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 豐,黃 梅,呂衍文
早期內皮細胞損傷及炎性因子的過度表達與急性腦梗死(ACI)的病理過程關系密切[1]。其中內皮細胞上的細胞間黏附分子(ICAM-1)與白細胞表面的黏附分子CD11b/CD18的過度表達并相互黏附是關鍵環節。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6)作為重要的炎性細胞因子之一,在炎性細胞因子所介導的免疫異常、炎性反應及其在ACI神經細胞損傷、變性和凋亡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銀丹心腦通軟膠囊具有祛瘀通絡的功效。本研究觀察其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神經功能及血清可溶性黏附分子(sICAM-1)、IL-1、IL-6的影響,從而探討其治療急性腦梗死的可能機制。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3月—2010年7月住院治療的急性腦梗死患者84例,均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且經頭部CT或MRI檢查證實,患者無意識障礙及認知功能障礙。排除標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可逆性缺血性神經功能缺失、腦干及小腦梗死;并發急性心肌梗死、血液病、嚴重感染、活動性肺結核;肝腎功能嚴重損害、上消化道大出血;腫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使用免疫抑制劑等。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42例,男31例,女11例,年齡51歲~81歲,平均69.6歲,病程(3.5±0.5)d;對照組42例,男32例,女10例,年齡50歲~80歲,平均69.4歲,病程(3.5±0.6)d。兩組年齡、性別、病程、病情程度、神經功能評分比較無統計學意義。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給予抗血小板聚集治療(阿司匹林)、改善循環治療(疏血通)、腦細胞活化劑治療(腦蛋白水解物)等。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銀丹心腦通軟膠囊(貴州百靈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每粒0.4g),3粒/次,3次/天,14d為一療程。
1.3 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 參照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于治療前及治療后7d、14d進行評分。
1.4 標本收集與處理 兩組患者于入院時及入院后7d、14d各抽取肘靜脈血5mL于普通試管內,4℃冰箱內置留2h使血樣凝固,1 500r/min離心10min,取上清液裝于無熱源和內毒素試管內編號后,封口置于-30℃冰箱待檢。采用雙抗體夾心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法)測定sICAM-1和IL-1、IL-6的含量,檢測sICAM-1的試劑盒由深圳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檢測IL-1、IL-6的試劑盒由北京科美東雅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1.0軟件處理,計數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
2.1 兩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 治療7d、14d后,兩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較治療前均有明顯改善,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詳見表1。

表1 兩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x±s) 分
2.2 兩組血清sICAM-1和IL-1、IL-6含量比較 兩組治療前血清sICAM-1和IL-1、IL-6含量比較無統計學意義。第7天、14天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血清sICAM-1、IL-1、IL-6含量比較(x±s)
ICAM-1是主要在血管內皮細胞上表達的黏附分子,在腦缺血致炎因子如IL-1、腫瘤壞死因子(TNF-α)等的誘導下表達明顯升高,介導中性粒細胞黏附,在由炎性細胞介導的缺血后遲發性神經元死亡的病理過程中可能起到了起始作用,并成為關鍵環節。缺血性腦損傷時,由于蛋白水解作用,ICAM從內皮細胞表面脫落成為sICAM-1,研究表明,血清中sICAM-1的增高可能來源于缺血性卒中缺血病變區激活的內皮細胞,sICAM-1水平可能與病變區炎性反應和腦水腫程度相關[2],并且可提示致炎因子的釋放并促進白細胞-內皮細胞交互作用,致使內皮轉換為促栓塞形成狀態[3]。
炎性細胞因子是一組與炎性反應相關的細胞因子。IL-1是研究最為廣泛的炎性因子之一,參與多種炎性過程。動物研究發現,腦缺血(15~30)min內即可見到IL-1βmRNA的上調,缺血幾小時后可見到IL-1β蛋白的增加[4]。多項研究指出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患者血漿IL-6水平明顯上升,且與梗死體積、卒中嚴重程度以及臨床結局明顯相關[5]。
銀丹心腦通軟膠囊主要成分為銀杏葉、燈盞細辛、丹參、絞股藍、三七、天然冰片、山楂、大蒜等,其具有減輕腦水腫,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本研究證實銀丹心腦通軟膠囊可以有效降低抑制sICAM-1的表達,降低IL-1、IL-6等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減輕缺血性腦卒中后的繼發性損傷,改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最終達到改善患者預后的目的。但其具體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
[1] Stoll G,Bendszus M.Inflammation and atherosclerosis:Novel insights into plaque formation and destabilization[J].Stroke,2006,37:1923-1932.
[2] 周華東,李敬誠,王延江,等.腦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黏附分子的變化及臨床意義[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03,22(9):397.
[3] Albert MA,Glynn RJ,Buring JE,etal.Differential effect of 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on the progression of atherosclerosis as compared to arterial thrombosis:A p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women’s health study[J].Atherosclerosis,2008,197(1):297.
[4] Davies CA,Loddick SA,Toulmond S,etal.The progression and top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interleukin-1beta expression after permane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in the rat[J].J Cereb Blood Flow Metab,1999,19:87-98.
[5] Perini F,Morra M,Alecci M,etal.Temporal profile of serum antiinflammatory and pro-inflammatory interleukins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J].Neurol Sci,2001,22:28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