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德輝,寧紹強,穆榮兵
YE De-hui1, NING Shao-qiang2, MU Rong-bing2
(1.桂林電子科技大學 藝術與設計學院,桂林 541004;2.廣西師范大學 設計學院,桂林 541004)
國外旅游產品設計較為發達,而且旅游產品在旅游產業中所占的比重也較大,據國際旅游統計資料,歐美等旅游業較發達國家中的旅游購物收入,一般均占這些國家旅游業總收入的40%左右,新加坡和香港地區的旅游購物收入則占旅游業總人數的50%-55%,且發展較為穩定。“而我國的旅游商品收入只占旅游總收入的20%左右”。“旅游購物所占比重的多少,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旅游業發展程度的重要標志”[1]。而國外旅游產品設計具有幾個典型的特征:首先是地域特征明顯,由于國外知識產權保護措施得力,加上政府的引導,使旅游產品顯示出明顯的地域性特征;再者產品制作精致;同時重視傳統和現代的結合,比如日韓等國的旅游產品設計,就非常重視傳統文化在現代一些小產品上的運用。
國內旅游產品的設計開發多數都側重于本土文化的開發,比如以地域文化為基礎的旅游產品開發,匯集了旅游地文化藝術、傳統工藝以及旅游資源等各方面的文化特征,體現了整個產品的核心價值,即紀念性和地域性。而國內旅游產品的開發和設計存在幾個方面的問題:比如泛地域化問題,大部分旅游產品都沒有典型的本土特色,產品呈現泛地域化的特征,極大地影響了區域性旅游產品的設計和開發;市場定位存在問題,大量缺乏市場定位的劣質產品進入市場,使整體旅游產品市場呈現惡性競爭和低價競爭的現象,導致整個旅游產品只能處在一個低層次階段;再者是模仿和抄襲問題,企業不愿意在旅游商品的研發上下功夫,轉為進行抄襲、仿造來謀求短期的市場利益。這種相互抄襲、仿造,造成了旅游產品開發的惡性循環。
從國內外現狀調查和分析綜合來看,現代旅游產品設計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趨勢:
1)重視地域性文化特征的旅游產品設計與開發,現在的旅游產品非常重視在地域性文化方面挖掘,尋找具有當地民族性和區域性的文化符號進行借用。
2)工藝過程的產品化設計,重視旅游產品的帶個人的精神體驗,將工藝本身作為主題開發旅游產品,使游客擁有體驗的樂趣,將有形的旅游產品和無形的精神體驗結合在一起。
3)主題產品的設計,即通過將特定地域的神話傳說、地域節慶等等主題進行產品化設計,使旅游產品品不斷以新的內容和形式出現。
4)側重于圍繞主體做整體開發,將旅游產品結合旅游地的餐飲、娛樂、居住等方方面面結合起來,做成一個整體來展開設計,豐富旅游產品的種類,也讓旅游產品更富有特色和應用性。
北部灣地區地處我國沿海西南端,從空間總體布局上看,它由一個超區域中心(南寧)、三個區域中心(北海、欽州、防城港)、四個次區域中心(東興、合浦、靈山、武鳴)組成,經濟區除具明顯區位優勢和突出的戰略地位,還具有豐富的海岸線、土地、淡水、海洋、農林、文化、旅游資源。區域內環境容量較大,生態系統優良,文化資源豐富、人口承載力較高,開發密度較低,發展潛力較大[2]。尤其在旅游方面,在《北部灣規劃》中明確地提出要把北部灣地區建設成為區域性國際旅游目的地,提出“立足旅游需求,發揮特色優勢,依托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把北部灣地區培育成為區域性國際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促進中心”。突出休閑度假、觀光游覽、會展商務、餐飲購物、民族風情體驗五大旅游功能;突顯南國邊關跨國、跨海休閑度假、山水生態、民族歷史文化、會展商務五大旅游特色,但是在具體的旅游產品方面,北部灣地區的旅游產品普遍存在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1)結構、功能單一
目前旅游產品主要以沙灘、海島、海灣景觀作為開發重點,以觀光旅游為主,同質競爭的現象明顯。多屬于淺層次的開發,沒能深層次發掘其文化內涵,沒有形成整體開發的規模。
2)缺乏旅游產品品牌
少數民族文化旅游沒有統一的民族文化品牌,很多少數民族地區目前正面臨經濟發展與文化遺產保護的矛盾。同時北部灣經濟圈其他旅游景區、景點的知名度不高,旅游資源的品牌效應也不顯著,還沒有形成真正具有世界震撼力和吸引力的品牌,沒能很好地結合人文旅游資源,創出自己的品牌特色。由于缺乏別具特色、高品位的旅游品牌,世界級、國家級的旅游目的地的產品不多,環北部灣區域濱海旅游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未能得到很好的提升[3]。
3)對民族特色的旅游產品保護不足
對民族特色的原生態的文化、民族旅游工藝品、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的保護和開發相對不足,對環北部灣少數民族文化的豐富內涵也缺少深入的挖掘、研究和保護、開發。
建立北部灣旅游產品設計平臺,就是要平臺的整合優勢,對北部灣地區獨特的地域文化的調查和研究,形成資源庫,并提取具有本土特色的設計元素,總結具有本土特色的設計方法,形成獨特的北部灣旅游產品設計風格。
旅游平臺成員分別從事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設計理論研究、旅游產品設計調查和分析、設計制作和設計推廣等方面的研究,分別成立本土化設計理論研究、旅游產品設計調查、旅游產品設計實踐和推廣等四個部門,進行正規化的運作,平臺具體架構如圖1所示。

圖1 北部灣旅游產品設計平臺架構
2.2.1 北部灣地區傳統文化和旅游文化研究
北部灣地區具有獨特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都需要進行總結和提煉,用來作為設計元素,來進行再創造,結合原有的旅游產品和本地的旅游文化,進行全新的旅游產品設計。
1)廣西南方壯族和京族文化研究
占整個北部灣地區人口90%的壯族具有獨特的干欄式建筑文化、特殊的飲食文化、服飾文化、節日文化、民間工藝(包括彩帶、壯錦、瑤錦、刺繡、木雕、石刻、剪紙、制瓷、泥塑等)和歌舞藝術,而京族歷史悠久,古老樸素的海洋生產傳統、最具京族海洋文化特征的“唱哈節”及獨具神秘色彩的宗教信仰、絢麗多彩的文化藝術也構成北部灣重要的文化資源[4]。這些都值得總結和提煉,尋找來作為北部灣地區風格的旅游產品設計元素。
2)北部灣港口和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研究
北部灣地區具有特殊的港口特色,北部灣港(防城港、欽州港和北海港三港合一)具有特殊的港口文化,同時具有獨特的海上絲綢之路文化,作為漢代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的合浦自古以來都是北部灣重要的港口。
3)北部灣地區特色的設計元素,融入到旅游產品設計中,
北部灣除了傳統的民族文化外,還有獨特的銅鼓文化和珍珠文化,銅鼓文化有近3000年的歷史,北部灣地區是廣西銅鼓出土最為集中的區域,而。珍珠文化是北部灣璀璨的海洋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合浦地區是珍珠文化較為集中的地區。
2.2.2 北部灣地區旅游產品設計方法和設計風格研究
根據實際的旅游產品設計實踐,進行總結和歸納,得出一整套獨特的北部灣地區旅游產品設計方法體系,根據旅游產品種類,有針對性的選擇設計方法,從設計創意、方案選擇,設計推敲到具體旅游產品定案,運用老的設計方法的同時,發掘新的設計方法,最后形成完整的設計方法體系,為整個設計風格的形成提供支撐。通過對北部灣地區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研究,提煉獨特的設計元素,進行實際的設計實踐,并總結設計方法,最終形成獨特的北部灣地區旅游產品設計風格。
2.2.3 建立北部灣旅游產品資源庫,并制作相關網站
分別從理論資料和實踐資料兩個方面展開進行資料收集,理論資料主要側重于北部灣地區旅游產品的一些研究資料的收集,并進行歸類整理;實踐資料主要來自于具體的旅游產品設計實踐,繪制的草圖,建模以及一些材料和結構的資料,整合成資源庫,并放到網站上進行共享。
平臺的運行模式如圖2所示。
如圖2所示,北部灣地區旅游產品設計平臺的運行,主要是以高校人才、科技、國家政策和文化研究為支撐,從事北部灣地區本土文化研究和產品設計的系統研究兩個方面的研究,突出平臺的整合優勢,將地區特色產品、工藝品、民族服飾和旅游紀念品設計中心整合起來,同時提供展示、培訓和評估的服務,也負責設計成果的收集和成果的轉化工作。

圖2 北部灣地區旅游產品設計平臺運行模式示意圖
北部灣旅游產品設計平臺是一個綜合性、開放的平臺,具有整合性的優勢,利用這個平臺,
可以將旅游產品的資源、設計人才整合起來,借助北部灣獨特的地理環境,發掘出獨具特色的北部灣旅游產品,提升北部灣地域文化的層次,從而達到提升旅游產品層次,增加綜合實力的目的。
[1] 鐘志平.論我國旅游商品開發創新的難點和對策[J],湖南商學院學報,2002,(12):60.
[2] 朱其現.創意產業:促進北部灣經濟區可持續發展的策動力-以創意經濟視閾解讀,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J],學術論壇,2010,(3):125.
[3] 張瑞梅.環北部灣旅游產品一體化研究[J],學術論壇,2011(4):117.
[4] 朱其現.北部灣經濟區創意文化產業發展的思考[J],改革與戰略,2011,(7):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