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四益


一
“聽話聽聲兒,鑼鼓聽音兒。”這是俗語,但俗語不俗,其中的道理,抵得上雜書百卷。我說的雜書,是指那些市場上鋪天蓋地教你成名、教你發財、教你當官,忽悠得你暈頭轉向的所謂暢銷書。我不看這類雜書基于一個簡單的邏輯:如果他講的確有神效,那么他自己早就應當成名、發財、當官,不屑于搖筆著文來賺這幾個小錢了。
二
有一陣兒,人們說紅酒有保護心血管的作用,而且言之鑿鑿,因其含有一種叫白藜蘆醇的東西。于是一陣忽悠——大家都來喝紅酒?。〖t酒大賣,酒商大賺。但不久傳出消息,實驗一次要用白藜蘆醇幾十到幾百毫克,而且要直接作用于細胞,而一百毫升(大約二兩)紅酒所含不過區區幾百微克(一微克等于千分之一毫克),若要達到實驗用量,那可真得如李白所吟“會須一飲三百杯”——還得是巨杯才成。何況酒里的白藜蘆醇并非直接進入血液,而是經過胃腸消化分解,又成為別的化合物,對人體作用幾何,真是難講得很。于是,紅酒熱漸漸消退。但是過了一陣子,又被以另外的理由大加忽悠,于是新一輪紅酒熱興起:“喝紅酒啊,健康飲品!”
為了商業利益,商家每每會放出一些風來,或以科學之名,或以時尚之名,或以健康之名,或以其他什么之名,讓你產生購買的沖動,一波隨著一波,永無止境。不善聽話的,上了一當又一當。
三
又有一陣兒,一種叫做葡萄柚的水果大行其道,說是常吃可以降低血壓、降低膽固醇,美國的一個什么組織還稱之為“保護心臟極品”。但后來發現,吃葡萄柚會使人體對某些降血壓、降膽固醇或鎮靜劑類藥物的吸收增加好幾倍,如果趕巧碰上,豈不等于過量服藥?
所以,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聽風就是雨,趕時髦、隨大流,也不是聽話的好辦法,不是上當受騙,就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四
堯、舜和桀、紂,分別是中國歷史上好皇帝與壞皇帝的標本。要稱贊后來的好時代,便是“堯天舜日”;要咒罵后來的壞皇帝,便是“桀紂之君”。其實,堯舜未必如是之善,桀紂也未必如是之惡。只不過前者是勝利者,所以眾善歸之;后者是失敗者,所以眾惡歸之罷了。
五
愛聽好話、恭維話,乃人之常情。但是常人不見得會有人大肆恭維,偶或說得過點兒頭,也不會帶來什么嚴重后果。若是手握重權者,身邊就難免有人包圍。這些人為了達到某種目的,千方百計阿諛奉承:隨便說說,便稱“重要講話”;即興閑談,便是“英明指示”;略有小成,便頌偉績豐功;稍見安定,便稱太平盛世。中國歷史上此類人事不絕于書。遠的如西漢獨多鳳凰,宣帝在位不過二十幾年,《漢書·宣帝紀》中記載鳳凰來集便有十幾次。鳳凰本無,但因皇帝喜歡,所以各地就不斷編造上報,以期圣心大暢,弄一個加官晉爵。近的如袁世凱當國,因為他想當皇帝,所以一班想靠擁戴建功、博個封妻蔭子的人,便大頌君主制之美妙,連送給袁氏看的《順天時報》,也是一心想當太子的袁克定編造的假報。待到袁氏知道,大罵他欺父誤國時,敗局已成。
幾千年間,恭維拍馬的“好話”造成了無數悲劇,但常常是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六
一個人不能只想聽“好話”;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也同樣不能在“好話”中陶醉。外國人看中國,各有各的角度,也各有各的態度,所以有說好的,也有說壞的;有說得平實的,也有頗為夸張的。如果只把夸張叫好的搜羅起來當補藥吃,就可能自大,反之則會自卑。盲目的自大或自卑,其根源同出于不能全面估量自己和對方。清代皇帝們的功德,這些年被夸大了。其實,中國正是在清代完成了從盲目自大到盲目自卑的轉變,兩個極端都不曾給中國人帶來任何積極的效果。現代中國需要的是理性的自信與自尊,對贊揚與批評都能冷靜客觀地判斷,善分析、善比較,既不因幾句恭維而發昏,也不因幾句批評而失魂落魄。清醒地估量自己,如實地判斷他人,然后切實做好自己的事。能如此,才算從精神上走出了屈辱歷史的陰影。
七
北京人有句土話:“甭聽那些力格爾龍。”“力格爾龍”是什么意思,是哪幾個字兒,我一直不曾明白。寫完此文一想,上面講的那些無須聽的,大概都屬于“力格爾龍”的范疇。一個詞語似乎沒有確定意思時,就可能包含更多的意思,于是加上了這幾個字,表示這類“力格爾龍”源遠流長,遠未完結。
(李中一摘自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忽然想到》一書,王 原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