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騰格日勒 張昌盛
內蒙古興安盟扎賚特旗蒙醫醫院,內蒙古 扎賚特旗 137600
失眠癥是以難以入睡和睡眠維持困難為特征的一種最常見的睡眠障礙,是睡眠質量或數量達不到正常需求的一種主觀體驗。[1]患者入睡困難或,睡后易醒,夢擾,醒后難以再寐,早醒,重則徹夜不寐等,而引起白天思睡,疲倦,精神不振,同時兼有頭暈,心悸,健忘等癥。
隨著社會和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不斷增大,失眠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流行病學研究顯示,美國有33.0%的成年人存在睡眠障礙,日本為21.0%,加拿大為 17.8%,芬蘭為 11.9%,法國為19.0%。目前,我國失眠患者已達到120萬~140萬人,失眠發病率高達10%~20%.
目前臨床用于失眠癥治療的西醫藥物主要為苯二氮卓類和非苯二氮卓類藥物。現已認識到苯二氮卓類藥物連續應用可引起不同程度的依賴性,戒斷癥狀和宿醉現象。而近年來上市的新型非苯二氮卓類藥物較少出現反跳性失眠,宿醉和依賴現象,且半衰期較短,基本不影響白天的功能狀態,所以正逐漸被臨床所接受。但臨床上此類藥物的效果有時并不明顯或者主觀感覺不滿意,另外此類藥物的治療費用較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其臨床應用。
近年來筆者應用蒙藥治療失眠癥取得了較好的療效,且無藥物依賴性和成癮性等副作用。現將臨床治療觀察結果報告如下。
本組所觀察的60例失眠癥患者均來自我院的失眠專科門診2007年8月至2010年8月的病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38例;年齡19~68歲,平均46歲;病程2周到4年,平均1年4個月。符合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和診斷標準第3版 (CCMD─3)關于失眠癥的診斷標準 (非器質性失眠)。
將60例失眠癥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30例和對照組30例。治療組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齡20~68歲,平均47歲;病程3周到4年,平均1年6個月。對照組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齡19~64歲,平均45歲;病程2周到3年,平均1年3個月.。對照組和治療組在癥狀,性別,年齡和發病時間的基線資料均無顯著性差異 (P<0.05),具有可比性。
治療組以口服蒙藥高尤─13和蘇格木勒─3湯治療。
高尤─13(方藥組成:檳榔60,沉香120,肉豆蔻,廣棗,草烏 (制),當歸,葶藶子各60g,丁香48,干姜,蓽撥,胡椒各42,木香36g,紫硇砂30g.)。[2]制法:以上13味藥共研細粉,過篩,混均,涼開水泛丸,每10粒重2g,干燥即得。成人每次9-13粒,晚睡前蘇格木勒─3湯作引子送服。
蘇格木勒─3湯(處方:白豆蔻15g,巨勝子10g,蓽撥5g)。[3]制法:以上3味藥共研細粉,混合均勻即得。成人每次3─5g,每日1次,晚睡前作引子口服。
同時囑患者晚飯后禁止飲茶和咖啡,并告知適當活動,保持心情放松,不要過于關注睡眠事宜,當覺睡意漸上,即可上床休息。對照組以口服中藥安神補心膠囊治療,每天兩次,每次4粒。兩組的治療療程均為30天。
按照中藥新藥臨床指導原則[4]評定如下:臨床治愈:睡眠時間恢復正常或夜間睡時間在6小時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神充沛;顯效:睡眠明顯好轉,睡眠時間增加3小時以上,有效:癥狀減輕,睡眠時間較前增加不足3小時,無效:治療后睡眠無明顯改善或加重者。

組別 n 治愈 好轉 未愈 總有效率(%)治療組30 18 8 4 86.6對照組30 12 10 8 73.3
失眠癥屬于蒙醫學的“赫依”病范疇。[5]是以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為特征的一種病癥。此證臨床常見,并且眩暈,頭暈,頭痛,心悸等癥候常伴隨出現。
病因病機方面蒙醫認為本病一般由赫依,希拉及包日等內因引起。通常在患者思慮太過,勞逸失調,失血,驚嚇等外因的作用下赫依偏勝,侵及心及脈絡系統;或體質不強,年老體弱,病后體虛而希拉偏勝,傷及肝膽,使其功能失調;或飲食不節,嗜好食物辛辣煎炸,甘肥油膩等而楚斯偏勝,包日生成,損及胃腸等。因而心機不暢,白脈受阻,造成功能紊亂而導致失眠。總體上蒙醫認為本證是心及白脈系統同時受損,功能紊亂而致。所以蒙醫治療治失眠癥以鎮赫依,催眠為主。
蒙藥高尤─13,本方味甘性溫,方中以抑“赫依”止痛的檳榔,丁香,紫硇砂,制草烏為主藥,配以安神鎮靜的沉香,廣棗,兔子心,行血養血的當歸,廣木香行氣止痛,良姜,蓽撥,古月,葶藶子溫胃消食。諸藥合用具有祛“赫依”,安神,鎮靜,益心之功效。
蘇格木勒─3湯,本方味甘性溫,為安眠之良藥。方中豆蔻味辛,性溫膩,為抑赫依之
主藥,巨勝子味微甘性平抑赫依,蓽撥味辛性溫,膩,調理體素,均為佐藥。三藥合用,相互協調,具有安神補心,鎮靜催眠之功效,成為赫依病之專藥。如能牛奶煎服,效果更佳。
[1]周曉波.和血安神方治療失眠癥臨床觀察[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9(6).
[2]琪格其圖主編,現代蒙醫學[M].遼寧民族出版社2002:230.
[3]蒙古貞常用蒙藥方劑[M].遼寧民族出版社,2005:191.
[4]中藥新藥臨床指導原則[M].國家中醫藥管理局,2004:4.
[5]中國醫學百科全書·蒙醫學[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