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世界青年地球科學家(YES)聯盟(以下簡稱YES聯盟)處獲悉,經過國家委員會推薦、選舉委員會資格審查和全體會員投票,我國青年地質工作者王猛同志當選新三屆世界青年地球科學家(YES)聯盟主席,本屆主席任期從2012年8月~2014年8月,可連任兩屆。
這是我國青年地質工作者第一次擔任該機構的主席,也是該機構最年輕、亞洲唯一的執委。他的參與,一方面為培養我國青年地球科學領域人才,引導我國青年“走出去”,站到國際平臺去鍛煉自己;另一方面可以表達我國青年地質工作者、青年科學家在國際環境中的聲音,增強我國在地球科學領域的未來影響力。
新一屆執委會由南非、坦桑尼亞、阿根廷、美國、澳大利亞、摩洛哥、中國的8位青年地質學家組成。換屆儀式將在今年8月澳大利亞布里斯班召開的第三十四屆國際地質大會和第二屆世界青年地球科學家(YES)大會期間進行。
世界青年地球科學家(YES)聯盟是由全世界35歲以下的青年地質科學家和剛剛從事地質工作的早期地質工作者組成的,于2008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國際地科聯(IUGS)和國際地球年(IYPE)的支持下成立,是國際行星地球年(IYPE)的重大成就之一。目前,YES聯盟會員來自119個國家和地區,并在42個國家設有正式國家委員會。我國是YES聯盟的發起國之一,并于2009年10月29日在北京成功承辦了第一屆世界青年地球科學家(YES)大會,共有來自全世界38個國家,500多名青年地質科學家,多國部長、駐華使節出席了本次會議。
中國地質學會
7月16日,第六屆“地球小博士”、第五屆“環保之星”全國地理科技大賽暨2012年全國優秀中學地理教研論文獎頒獎大會在北京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近200名獲獎者代表和特邀嘉賓出席了會議。中國地理學會秘書長張國友、中國地理學會地理奧賽工作組組長、北京師范大學教授王民、教育部考試中心研究員張亞南、中國地理學會副秘書長、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科技平臺與信息處處長孫櫻、北京地科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任愛君、國際地理聯合會地質公園委員會主席、北京師范大學博士魏東英、全國地理學研究生聯合會主席、中科院地理資源所博士研究生張珣出席頒獎大會,并分別為獲得“地球小博士”、“環保之星”稱號的獲獎者、“優秀指導教師”和“地理科普教育先進單位”,以及全國優秀中學地理教研論文獎獲獎者頒發證書和獎牌。

中國地理學會
在中國科協相關部門的積極推動下,中國生態學會等5個國家級學會(協會)于7月16日與安徽省馬鞍山市政府與在北京舉行了合作框架協議簽約儀式。
中國科協學會學術部副部長朱雪芬,馬鞍山市市長張曉麟、副市長季翔、市政協副主席徐業志,馬鞍山市相關縣區、園區、新區和市直部門負責人,以及其他相關學(協)會負責人等參加了簽約儀式。中國生態學會副理事長歐陽志云、秘書長陳利頂代表學會出席了簽約儀式。
本著立足長遠、互惠互利、合作雙贏、共同發展的原則,馬鞍山市與中國生態學學會決定建立戰略合作關系,雙方簽訂了合作框架協議。中國生態學學會將通過提供智力和技術支撐,推動馬鞍山市經濟與生態建設協調發展;雙方將共同探索多種形式的深層次合作模式;共同促進生態學領域高層專家技術研發成果在馬鞍山市的轉讓與轉化。馬鞍山市將為學會開展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將馬鞍山市相關載體單位作為學會的活動基地、試驗基地、實踐基地、開展產學研合作的基地,使學會在服務地方經濟發展中實現自身價值、壯大自身發展。同時,進一步提高馬鞍山市科技創新、生態建設、農業發展等方面的能力,推動馬鞍山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中國生態學學會
6月25日,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在廣西南寧隆重召開2012年學術年會,中國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吳曉青,中國科協副主席馮長根,廣西自治區副主席林念修,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理事長王玉慶,清華大學金涌院士,中科院大氣物理所呂達仁院士,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副理事長、環保部科技司司長趙英民,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副理事長、秘書長任官平,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副理事長楊朝飛以及來自全國高校、科研院所的專家代表1000多人出席會議。
大賽以“我身邊的環保知識和環保行為”為創作主題,共收到動畫作品87部,漫畫作品844幅。經過專家委員會評審,共評出72項作品獲獎。優秀獲獎作品將在北京電視臺卡酷少兒衛視等合作媒體進行展播。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
7月10日~11日,2011年度中國抗癌協會科技獎評委會評審會議在天津召開。天津醫科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抗癌協會理事長郝希山出席會議并講話,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抗癌協會副理事長程書鈞以及中國抗癌協會副理事長唐步堅、蔣國梁、高國蘭,秘書長張廣超,副秘書長張寧、劉端祺等出席了會議。中國抗癌協會科技獎勵工作辦公室主任趙文華作了《2011年度中國抗癌協會科技獎評委會評審工作報告》。
本次評審會通過現場匯報答辯的形式,從專業組初審入圍的39項項目中,以投票表決方式評出了30項獲獎項目,其中一等獎4項,二等獎11項,三等獎15項。其中一等獎獲獎項目涵蓋了基礎醫學、臨床內科醫學、臨床外科醫學三個專業方向。
會上,郝希山強調了中國抗癌協會科技獎評審的公正性、公平性的重要性,并要求評審結束后要做好經驗總結和分析工作,逐步使評審過程更加完善、更加專業。

據悉,評審結果近期將在中國抗癌協會網站、《中國抗癌協會通訊》、《中國科技報科技日報》、《健康報》上公布,并在即將舉辦的第七屆中國腫瘤學術大會開幕式上舉行頒獎儀式。
中國抗癌協會
6月23日~24日,由中國抗癌協會胃癌專業委員會主辦的第七屆全國胃癌學術會議在北京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千余人參加了會議。
本次會議主題是“規范、整合、轉化”——規范胃癌診療、整合信息平臺、轉化研究成果。會議梳理了我國胃癌診治發展的歷程、解讀胃癌診療規范、推動全國性信息化平臺建設、促進轉化醫學進步。大會為林言箴、王吉甫、徐光煒、陳峻青、張文范、張蔭昌、金懋林、張祥福、郝希山等9名老專家頒發終身成就獎。
剛剛獲得大會“終身成就獎”的中國醫科大學陳峻青教授作了題為《中國胃癌的過去、現狀和未來》的報告,他在發言中對建國后我國胃癌外科領域的發展史進行了回顧和總結,在肯定了成績的同時,指出未來發展的關鍵在于得到國家重視,降低發病率、提高早診早治率。
大會主席季加孚教授在《規范、整合、轉化》主席發言中,以腫瘤治療后的療效評價標準的發展為切入點,提出了一個多世紀以來胃癌領域研究由無序進入規范,由規范整合為標準,再由標準轉化為指南的過程。他以胃癌手術治療進展、化療手段改進以及胃癌分期標準的統一等三個方面作為實例,圍繞“規范與整合”這個主題,對當前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各自發展帶來的“鴻溝”進行了解讀,指出轉化醫學(Translational Medicine)是彌補“鴻溝”的關鍵所在,也是今后胃癌領域研究發展的重要方向和新的希望。
中國抗癌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