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改玲,計晶晶,陳 霞
內蒙古包頭醫學院醫學技術學院,內蒙古包頭 014060
分光計實驗既能夠培養學生的基本實驗技能,又能夠培養學生應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它是物理實驗的必做實驗。然而分光計實驗對于第一次接觸該儀器的學生并不是件容易的工作,對于醫學院校開設這樣的實驗其難度更大。因為醫用物理學實驗是一個基礎課,在學生入學后的第一個學期開設。此期間,學生的基本實驗技能還比較差,加上分光計裝置本身較精密、結構較復雜,調節要求也較高,因此對學生來說難度很大。他們往往不能在規定的時間內順利完成實驗,這直接影響了實驗的教學質量。為此,本人根據幾年的物理實驗教學經驗,指出分光計調節的困難所在,并提出一個切實可行的調整方法。
使用分光計時必須經過一系列的精細調整才能得到準確的測量結果,分光計的調整要求有三點:一是望遠鏡聚焦于無窮遠,即望遠鏡可接收平行光;二是望遠鏡光軸和載物臺平面都應于儀器轉軸垂直;三是平行光管能射出平行光束。在這三點要求中,第三點容易實現。最關鍵的就是第一、二點。第一點調整的前提是首先能看到反射的綠“十”字像,然后調望遠鏡聚焦于無窮遠。對第二點的調整一般教材采用半調法,但是使用這一方法有一個前提,即反射鏡旋轉一周從望遠鏡中要能夠看到兩個“十”字叉絲反射像。然后再微調望遠鏡和載物臺上的調節螺釘,逐步使“十”字叉絲的兩個反射像和分劃板上的調節用叉絲重合。實際操作中尋找“十”字叉絲反射像往往成為調節的難點。

圖1 望遠鏡結構簡化圖
當物(“十”字叉絲)位于凸透鏡焦平面上時,它發出的光線通過透鏡后將成為一束平行光。若用與望遠鏡主光軸垂直的平面鏡將此平行光反射回來,反射光再次通過凸透鏡后,將聚焦于凸透鏡的焦平面上,且像與物關于主光軸對稱,此像成為物的自準直像,自準直原理[1]是分光儀調整的基本原理之一。
達到調節要求二時,從圖2中可以看出:“十”字叉絲發出的光經過平面鏡反射進入望遠鏡后,其反射像出現在“十”字叉絲的對稱位置上。當平面鏡旋轉180°時,像的位置不變。這正是望遠鏡調整好了時的狀態。

圖2 望遠鏡光軸與儀器轉軸垂直

圖3 反射光偏離望遠鏡筒的幾種情況
在分光計調整實驗中,學生遇到的主要困難就是在望遠鏡的分劃板上看不到綠色“十”字叉絲的反射像。情況主要有三種:一是望遠鏡接收到了反射光線,但是望遠鏡沒有聚焦于無窮遠處;二是望遠鏡聚焦于無窮遠處,但反射光線沒有進入望遠鏡中,如圖3(a)(b)(c);三是望遠鏡沒有調節到聚焦無窮遠,同時反射光線也沒有進入望遠鏡中。以上三種情況可能出現同樣的實驗現象,就是雙面鏡哪個反射面對準望遠鏡,就是找不到綠“十”字像;針對這一難題,不少文獻[2-4]對此都作了詳細介紹, 但對初學者來說都很難立刻掌握,在實驗操作過程中依然困難重重,絲毫不顯輕松。本文給出了一種快捷有效的調節方法。
在望遠鏡的分劃板上看不到綠色“十”字叉絲的反射像有時是由于望遠鏡的焦距沒調好,即使反射光線進入望遠鏡中也無法看到分劃板上的綠“十”字。此時,將平面鏡緊貼在望遠鏡的物鏡端,一般情況下,望遠鏡的光軸與其端口垂直,這樣就能基本保證望遠鏡的光軸垂直于平面鏡,綠色“十”字叉絲的反射像按圖1的分析就落在了望遠鏡的視野中。若看不到綠色“十”字叉絲或是看到的“十”字叉絲模糊不清,此時只需改變物鏡與叉絲間的距離,使叉絲正好位于物鏡焦平面的位置時,可以使叉絲反射像最清晰,望遠鏡也就聚焦于無窮遠處了。這一步調好了就不會出現原因一提到的反射光線進入望遠鏡中,卻看不到“十”字叉絲的情況。
在望遠鏡聚焦于無窮遠處的前提下,針對原因二提出的找不到綠色“十”字叉絲的情況,可以采用把雙面反射鏡直接貼到望遠鏡筒上。根據圖1分析,反射光一定能進入望遠鏡中,視場中就會出現清晰的綠“十”字。在視場中不丟掉綠“十”字的情況下,把雙面反射鏡慢慢地退回到平臺上,此過程需要不斷前后傾斜平面鏡,同時判斷平臺和望遠鏡筒的傾斜方向,并調節平臺下和望遠鏡正對的傾斜螺釘[1],使綠“十”字回到視場中。根據調節經驗,不能單單調平臺的傾斜調節螺釘,同時也要調望遠鏡的傾斜調節螺釘。否則容易出現兩個面的反射像相互制約,一個出現另一個丟失的情況。調節時需要采用半調法,此處的半調法和兩個面的反射像都出現在視場中時所采用的半調法[1]有所不同。前者因為看不到綠“十”字的移動,需要準確的判斷平臺和望遠鏡的傾斜方向。并各調平臺和望遠鏡的傾斜螺釘同樣的高度使綠“十”字穩定地停留在視場中。有時在視場中看到的不是綠“十”字像,而是一個光環,調節時要使光環的中心不斷向視場中移動,綠“十”字就會隨著光環的移動出現在視場中。很多學生由于觀察不夠仔細或是沒有經驗,卻認為找不到綠“十”字像。
一個面的反射像調好了,平面鏡轉180°采用同樣的調節方法使視場中出現綠“十”字。但也可能會有一個面的綠“十”字出現,另一個面的丟失的情況,要重復上述步驟,直到看到“十”字反射像。當平面鏡兩個面反射的綠“十”字像都能看到時,同樣采用半調法,此時不用判斷傾斜方向,調節變得比較容易。當兩個面反射的綠“十”字像都和分劃板上的調節用叉絲線重合時,望遠鏡光軸與儀器的中心轉軸相垂直。
在上述調節的基礎上,將平面鏡的位置在水平面內改變。旋轉載物臺,使鏡面垂直于望遠鏡光軸,從望遠鏡中找到反射“十”字像,調節載物臺與鏡面正對的傾斜螺釘,使反射“十”字像與調節叉絲重合,另一面的反射“十”字像與調節叉絲也會是重合的,此時平面鏡鏡面與儀器轉軸垂直。
本文提出的通過把雙面反射鏡貼近望遠鏡筒,可以快速地調整望遠鏡聚焦于無窮遠及使平面鏡兩個面反射的綠“十”字像出現在視場中,該方法在教學實踐中得到了驗證,提高了分光計的調整速度,保證了教學質量。
[1]計晶晶,楊穎.醫用物理實驗[M].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10:50-53.
[2]張志雄.試論分光計的調節原理和調節方法[J].物理實驗,1986(3):113-116.
[3]王小懷.分光計調節和使用中的困難及解決措施[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7,26(2):35-37.
[4]楊百愚,馮大毅.分光計調整實驗中望遠鏡的調整技巧[J].大學物理,2005,4(4):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