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偉
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UAP)是臨床上常見病和多發病。2004年4月—2011年4月,我院應用加味血府逐瘀湯治療冠心病UAP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79例UAP患者診斷和分型符合文獻[1]中有關標準,中醫辨證均符合心血瘀阻型診斷標準[2]。隨機分為中西醫結合組(治療組)和傳統西藥治療組(對照組)。治療組78例,男42例,女36例;年齡40歲~69歲(53.4歲±6.1歲);初發型心絞痛42例,惡化性勞累性心絞痛29例,自發性心絞痛8例;對照組56例,男30例,女26例;年齡4 1歲~6 8歲(5 3.1歲±5.9歲);初發型心絞痛29例,惡化性勞累性心絞痛20例,自發性心絞痛7例。兩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口服硝酸酯類藥物、β受體阻斷藥和鈣拮抗藥物治療。治療組口服中藥加味血府逐瘀湯。組方:當歸12g,赤芍15g,桃仁10g,紅花15g,枳殼10g,柴胡15g,桔梗15g,川芎15g,牛膝12g,黃芪30g,甘草10g為基本方劑。隨癥加減:胸疼劇烈加延胡索12g,丹參30g;血瘀氣滯加沉香2g或檀香2g;畏寒肢冷加人參15g、制附子10g;氣短乏力加黃芪50g~80g、人參15g。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0.3mL(相當于7 500U),每日1次,連用10d。對照組予復方川芎嗪注射液8mL和硝酸甘油5mg~10mg靜脈輸注,每日1次,連用10d。
1.3 觀察指標 用藥前后詳細記錄病人臨床癥狀、心絞痛發作次數以及心電圖改善情況。
1.4 療效判定標準
1.4.1 臨床療效 顯效:治療后心絞痛發作消失;好轉:心絞痛發作次數減少>50%,發作程度減輕,硝酸甘油用量減少>50%;無效:心絞痛發作次數及程度均無減輕[3]。
1.4.2 心電圖療效 顯效:靜息心電圖恢復常;好轉:靜息心電圖下移的ST段回升>0.15mV或主要導聯T波變淺>50%或平坦轉直立;無效:靜息心電圖與治療前基本相同;加重:靜息心電圖ST段較治療前下降≥0.05mV,主要導聯T波加深≥50%或直立T波變平坦或平坦T波轉倒置。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χ2檢驗。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兩組心電圖療效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心電圖療效比較 例(%)
冠心病心絞痛屬于中醫的胸痹、心痛的范疇。其病機有虛、實兩方面,急性發作期以標實表現為主,病機表現為本虛標實,病位在心。臨床證見心悸、氣短、胸悶,活動以后加重。心絞痛發作多在勞累以后出現,說明以氣虛為主要發病機制。《靈樞·經脈》曰:“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脈不通則血不流”[4]。因此認為,冠心病心絞痛以氣虛為本,血瘀為標。加味血府逐瘀湯在血府逐瘀湯基礎上添加具有補氣作用較強的黃芪等,黃芪補氣助陽推動血行,當歸、生地養血滋陰、清熱活血,桃仁、紅花活血化瘀、行滯潤燥,川芎、赤芍活血化瘀,桔梗引藥上行,柴胡、枳殼寬胸理氣,牛膝引藥下行,諸藥合用益氣、化瘀、通絡。
據藥理研究分析活血化瘀中藥川芎、當歸、赤芍、桃仁、紅花能改善血液流變性、降低心率、減少心肌耗氧量,同時抗血小板聚集、擴張冠狀動脈,其心血管作用原理為增強心肌收縮力,增加心排血量,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冠脈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提高心肌對缺氧、缺血的耐受性,保護、修復心肌細胞[4]。黃芪可以增強心肌收縮力,擴張冠狀動脈,改善心肌代謝,加大左室做功,使心臟前后負荷減輕,心肌功能得到改善[5]。與處方中其他中藥合用有擴冠、抗凝、強心的作用。
現代醫學認為冠心病心絞痛大多存在高脂血癥及血液流變學改變,血液處于高、濃、黏、聚狀態,使血液循環緩慢,導致心肌缺血、缺氧,并使外周阻力增加,心臟負荷加重,同時脂質過氧化物產生過多,機體的氧化能力減弱,這些都參與了冠心病心絞痛的發生與發展。不穩定型心絞痛多數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以及附壁血栓形成有關[6]。血小板聚集、黏附增加、冠脈痙攣、血栓形成從而使冠脈不完全阻塞,所以要加強擴冠、抗凝治療[7]。低分子肝素能持續快速的抗血栓,其抗血栓形成活性強于抗凝血活性,能增強促進組織性纖溶酶原激活物(t-PA)的釋放,發揮纖溶的作用,并保護血管內皮,增強抗血栓作用[8]。中西合用、辨證治療有效改善了心臟的血供,從臨床癥狀和心電圖兩方面比較都顯著優于傳統治療組,而且沒有副反應。本觀察結果表明,加味血府逐瘀湯具有強心、降血脂、擴張冠狀動脈、改善心電圖缺血等作用,臨床癥狀改善明顯,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的方法。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治療胸痹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1993:41-44.
[2] 田德祿.中醫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21.
[3] 中西醫結合防治冠心病、心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談會報道.冠心病療效評定標準[J].醫學研究通訊,1979(12):17.
[4] 王永炎.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107-108.
[5] Chatterjee K,Bendersky R,Parrnley WW.Dobutamine in heart failure[J].Eur Heart J,1982,3(Suppl):107-108.
[6] 陳紀林,尢乃禎,楊欣國,等.全國不穩定性心絞痛診治研討紀要[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1994,22(4):214-216.
[7] 胡大一,向志敏.不穩定性心絞痛溶栓治療的評價[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1996,24(3):1.
[8] 陳新謙.實用新編藥物學[M].第1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