準確把握圖書出版發行動向和趨勢,提高圖書出版的整體品質和市場競爭力等提供客觀依據;另一方面還可以為圖書情報機構科學評估館藏質量,優化館藏資源建設,提高館藏利用率提供幫助;以及為讀者選擇閱讀所需文獻,培養正確閱讀理念提供指導等。因此,加強圖書評價的相關研究,構建全面完善、科學公正的圖書綜合評價體系,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需要,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由于圖書自身存在的諸多特性,相對目前較為成熟的期刊評價體系而言,我國圖書評價的研究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其主要方法仍停留在傳統的定性分析層面。這種方法,雖然具有簡便易行的優點,但往往帶有很大的主觀隨意性和不確定性,缺少定量化的精度和力度。針對這一情況,近年來,我國的圖書評價,也開始了一些定量方面的研究分析,但因缺少充分的數據基礎支持,僅有零星的探討和摸索,尚未形成系統的理論體系和實踐規模。總體來看,我國目前的圖書評價研究,主要表現為以下一些形式。
圖書評獎活動是當前我國圖書評價的一個重要構成部分。縱觀我國歷年來的各項評獎活動,如果以獎項級別來劃分,可分為全國性獎項和地方性獎項兩個層次;從獎項的學科涵蓋范圍來分,則可分為綜合獎和專業獎兩大類。綜合獎有: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國家圖書獎、中國圖書獎以及“五個一工程”獎中的一本好書獎,而比較著名的專業性的圖書獎則有全國優秀科技圖書獎,國家辭書獎、全國古籍整理圖書獎、魯迅文學獎、茅盾文學獎等。
一般來說,由新聞出版管理部門所主持的圖書評獎活動,其評價目的主要是為了促進出版事業的繁榮和發展,鼓勵和表彰優秀圖書的出版,通過表揚先進,樹立榜樣,加強新聞管理,評價標準包括政治思想、學術水平、編輯質量、社會影響力、代表性等各個方面,通常流程為基層申報,各地、各部門推薦,逐級審核,專家評審、社會公示、最終審定,主要特點是定性為主,全面綜合考慮各方因素,獲獎比例一般較小。這些精心評選的獲獎圖書無疑代表了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圖書出版物的最高水平,堪稱精品中的精品,對我國圖書出版事業的發展起到了良好的引導和激勵作用。但是,也正因為此,對于圖書整體評價來說,圖書評獎活動就不能充分滿足需求,這一點,從歷屆幾大國家獎獲獎圖書占圖書總出版數量的比率,就可略見一斑(詳見表1)。

表1 歷屆中國圖書 “四大獎”獎獲獎圖書占我國圖書總出書量的比重。
依據《中國大百科全書》的定義,圖書評論是對圖書的內容(與形式)進行評論并就圖書對讀者的意義進行研究的一種社會評論活動,簡稱書評。書評反映了讀者對一本書的質量的主觀性見解和價值判斷,對于圖書宣傳促銷、引導讀者閱讀,提高圖書質量都有積極的作用,是我國當前圖書評價的一種重要形式。
自新中國成立之后,書評工作一直受到有關政府管理部門的重視。1951年3月,新聞總署和出版總署聯名發出《關于全國報紙刊物均應建立書報評論工作的指示》。1954年7月,中共中央宣傳部又發出《關于加強報紙雜志上的圖書評論工作的指示》。1983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出版工作的決定》中,強調“了解出書情況和加強圖書評論工作,是貫徹出版方針、提高圖書質量的重要方式。”“在全國要辦好幾種以不同讀者為對象的圖書評論雜志,其他報刊也要重視這項工作。”1985年5月,中宣部出版局召開了首次全國圖書評論工作座談會,更是大大地推動了我國書評工作的發展。建立了全國和地方各個層次的書評協會,《讀書》、《博覽群書》、《中國圖書評論》、《文匯讀書周報》等圖書評論刊物、報紙相繼創刊,書評規模逐步擴大,書評質量顯著提高,載體形式豐富多樣,尤其是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和普及,網絡書評紛紛涌現,成為書評業中新亮點。例如國內著名的網上書店當當網和卓越亞馬遜都設有在線書評系統,每天都有大量的讀者在網上留言,寫下自己對所購圖書的見解和評價。此外,三大門戶網站新浪、搜狐和網易也都辟有讀書頻道,用戶可以自由地發表圖書評論。與傳統書評相比,網絡書評更貼近大眾讀者,交流方便,互動性更強。
盡管我國的書評業在改革開放后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但是仍然存在著不少問題,最突出的一點就是各種書評魚龍混雜,真正優秀、有質量的書評為數不多。
文獻計量統計研究證明,文獻的許多特征是有規律的。文獻的使用特征存在集中和分散的規律,即少數文獻集中了大量的使用量,而其他大多數文獻只具有少量的使用量,因此,我們可以采用文獻計量統計的方法對文獻進行評價,篩選出少數被使用量大的核心文獻。
由于期刊具有出版周期固定、總體數量相對較少、計量統計相對容易等特點,對期刊進行大規模定量評價的研究工作不斷開展,有價值的研究成果不斷涌現,期刊評價理論和評價方法都已經逐步形成了一套相對成熟的體系。而圖書定量評價,則由于出版數量巨大,數據統計困難等原因,鮮見相關研究成果。但是,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與網絡技術的發展和廣泛應用,計算手段和能力大為改善,數據的獲得和利用更為容易,這些都為圖書定量評價創造了條件,并出現了不少積極的嘗試研究。
2.3.1 單指標評價方法
(一)發行量法
發行量法主要是統計各種圖書的發行數據,通過客觀真實地反映各類圖書的用戶需求狀況、市場認可程度來對圖書進行評價,以幫助出版業界人士了解當前出版發展狀況及趨勢,幫助讀者選取閱讀資源,主要表現形式為各類圖書排行榜。
我國對圖書排行榜的研究大約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當時的《中國圖書評論》就曾設立了“暢銷書情況一覽表”,其統計數據主要依據單體新華書店的銷售情況。90年代中期,《中國圖書商報》也開辟專門版面發布“暢銷書排行榜”。隨著出版產業的發展和成熟,圖書排行榜的種類、形式和內容均不斷地改進和完善。
目前,依據圖書排行榜統計數據的來源進行分類,可分為實體書店圖書排行榜,網絡書店圖書排行榜和綜合性來源圖書排行榜三類。本文將分別選取其中幾種較具權威性和公認性的加以介紹和分析。
(1)實體書店圖書排行榜
《中國圖書商報》的商報·東方數據每月暢銷榜,主要依據上海東方出版交易中心開發的“中國出版物流通監測系統”提供的圖書市場實際監控數據,范圍涵蓋北京、上海等28個省、直轄市1000多家門店的零售信息。排行榜以月為單位定期發布,除了有整體市場總榜前100名之外,還有科技、社科、文學、藝術、生活、教育、少兒7個類別的前30名暢銷榜等等。榜單圖書均提供了書號、書名、定價、版別、監測銷量、覆蓋率。
開卷圖書排行榜的數據來自北京開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建立的“開卷全國圖書零售市場觀測系統”,涉及北京、天津、上海等700多個大中城市1800多家書店門市加盟系統的實時監控數據,按虛構類、非虛構類、少兒類提供各類排行榜。
以上兩種圖書排行榜數據均來源于自己的圖書銷售監控系統,覆蓋面較為廣泛,能比較全面地反映目前圖書的銷售情況,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和普遍性,相對客觀和公正。
(2)網絡書店圖書排行榜
20世紀90年代初期,互聯網的應用開始普及,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深遠的影響,人類由此步入了一個嶄新的網絡時代。網絡不僅改變了中國出版的生產模式,由傳統出版逐漸轉變為和數字出版融合發展,而且也改變了圖書的發行、購買和閱讀模式,網絡書店和網絡閱讀逐漸盛行,網絡型圖書排行榜也隨之誕生。如當當網、卓越亞馬遜的圖書排行榜。
當當網號稱是全球最大的中文網上書店,所推出的圖書排行榜,也是網絡書店圖書排行榜中最系統和完善的一種。當當網的圖書銷售排行榜分為圖書暢銷榜、新書熱賣榜和圖書飆升榜三類。
和實體書店一樣,當當網圖書排行榜的數據也是來源于實際監控的銷售數據。當當網的圖書暢銷榜,除了總榜之外,還有較為細致的分學科排行榜,較好地反映了不同學科圖書的不同銷售特性;同時,當當網圖書暢銷榜,具備多樣時間周期,不僅有年暢銷榜、當年各月暢銷榜,當月各周暢銷榜,甚至還有近24小時暢銷榜,充分體現了網絡數據的實時性和靈活性。
除此之外,當當網的圖書銷售排行榜還包括新書熱賣榜和圖書飆升榜,分別公布近期出版的銷量最好的圖書以及銷售排名上升幅度最大的圖書。
相比之下,同為中國最大網上書店之一的卓越亞馬遜的圖書銷售排行榜則簡單得多,僅有一個簡單的總銷售排行榜和各學科分類排行榜,統計數據年限不甚清晰。
(3)綜合性來源圖書排行榜
包括實體書店和網絡書店,數據來源廣泛。如《新京報》的圖書排行榜。該排行榜是其副刊《書評周刊》下的一個欄目,數據由北京圖書大廈、王府井書店、中關村圖書大廈、涵芬樓書店、三聯韜奮圖書中心、萬圣書園、風入松書店、卓越亞馬遜網上書店、當當網上書店、北發圖書網、光合作用書店等提供,包括“總榜”、“小說”、“非小說”、“學術”、“經管”、“生活”、“兒童”七大類,每榜包含10本上榜圖書,以周為單位更新。總體而言,《新京報》圖書排行榜特色鮮明,一度以“統計分類的多樣性”和“發布周期的時效性”而備受關注[1]。
(二)閱讀量法
圖書的閱讀量也是衡量圖書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目前被較多用于圖書館的館藏圖書評價。
早在上世紀60年代,美國文獻學家特魯斯威就曾對圖書館館藏借閱量做過統計分析,結果發現20%館藏,就可以滿足80%的流通需求,這說明圖書的使用情況也存在著集中與分散的核心效應,他據此提出了文獻計量學中的80/20定則[2]。
國內圖書館藏書評價研究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但初期的評價活動,大多仍采用簡單的館藏數量統計、用戶評議、館藏結構分析等方式,缺少對館藏質量的評價。90年代后,隨著圖書館自動化系統的逐漸普及以及文獻計量評價研究的發展,評價內容開始轉向重視館藏質量,即藏書效能的評價,其中,圖書閱讀量是重要指標之一,主要是通過圖書的借閱量來統計和反映。例如,國家圖書館就在它的主頁上推出了國家圖書館基藏庫中文圖書借閱排行榜,列出了每月借閱量最多的20本圖書,內容包括排序名次、書名、作者、出版社及出版年,統計時間為上月月中至本月月中。
同時,隨著互聯網、多媒體和數字化的飛速發展,人們的閱讀模式同樣也在發生改變,開始從傳統的閱讀紙質出版物向多元化方向發展,數字閱讀人群數量逐年增加,有關圖書閱讀量的統計也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圖書館借還方式,加入了網絡點擊量、下載量等新內容。
(三)引文分析法
引文分析法是利用各種數學及統計的方法和比較、歸納、抽象、概括等邏輯方法,從引文入手,對科學期刊、論文、圖書、著者等各種分析對象的引證與被引證現象進行分析,以便揭示其數量特征和內在規律的一種文獻計量分析方法。在期刊評價研究中,引文分析法是應用最廣泛和發展最成熟的一種評價方法。近年來,在圖書評價中,也開始了這方面的嘗試研究。
(1)《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圖書學術影響力報告》
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在經過三年的數據準備和構思后,于2008年9月正式啟動了《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圖書學術影響力報告》項目,主要是借助CSSCI的統計數據確定各學科論文引用最多的圖書,析出影響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圖書,并據此向學界推薦各學科最有學術影響力的圖書。目前,根據對2000-2007年間CSSCI圖書被引次數的統計分析,該項目已發表了系列相關論文,推出了部分學科的重要圖書[3]。
(2)“讀秀”圖書被引用情況報告
2011年4月,北京世紀讀秀技術有限公司在獨秀知識庫中發布了一份“圖書被引用情況報告”,報告統計分析了1911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發行且全文數據符合分析條件的1843526種中文圖書對1911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發行且書目數據符合分析條件的3067155種中文圖書的引用情況,并統計到有數據的被引用圖書共計801597種,約占全部被考察圖書的26.13%。
報告采用了被引用種數和引用次數兩個統計指標,并列出了前6000多種被引次數最多的圖書,旨在為圖書的權威性評價提供必不可少的重要客觀依據[4]。
上述兩個項目在圖書的引用分析評價方面作了有益的探討,但仍存在著許多的局限和不足,都需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2.3.2 多指標綜合評價——“中文圖書評價研究”項目
“中文圖書評價研究”項目由北京大學圖書館主持,采用定量評價和專家定性評審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對我國解放后至2004年出版的120多萬種中文圖書分學科進行了綜合評價研究,最后選出了學科核心圖書7萬多種。“中文圖書評價研究”借鑒了期刊評價研究的經驗,選取了被引量、借閱量、被摘量、獲獎、核心作者著作及出版次數6個具有較好的核心效應的統計源指標作為評價指標,并根據模糊數學理論,建立綜合評價數學模式,方法簡單歸納如下:首先構成圖書原始統計數據矩陣,再將統計數據轉換成對核心圖書的隸屬度,換算得到評價矩陣,征求專家意見,確定各學科各指標權重,構成權重量向量,對評價矩陣作加權平均,得到各學科綜合圖書評價隸屬度表,最后將各學科圖書按隸屬度降序排列,得到各學科定量綜合評價圖書排序表。在此基礎上,經由學科專家網絡評審調整定量結果偏差,匯總出最后的核心圖書表。
“中文圖書評價研究”首次在中文圖書定量評價的大規模實踐方面,邁出了可喜的一步。由于是初次嘗試,其選用的評價指標和評價方法是否合理,研究成果是否能準確、客觀地反映實際,還有待實踐的檢驗和進一步的理論研究。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我國目前圖書評價研究,已經逐漸突破了傳統的以定性為主的評價,開始轉向以客觀數據為依據的定量評價研究。但是,這些研究,無論在來源選擇、統計方法、數據分析等方面都還略顯簡單、粗糙,缺乏系統全面的挖掘分析和理論總結,亟需進一步的深入探討。
目前,我國出版社每年出版圖書數十萬種,其中新書也已逾十萬。據《中國出版年鑒》統計,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已出版圖書約450萬種,新書約270萬種。面對如此眾多的圖書,如何管理和評價,是非常困難的事。規范的圖書書目數據庫可以根據圖書題名、作者、出版年、ISBN號、分類等信息,有效地提供檢索和查詢,有助于幫助我們明確評價對象,是圖書評價的重要基礎。
任何評價都離不開準確客觀的統計數據,因此,通過第三方機構,建立和完善各種指標統計數據庫,是圖書評價的關鍵和基礎。例如,上文提到的北京開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的“開卷全國圖書零售市場觀測系統”數據庫,數據來源可靠,覆蓋面廣,更新及時,就是一個很好的評價指標來源數據庫。
建立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是評價研究的一項重要環節,也是評價能否成功的關鍵。能反映圖書質量、學術價值和社會效益的因素很多,必須針對不同的評價對象和評價目的,進行全面分析,從多個角度考慮選擇評價指標,構建多指標綜合評價體系,以期達到最佳評價結果。
不同類型和范疇的圖書,彼此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因此,圖書評價應針對各類型圖書的特點,設立不同的評價指標和評價標準,進行分類型分學科的評價。
無論是定量評價方法還是定性評價方法,都有其優點,也有其局限性。定量評價方法具有精確客觀的特點,但也會因為其評價指標自身的不完善而產生偏差;而定性評價方法,雖有簡單易行,宏觀全面的優點,但往往也會帶有很大的主觀隨意性和不確定性。正因為此,科學合理的圖書評價體系,應考慮從多維度視角對圖書進行評價,努力將各種指標數據與專家評議、用戶評議有機結合起來,尋求兩者平衡的最佳結合點,保證客觀公正的評價結果。
1 伍旭升主編.30年中國暢銷書史.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8
2 Richard L.Trueswell,Some Behavorial Patterns of Library Users:The 80/20Rule.Wilson Library Bulletin.1969(1):458-461
3 蘇新寧.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圖書被引概況分析.東岳論叢,2009(3):5-13
4 http://edu.duxiu.com/stat/index.j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