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銳
大連開發區規劃建筑設計院,遼寧大連 116600
杏樹臨港工業區位于大連金州新區杏樹街道,杏樹街道位于金州新區東南端的黃海之濱,規劃區位于杏樹街道中南部,地理位置開闊,南部為中心漁港,北部有哈大高鐵和金城鐵路通過,陸海均可聯通,區位優勢十分明顯,具備建設冷鏈物流園區的良好自然條件和社會基礎。區域規劃用地面積963公頃,城市建設用地954.7公頃,道路廣場用地148.5公頃。
規劃區域自然地勢較為平坦,在規劃范圍中部現狀疏港路與規劃新疏港路之間地塊為現狀鹽田蝦池,地勢較低;位于規劃南側界線的現狀濱海路為現狀海岸線,現狀濱海路的以南大部分區域將形成部分新的填海區域,北側為天然地貌,基本形成北高南低、中部低洼的地勢。周圍自然地勢最高點位于規劃界限外東側的青苔山,最低點為南側海岸線。自然地勢海拔在0m~35.9m之間。
城市用地路網規劃控制高程應綜合考慮周邊用地情況,道路指標、地面排水、工程管線敷設以及建設的近、遠期相結合等方面因素。從而滿足各項工程建設場地及工程市政管線的高程要求及用地地面排水及城市防洪、排澇的要求。
城市用地堅向規劃應遵循下列原則:安全、適用、經濟、美觀;充分發揮土地潛力,節約用地;合理利用地形、地質條件,滿足城市各項建設用地的使用要求;減少土石方及防護工程量;保護城市生態環境,增強城市景觀效果。
丹大高鐵、金城鐵路都從規劃區北側通過,位于區域界限外,現有疏港路縱貫本次規劃區域,機動車道23m,規劃紅線為50m,主干路,路面狀況良好。貫穿遼寧沿海重要城市的濱海公路途徑本次規劃范圍,位于現狀南側海岸線,現狀路面寬度30m,拐向杏樹東北角部分路段,道路等級降低,此段道路南側為填海用地,不屬于濱海公路的一部分。瓦小線為向北進入普蘭店的交通要道,現狀寬度12m。規劃范圍內還有多條鄉道從規劃區穿過,等級較低。
規劃道路隨形就勢,結合自然地形,并綜合考慮用地布局、道路工程和城市景觀的因素,規劃路網結構以方格網形式為主。路網骨架由:兩橫(杏樹大道、現狀濱海路)、四縱(興唐路、新疏港路、疏港路和瓦小線)構成的方格路網。
1)規劃區域南側已建濱海公路的標高及現狀疏港路的標高;
2)東南側填海區域,依據大連周邊區域岸線標高,本次規劃將岸線標高暫定為4.5m;
3)滿足規劃區域雨水管渠重力流排放標高要求;
4)規劃界限與相鄰規劃區域的標高銜接及與現狀自然地貌的標高順接;
5)規劃區域土石方量及未來地基處理的費用也應作為豎向設計的一個考慮條件。
城市道路應服務于城市各項建設用地。一般先作道路,后作場地, 根據設計規范道路和排雨水坡度、規定,按照場地坡向道路與節省土石方要求,考慮建筑室外處于較高地形為前提。也就是說,從確定主要道路中線交點、折點、起伏變化點的標高開始,計算出道路分段長度與坡度,使道路成為一個高低不同各點相連的立體網架。
本區域豎向設計按照上述所提的各項控制條件推進,綜合考慮各項控制因素。
首先確定道路坡度指標及既有道路(即控制條件1)的標高和岸線標高(即控制條件2)。城市道路的縱坡坡度、坡長要求應按照道路在道路網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對沿線建筑物的服務功能確定道路等級及設計車速要求,根據城市道路設計規范,相關要求如下:

290主 干 路 5 170次 干 路 6 110支(街坊)路 8 604道路類別 最小縱坡(%) 最大縱坡(%)最小坡長(m)快 速 路0.2
對于非填海地塊,按照規范要求的道路縱坡擬定原則,由控制條件1)、4)所確定標高,以及結合自然地貌北高南低的趨勢,由南側向北側路網試推標高,考慮東南側部分地塊為填海造地,按盡量減少土方外運工程量因素,將自然地貌的丘陵整平,此部分的挖方量用于本區域東南側填海,初步按道路縱坡控制在4%以內進行推進。場地東西走向的道路豎向確定,結合自然地貌及控制條件4)進行,自然地貌為在疏港路與新疏港路之間南北縱向地塊為現狀鹽田蝦池,地勢較低,將區域劃分成兩部分,即新疏港路以西和疏港路以東兩大塊,由于規劃區域東西邊界自然標高均較低,本區域在邊界均形成向外排水的趨勢,故根據以上情況,將兩塊中的每一塊,東西方向的道路盡量按中部高兩側低的趨勢布置豎向,由此形成東西波浪起伏式的排水分區,每一排水分區為由北向南坡向海濱的趨勢,與現狀濱海路(東西向)豎向起伏趨勢基本一致。
填海地塊有兩部分,一塊是位于規劃區域中間,基本貫穿南北的鹽田蝦池地塊(疏港路與新疏港路之間),此地塊南側為濱海公路,南北向道路由濱海公路向北側以0.3%縱坡推進,形成此部分東西向連接道路處于規范坡度以外,接近0%坡,故通過設置變坡點形成0.3%坡度微起伏式來滿足道路使用要求。另一地塊為東南角縱向狹長的接岸填海地塊,由于此地塊的路網規劃格局,使之形成3面環海地勢,滿足地下管網排水出路,此局部區域道路仍按起伏式布置豎向,盡量減少土方量。
道路標高與雨水管渠的關系:
道路豎向設計應滿足現狀及新設地下管道的覆土要求,有矛盾時應從調整道路豎向和處理地下管道兩方面綜合考慮以采取相應的解決措施,一般地下管道必須保持管頂最小覆土厚度70cm,為使管道內的水能自然流出,管道必須設計有縱坡,根據本次豎向的布置趨勢,滿足其由北向南排向海里的要求,東西方向由于在鹽田蝦池地塊兩側,疏港路邊與新疏港路邊各自設置一條排水渠,解決了道路東西向排水的問題,匯入渠內,最后排至南部海濱。滿足控制條件3)。
區域土方測算:根據上述豎向布置,估算土方量填方仍然大于挖方量,即填海要消耗大部分土方,為了減少由于外運土石方量而增加工程費用,將整個區域的道路最大縱坡降至2%以下,并適當微調降低填海高度,但同時滿足岸線標高要求,對道路網豎向進行新一輪的調整,調整后降低了填挖差,并優化了道路及地塊使用情況,滿足要求。
通過對本例的豎向方案分析,提出了濱海區域道路網豎向規劃需結合的條件及如何能合理兼顧各控制條件來確定豎向,為相同類型的規劃提供參考。
[1]杏樹冷鏈物流及食品加工園區控規.
[2]城市用地豎向規劃規范 CJJ8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