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姆·墨菲 董晨晨
忙碌了一天的你,終于搭上了回家的交通工具。你可曾想過,此刻站在你身邊的各色人等,正在用他們的身體語言講述著自己的故事。
《五點四十八分的慢車》是美國著名小說家約翰·契弗的經(jīng)典短篇小說,故事發(fā)生的背景設定在20世紀60年代連接紐約市和康涅狄格州郊區(qū)小鎮(zhèn)的火車上。男主人公下班后乘車準備回家,卻在途中遭人跟蹤。此人不是別人,正是曾經(jīng)跟他發(fā)生過關系又被他解雇的前任秘書。站臺上,男主人公面對女人的槍口倉皇而逃。跳入車廂的他盡量掩飾自己的驚恐,裝出一副泰然自若的樣子,雖然其間也曾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有所反思,但很快就恢復了中產(chǎn)階級色厲內(nèi)荏的市儈嘴臉。50年后的今天,也許人們使用的通勤工具有所改變,但下班路上仍能感覺到一種微妙的氛圍。正如契弗的女兒所言,交通工具是有思想的生命體,只要你細心觀察,在無聲的車廂里也能讀懂世人的心,聽到他們內(nèi)心深處的渴望。
就通勤路上到底可以觀察到怎樣的眾生相,我采訪了約翰·契弗的女兒——社會學家蘇珊·契弗、肢體語言專家喬·納瓦羅、心理學家莉蓮·格拉斯和紐約地區(qū)大都會北方鐵路的項目經(jīng)理戴夫·奧爾達斯。我們的研究對象是每天乘地鐵上下班的人們,以下是我們對乘客所做的分類:
1.紋絲不動的端坐者8%:即使在密閉空間內(nèi),他們也保持著完美的姿態(tài)。
心理學家:他們習慣長期處于緊張狀態(tài)中,不能隨時放松下來。
鐵路經(jīng)理:有時,你在車廂里的位置會決定你的坐姿。如果你想舒服一些,就不能挨著那些身軀過于龐大的人,否則,你的正襟危坐也許是被迫的。
肢體語言專家:這樣坐的人,有可能有軍隊背景,或做過秘書,或是接受過舞蹈訓練。
2.滔滔不絕的閑聊者8%:總是會有幾個結(jié)伴乘車的人竊竊私語個沒完,或者談論著野餐會的活動,或者談論著高爾夫球的種種。
心理學家:閑談是放松自己的一種方式,談話內(nèi)容最好不要涉及敏感話題或有爭議的人物!
社會學家:我怕墜機后難免需要互相照應,所以會在飛機上與鄰座閑聊,但在火車上我沒有這種需求。
3.安然入睡者26%:也許他們原本是想拿出一本書來讀,或是看看文件,但最后還是不由自主地被瞌睡蟲控制。
社會學家:我很嫉妒這種人。坦白地說,我實在無法想象身處人群之中,還能放松到睡著的境界。
肢體語言專家:這是你的身體在告訴你它挺不住了。理論上說,每人每天應擁有8小時睡眠,但現(xiàn)在通勤一族大多只有6小時的睡眠時間。
4.吃東西的人7%:他們手里的食物總是五花八門。
社會學家:紐約中央車站是世界上美食集中地之一,站西的美食廣場是非常吸引人的地方,每次路過那里我都禁不住咽口水。
心理學家:一天疲勞的工作后,人們需要攝取碳水化合物,補充一些含鹽的食物,或是嗅嗅面包的味道,所有這些都可以緩解一天緊張工作所帶來的壓力。
鐵路經(jīng)理:我也這樣做過,所以我無權指責在公眾場合吃東西的人。趕時間又要填飽肚子令人無暇顧及太多,畢竟不是在享用講究的大餐。
5.看書的人20%:他們要么翻著某本流行小說,要么在看最新的雜志或報紙。
肢體語言專家:接觸紙張能給人帶來欣慰感,這是觸覺學的研究范圍。
社會學家:上帝保佑他們吧,這類人的數(shù)量越來越少了。
鐵路經(jīng)理:我給妻子買了個電子書閱讀器,但我自己從不想用。
6.癱作一團者6%:他們的肘關節(jié)貼著椅背,四肢伸展出去,或者干脆倚著窗戶,胎兒般蜷縮成一團。
心理學家:當成年人的姿勢與嬰兒在子宮里的姿勢類似時,那就意味著剛剛結(jié)束的一天實在令其難以承受。他們正在試圖返回母親的子宮里,希望一切都可以重新開始。
肢體語言專家:疲憊時,男人更容易四肢攤開地懶散坐著,雖然不雅,但也暗示了他對自己性別特征的自信。女人則更傾向于蜷縮成一團,試圖用這種方式安撫自己。
7.手指上下翻飛者3%:不管他們正在敲擊筆記本電腦還是點擊iPad,他們都在做同一件事——工作。
肢體語言專家:現(xiàn)代人都已經(jīng)接受了工作環(huán)境不受地點限制這一事實。
社會學家:如果是年輕人這樣做,說明他們在享受移動辦公的便捷;如果是上了年紀的人這樣做,則說明他們害怕失去自己的工作。
心理學家:這些人在想“讓我趕緊把這些做完,不然回到家里,被孩子圍著就什么都干不成了”。
8.爭取早下車的人7%:還沒到站,他們已經(jīng)提前站到了門口,排隊等候下車。
社會學家:他們迫不及待地想向家奔去。我一般在焦慮或者害怕坐過站時就會這樣做。
鐵路經(jīng)理:他們總好過那些遲遲不肯起身,直到車門快要關閉時才猛沖出去的人。
肢體語言專家:這些人比較有進取心。進取心就好比雙刃劍,既能催人向上,也能讓人瘋狂。
9.玩游戲的人11%:他們要么在玩數(shù)獨游戲,要么拿著手機玩“憤怒的小鳥”。
心理學家:這一天他們的精神都處于緊繃狀態(tài),現(xiàn)在終于可以漫不經(jīng)心地玩玩游戲了。
肢體語言專家:研究表明,重復的動作能夠舒緩大腦。
社會學家:那些熱衷于玩游戲的人,可能跟貪杯的人有著類似的感受,無論是馬提尼還是“憤怒的小鳥”,都可以讓人沉浸其中。
10.把哪里都當成酒吧的人4%:他們在站臺上猛灌一氣,和哥們兒站在車廂后門處縱聲大笑。
肢體語言專家:他們對這一天的遭遇和他們的混蛋老板怨氣沖天,這是他們緩解壓力的一種方式。
心理學家:他們想沉醉在酒精制造的幻境中,希望借此讓心里好受一些。
鐵路經(jīng)理:我曾看見有人在乘車的時候開了一瓶紅酒,這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火車上很常見,那時的火車上大都有酒吧。同樣消失的還有在火車上打撲克的人。
(鐘德尼摘自《海外文摘》201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