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榮光,劉文娜,龔 灝,雷佑新
(成都理工大學,四川 成都610059)
重慶作為長江上游最為主要的交通樞紐,在長江水運中處于“橋頭堡”的戰略地位,水運優勢得天獨厚。而重慶水運的可持續發展不僅能夠促進重慶自身的經濟、社會,還對整個西南地區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而對重慶水運可持續發展的綜合評價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際意義。
在國外,國際航運協會[1]、Laurel Gascho,Henrike Peichert & Sarah Renner[2]和 Jozsef Rohacs &Gyozo Simongati[3]以發達國家為基準,針對水運可持續發展提出了不同的評價體系。而國內對內河水運可持續發展的評價中,比較綜合、全面的指標體系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從生存、發展、環境、社會和人力5大支持系統的角度進行評價;另一種是從發展度、協調度、持續度的角度進行評價。由于5大支持系統指標較多,定量指標和定性指標相互交錯,因而國內大多數學者,如鄢冰[4]、李柯[5]和吳相軍[6]均是從發展度、協調度、持續度的角度評價水運的可持續發展狀況,而從5大支持系統角度的相關研究相對匱乏。但是,5大支持系統評價指標更加全面,更加適合在較長時期做階段性評價時采用。筆者從5大支持系統的出發,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層次分析法,將復雜的支持系統簡單化,對重慶水運各大支持系統進行評價,分別得到重慶水運各支持系統的綜合評價值,進而得出重慶水運的可持續發展度。
筆者采用層次分析法確定重慶水運5大支持系統評價體系各級指標的權重,通過線性變換法將各支持系統中各個指標的原始數據標準化,分別計算出5大支持系統的綜合評價值,進而得出重慶水運可持續發展的總體評價值,從而衡量重慶水運的可持續發展水平。
層次分析法是對一些較為復雜、較為模糊的問題做出決策的簡易方法,適用于需要將定性與定量交叉結合分析的系統決策。從原理上看,層次分析法是將與決策有關的元素分解成目標、準則、方案等不同層次,在此基礎之上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決策方法。通過層次分析法確定權重向量,大體上可按以下3步進行。
1.1.1 建立層次結構模型
應用層次分析法分析問題時,首先要把問題條理化、層次化,構造出一個有層次的結構模型。在這個模型下,需建立一個多層次的遞階結構,即把復雜問題分解為元素的組成部分。這些元素又按其屬性及關系形成若干層次,上一層次的元素作為準則對下一層次有關元素起支配作用。遞階層次結構中的層次數與問題的復雜程度及需要分析的詳盡程度有關,一般來說層次數不受限制。但每一層次中各元素所支配的子元素一般不超過9個,這是因為子元素過多會給兩兩比較判斷帶來困難。
1.1.2 構造比較判斷矩陣
設某層有 n 個因素 X= {x1,x2,···,xn},要比較它們對上一層某一準則的影響程度,確定在該層中相對于某一準則所占的比重。以aij為元素的矩陣An×n稱為比較判斷矩陣,aij=1/aji。筆者依據中科院3級指標體系權重標準[7]構造比較判斷矩陣A。
1.1.3 確定權重向量
層次分析法的根本問題是計算比較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值λ及其對應的特征向量w,從而確定權重向量,具體步驟如下:
4)進行一致性檢驗,若檢驗通過,特征向量w即為權重向量,若不通過,需要重新構造比較判斷矩陣A重復以上步驟。
在指標體系中,由于各指標所處的地位和評價內容不同,量綱單位也不相同,因而無法與其權重直接相乘后加總。為此,必須先對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定量指標可以直接標準化,對于定性的指標,用專家打分(評分值為1~10分),取平均值后,再做標準化處理。
對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有概率單位法、線性插值法、百分位次法、指數法、秩次法、向量歸一化、Z-score法、極差變換等,本文采用Z-score法[8]對5大支持系統各級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確定其標準分值。
對5大支持系統的綜合評價值按各自的權重加權求和,即可得到可持續發展度(SDI)。牛文元[7]指出,在假定識別可持續發展系統的臨界概率為90%的前提下,認為權重應該是生存與發展支持系統55%,環境支持系統15%,社會支持系統10%,人力支持系統10%。筆者在此基礎上,確定每個支持系統的權重系數是其貢獻率的10/9,以便各支持系統的權重和達到100%。進而得到生存與發展、環境、社會和人力支持系統的權重分別為0.61,0.17,0.11 和 0.11。
可持續發展度是介于0~1之間的一個數值,再依據可持續發展度的界限標準,即可衡量某區域的可持續發展水平和發展能力,可持續發展度越高,說明該區域的發展能力越強;反之,就越弱。
綜合考量各種關于可持續發展度的界限標準,選用分段指標值作為重慶水運發展狀況的評價界限標準,見表1。

表1 可持續發展度的界限標準Table 1 Boundary standard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egree
本文數據來源于重慶統計年鑒以及有關部門的調查資料,所有計算通過SPSS軟件和C語言實現。首先通過層次分析法確定重慶水運生存與發展支持系統、環境支持系統、社會支持系統和人力支持系統評價體系各級指標的權重,再通過數據標準化計算出各個指標的標準分值,見表2~表5。
由表2~表5,對重慶水運生存與發展支持系統、環境支持系統、社會支持系統和人力支持系統各級指標的標準分值按各自權重加權求和即可得到2005—2009年重慶水運5大支持各自的綜合評價值,再通過可持續發展度為0.61*生存與發展支持系統綜合評價值+0.17*環境支持系統綜合評價值+0.11*人力支持系統綜合評價值+0.11*社會支持系統綜合評價值即可計算出2005—2009年重慶水運的可持續發展度,結果如圖1。

表2 生存和發展支持系統各級指標權重和標準分值Table 2 The index weight and standard value of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al support system

表3 環境支持系統各級指標權重和標準分值Table 3 The index weight and standard value of environmental support system

表4 社會支持系統各級指標權重和標準分值Table 4 The index weight and standard value of social support system

表5 人力支持系統各級指標權重和標準分值Table 5 The index weight and standard value of manpower support system

圖1 各支持系統綜合評價值與可持續發展度趨勢Fig.1 The trend diagram of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valu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egree
由圖1可知,重慶水運生存與發展、社會和人力支持系統的評價值呈明顯上升趨勢,而環境支持系統在2007年下降后也逐年上升。過去我國對內河水運關注不夠,故重慶水運可持續發展起步較晚。2005年僅環境支持系統達到了弱可持續,其它各支持系統均處于不可持續狀態。但近年重慶水運得到較大改觀,2009年,除環境支持系統在弱可持續階段,其它各支持系統均達到了可持續水平。
從可持續發展度來看,重慶水運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是逐步提高的,于2006年達到弱可持續水平,并于2009年達到了可持續發展初期階段。重慶水運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迅速提高,主要有兩方面原因:①三峽水庫于2009年達到175m蓄水,提高了庫區航道等級,為重慶內河航運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②國家和重慶政府加大了對水運的投資力度,使得重慶水運的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運輸服務水平不斷提升,支持保障能力不斷增強。
筆者從5大支持系統的角度,客觀地評價了重慶水運可持續發展狀況,最終的評價結果,肯定了重慶水運近幾年的發展成就,表明國家和重慶政府針對重慶水運的相關政策,促使了重慶水運可持續發展水平的逐年提升。“314”總體部署、國發3號文件等一系列來自國家和重慶政府的戰略部署,都將重慶定位在了西部龍頭的高度上。在未來,這些政策將相繼發力,為重慶水運最終建成長江上游航運中心和西部最大內河港口提供充足的動力。
[1]Working Group 6 of the Environment Commission.Guidelines for Sustainable Inland Waterways and Navigation[R].Brussels:International Navigation Association,2003:24-25.
[2]Gascho L,Peichert H,Renner S.Malaysia/Referral& Comparative Experiences:Inland Waterway Transportation System [EB/OL].[2006 - 02 - 03].http://www.cifor.org/online-library/browse.html.
[3]Rohacs J,Simongati G.The Role of Inland Waterway Navigation in a Sustainable Transport System[M].Vilnius:Vilnius Gediminas Technical University,2007:148-153.
[4]鄢冰.水路交通運輸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及綜合評價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04.
[5]李柯.內河運輸可持續發展評價及應用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06.
[6]吳相軍.京杭運河山東段水運可持續發展研究[D].大連:大連海事大學,2008.
[7]牛文元.可持續發展的理論系統解析[M].武漢:湖北科技出版社,1998.
[8]郝海.系統分析與評價方法[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