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通過發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和神舟八號飛船,我國拉開空間站建設的大幕,標志著中國航天事業又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宇宙探索神秘而富于魅力,無論是國際的還是中國的航天活動,都是科學技術發展的代表和人類文明進步的象征;都是氣勢恢弘、撼人心魄、讓人無法忘記的活動。因此,航天作為新聞攝影的一大題材,為攝影工作者提供了很好的實踐機會。但面對這些獨具特色的機會,攝影工作者不僅要完成記錄歷史的使命,還應以藝術家的眼光,去審視每一次機會,追求新聞攝影與藝術攝影的結合美,賦予記錄過程以創作的意義,使這類新聞圖片成為既符合新聞規律,又具有史料價值,且具有藝術美的作品。
大自然與現代高科技的結合美
追求自然美是攝影者的根本出發點,天人合一才能產生和諧美的作品。
首先,深度貼近大自然的發射場所提供的結合點。由于受早期軍事目的、高風險和航天器進入空間軌道等要求,世界上絕大多數航天發射場要么建在人煙稀少的地方,要么建在大山溝里,或建在大海邊。我國的四大發射場,最早建成的酒泉發射場,坐落在大西北的戈壁沙灘上;太原發射場建在晉西北的小高原上;西昌發射場則建在四季常青的大涼山里;海南發射場新建在風光旖旎的南海岸邊。在國外,俄羅斯的拜克努爾發射場建在半沙漠地區;美國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建在美國東海岸的梅里特島;歐洲航空局開展航天活動的主要場所在法屬圭亞那的草原上;日本的航天中心建在九州島南的種子島上。以上地方大多數都遠離人口密集區,有的還處在十分荒涼的地區,但也正是這樣,發射場具有了自己明顯的特性——深度貼近大自然,并時時向人們展示其與大自然天人合一之美。
其次,研究發射場的環境,利用好每一個結合點。航天發射是計劃性很強的活動,只要發射時間確定下來,就很少會有改變,所以季節和天氣情況對發射活動的約束和影響不大。在酒泉衛星發射場,發射返回式衛星時的溫度有時高達50多攝氏度。而神舟六號載人航天活動,2名航天員是在大雪紛飛中出征的,飛船則是在雪后云層依然很厚的天氣情況下發射的。在太原衛星發射場,冒著零下30多攝氏度嚴寒發射衛星已不是什么稀罕事。在西昌衛星發射場,頂著大雨發射衛星也曾有過。因此,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氣象條件,給每一次發射活動都提供了不同的發射環境,也給攝影工作者提出了不同的拍攝要求。
在一馬平川的酒泉發射場上,有時會在烈日高照、萬里無云的高溫環境下發射。此時對相機的防護問題、色溫、測光點、前后景的景深有影響等等,如果事先不研究不嘗試,拍攝結果很有可能就是一個簡單記錄的片子甚至失敗。而在一輪明月高懸的夜晚發射,如何借用明月,借用月光,如何在火箭發射時不造成箭頭部分曝光嚴重不足、而火箭噴出的五彩火焰因曝光過度又慘白一片,使美麗的畫面失去活力。這些都需要我們經過大量實踐,去研究、探索和總結。
再者,分析不同發射活動的特點,讓每一個結合點都能撞擊出不同的火花。每年,世界航天發射活動都有上百次;我國的航天發射活動近年來每年達到十多次。這些航天發射活動涉及的面很廣,有載人航天的,有月球探測的,還有發射太空望遠鏡,等等。所以,能否根據不同的航天活動,讓每一次的結合點都能撞擊出新的火花,是需要攝影者事先進行充分分析和研究的。
美國航天飛機在30年的航天活動中,因在大海邊發射,又因多數時間是載人飛行,要與空間站對接,還要返回地球,所以無論是什么時候發射,都備受各界的關注。在記錄航天飛機飛行活動中,攝影工作者更是傾注了無限的心血。所以,拍攝的航天飛機飛行活動的圖片,不僅有藍天白云下的浪漫,也有朝陽和晚霞下的壯美;起飛過程中的突然爆炸更是讓人刻骨銘心。
我國的神舟七號飛船,在完成航天員出艙活動后,黃昏時飄落在內蒙古大草原上。當三名航天員帶著勝利的微笑出艙的那一刻,金色的夕陽照在回收場地上,吸引了眾多的在場攝影者。
新聞價值與藝術價值的結合
新聞價值和形象價值歷來被認為是新聞攝影的兩大要素。就新聞價值來講,航天新聞的價值與生俱來,不論是衛星還是飛船,都是重大新聞。形象價值主要是指新聞照片的視覺沖擊力或視覺吸引力。在對有關的調查中發現,讀者往往把形象價值放在首位。所以,如果將航天新聞攝影天生價值高的優勢與藝術攝影所能產生出的大視覺沖擊力結合起來,就一定能滿足讀者的需求,抓住更多人的眼球。如何做到?我認為,應充分利用航天發射活動突發性不強、記者又能提前數天進入發射場的特點,在拍攝前充分考慮發射場各自不同的地理、氣象、景色等特點,用藝術攝影的思路,選擇最佳結合點進行拍攝,將新聞攝影中追求的強動感與藝術攝影中的構圖和用光結合起來,使航天發射中最具動感的瞬間視覺沖擊力的效應更大。
在酒泉發射場,衛星在總裝、測試后轉運到發射塔前與火箭對接。荊鷹 攝
衛星在發射場與火箭對接。南勇 攝
在太原發射場,雪后發射衛星。馬驥 攝
神舟飛船在雪后的濃云氣象條件下起飛。武鎧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