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艷,盧昌均,孫云廣,劉國成,鹿俊磊
腦梗死是臨床常見病和多發病,其高發病率、高致殘率嚴重威脅著人類的健康。在祖國醫學中,腦梗死屬“中風病”范疇。中醫學認為中風是由于氣血逆亂,產生風、火、痰、瘀導致腦脈痹阻,而表現為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蹇澀或不語,偏身麻木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病證。又稱“偏枯”“大厥”“薄厥”“痱風”等。目前現代醫學對腦梗死的治療主要是溶栓、降纖、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抗氧自由基等。本課題組采用中藥辨證論治、中醫外治、早期康復為主,聯合西藥基礎治療、辨證論治優化和實施病證結合診療方案,進行綜合救治,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病例來自2010年5月—2011年9月柳州市中醫院腦病科病房及門診,符合本診療方案標準,且病程為發病3個月以內的確診腦梗死患者,共160例。
1.2 診斷標準 參照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急性缺血性腦梗死診斷標準,中醫分型及積分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符合本科室優化的《中風病診療方案》: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強言蹇,偏身麻木,甚則神志恍惚,迷蒙,神昏,參照舌脈辨證。發病急驟,有漸進發展過程,病前多有頭暈、頭痛、肢體麻木等先兆。行CT、MRI、MRA、DSA等檢查,明確診斷腦梗死。
1.3 中醫辨證標準 根據南方氣候溫暖、潮濕,飲食多偏辛熱,且中風患者以年老者居多,將主要證型歸納優化為3型:風痰阻絡型,氣虛血瘀型,肝陽上亢、陰虛風動型。
1.4 排除標準 昏迷狀態、腦梗死后遺癥;腦出血、顱內感染及腫瘤;合并腦、心、肝、腎功能衰竭;依從性差。
1.5 治療方法 檢查血常規、血脂、血糖、肝腎功能、凝血功能,對于高血壓病、糖尿病、感染等病癥同時給予必要的對癥治療。西醫基礎治療:降纖、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抗氧自由基、必要時脫水降顱壓等基礎治療。
1.5.1 中草藥治療 根據中醫辨證施治原則,采用科室協定中藥方煎服。風痰阻絡型予中風痰瘀湯(茯苓15g,半夏6g,白術10g,天麻15g,膽南星6g,天竺黃15g,丹參20g,香附15g,大黃6g,川芎15g,地龍12g,石菖蒲15g),以活血化瘀、化痰通絡為特點、氣虛血瘀型予中風氣血湯(黃芪15g,丹參20g,雞血藤30g,赤芍15g,當歸8g,桃仁10g,川芎15g,牛膝10g,地龍12g,太子參10g,淫羊藿12g,三七粉6g,天麻15g)。以益氣固本,活血熄風為特點。肝陽上亢、陰虛風動型予中風肝腎湯(天麻15g,鉤藤15g,草決明15g,牛膝20g,桑寄生15g,杜仲15g,川楝子15g,黃芩6g,益母草15g,茯神15g,夜交藤30 g,三七10g,川芎15g,大黃6g,甘草6g),以平肝瀉火通絡、滋養肝腎為特點。使用上述方藥可隨癥加減2味~3味,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4周為1療程。
1.5.2 中醫外治法 根據患者的耐受程度,盡可能地保證治療的依從性,個體化辨證地運用中醫外治手段。①醒腦開竅針配合子午流注開穴法,在傳統主穴內關、水溝、三陰交基礎上,新加豐隆、四神聰、涌泉為主穴,輔以極泉、尺澤、委中等及患肢局部穴位,同時按照子午流注法先定“開穴”,再配“病穴”,按時用穴。自上而下取穴,委中穴采用雀啄刺法,其余諸穴均以針感為度,平補平瀉,留針30min。②瑤醫神火灸療法,適用于中風后并發的肩手綜合征,對相應經脈、穴位及活動受限部位進行神火灸,每次治療20min。上述外治法均為每天治療1次,每周6次,4周為1療程。
1.5.3 康復治療 腦梗死不再進展后48h,生命體征穩定,即可開始早期康復治療,內容包括:肢體功能康復訓練、平衡能力
康復訓練、日常生活能力的訓練、臥床患者被動康復訓練和心理康復指導等。每天康復訓練1次,根據訓練情況,每次持續1h~2 h,每周6次,4周為1療程。
1.6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中風病診斷和療效評定標準》評分,并按文獻標準擬定,采用尼莫地平法。中醫證候積分在治療第2周、第4周時與治療前各評定1次。以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改良Barthel指數量表)評分進行療效判定。
1.7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1.5統計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配對秩和檢驗。
2.1 臨床療效分析 160例腦梗死患者治療后4周,風痰阻絡型75例,氣虛血瘀型61例,肝陽上亢、陰虛風動型24例,年齡最小40歲,最大76歲,平均64歲;病程最短1d,最長2月。本科室腦梗死病證結合診療方案治療中風患者療效顯著,總有效率88.55%。詳見表1。

表1 臨床療效分析 例(%)
2.2 中醫證候積分比較(見表2)

表2 各證型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x±s)分
2.3 MBI評分(見表3) 治療4周后MBI評分均治療前改善明顯(P<0.05)。

表3 各證型治療前后MBI評分(x±s) 分
2.4 安全性評價 治療前后血常規、血脂、血糖、肝腎功能比較未見異常改變。治療期間患者未出現因服用中草藥、中醫外治引起的胃腸道反應及頭暈、口干、胸悶等不適。
祖國醫學關于“中風”的論述,最早在《素問》中就有:“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和“血之與氣并走于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的記載,明確生動地指出病理基礎是血隨氣逆,聚于上而不降,上蒙元神,經脈失養,而成風氣內動之候。劉河間提出“人肥則多郁滯,氣血難以通利,故多卒中也”。認為中風多與氣血運行不暢有關。張景岳在《景岳全書》中指出:“凡病此者,多以素不能慎,或七情內傷,或酒色過度,先傷五臟之真陰……陰虧于前而陽損于后,陰陷于下而陽發于上,以致陰陽相失,精氣不交,所以忽而昏憒,猝然仆倒”。認為中風是陰陽失衡,臟腑偏勝,氣血逆亂所導致。王清任認為“中風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是由氣虛血瘀而成”。現在一般認為中風多因風、火、痰濁、瘀血阻閉腦竅所致,急性期多為實證;恢復期則以痰、瘀、虛為主,常常虛實夾雜。
現代藥理研究認為活血化瘀藥物有改善微循環,擴張血管,增加腦血流量,降低血液黏稠度等功效[1]。中風急性期應用丹參、三七、川芎等對患者神經功能恢復效果較好,川芎不僅抗血小板聚集、擴張小血管、改善微循環,還對氧自由基、過氧化物歧化酶以及鈣離子通道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能明顯改善腦功能。三七總皂苷和黃芪總皂苷配伍后能降低模型大鼠腦梗死百分率,表現出相加的協同作用[2]。石菖蒲芳香開竅、寧神益智,研究證明石菖蒲揮發油有抑制大鼠神經細胞凋亡的作用,可降低小鼠腦組織興奮性氨基酸的含量,對癡呆大鼠學習記憶具有顯著改善作用[3]。諸藥配合則共同改善腦組織能量代謝,提高腦細胞對缺氧的耐受性,抗自由基損傷,抗興奮性氨基酸毒性等,能明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減輕神經功能缺損和改善預后。
對于中醫外治法的機制,吳師機在《理淪駢文》中做了深入探討,提出“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著名論斷,認為“雖治在外,無殊治內”,為中醫外治法的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中醫外治方法例如醒腦開竅針、子午流注開穴法、神火灸等,刺激不僅涉及淺層,也涉及深層,可將針感及藥性由表達里,通過皮毛、腠理、經絡運行,內達臟腑,以開竅啟閉,疏通經絡,鎮痛消腫,調理陰陽,對機體免疫、循環、神經等多個系統均有促進和調節作用,推斷其機制可能是通過外周和本體感受器,將沖動不斷向高級中樞輸入,改變了大腦皮質神經的興奮性,糾正抑制性泛化使可逆的神經細胞復活或受抑制的神經細胞興奮,恢復正常的傳遞功能,實現高級中樞對低級中樞的控制與調整[4],從而恢復和建立正常的運動模式,顯著提高了中風治療的臨床療效。
康復早期介入是國內外康復醫學的普遍共識。早期康復治療可以促進大腦形成反饋刺激,使腦內殘存性神經元恢復功能和擴大控制區域,促進中樞神經系統重組代償,建立新的功能指揮系統[5]。早期康復患者的運動功能恢復治療的越早,效果越佳。并且患者通過建立正確的運動模式,可以有效防止肌肉萎縮,改善關節活動,培養日常生活能力,穿衣、進食、日常交流、個人衛生等。通過有效的康復治療還能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獲得部分生理自理能力,控制焦慮、抑郁情緒,調動患者治療積極性。早期康復治療不僅安全,而且可有效促進肢體恢復,降低致殘率,提高患者生活能力,讓患者最大限度的回歸社會。
本課題組對中風病優化診療方案的實施,從癥狀近期改善情況看,效果十分滿意,通過綜合治療方案的實施,有效減低了腦梗死的致殘率,提高患者神經功能的恢復,在治療過程中未發現明顯毒副反應。今后的診療過程中,本課題組還將進行各證型間的療效觀察對比,各方藥、外治法間的療效對比,進一步優化改進治療方案,為中醫治療中風提供強有力的循證醫學依據。
[1] 張淼,李虹霖,孫遠征.針藥并用治療血管性癡呆臨床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08,27(10):8-9.
[2] 任周新,李麗,李君,等.黃芪總皂苷和三七總皂苷配伍對大鼠局灶性腦缺血的影響[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06,12(12):56-58.
[3] 方永奇,魏剛,吳啟端,等.石菖蒲醒腦開竅作用物質基礎及其作用機制研究[J].醫學研究雜志,2007,36(9):60.
[4] 藍麗康,解志萍,何偉娟,等.針刺對橋腦梗死患者體感誘發電位的影響[J].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2006,16(8):467-468.
[5] 張新農,王海合.早期康復對急性腦卒中功能恢復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1,14(12):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