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萍 馬潤娟
云南省精神病醫院婦女兒童科,云南 昆明 650224
精神發育遲滯是指個體在發育階段 (通常指18歲以前)精神發育遲滯或受阻,臨床上表現為認知、語言、情感意志和社會化等方面的缺陷、不足,在成熟和功能水平上顯著落后于同齡兒童[1]。精神發育遲滯是一種危害嚴重的疾病,其病因復雜,有遺傳因素、先天因素及后天因素。給社會及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和精神負擔。隨著現代醫學的進展,對其干預措施也從生物、心理逐漸發展到社會因素方面,通過積極的治療訓練,充分發揮精神發育遲滯兒童的智力潛能,使之達到最佳的生存狀態[2]。本文對15例輕中度精神發育遲滯兒童進行了系統的感覺統合訓練,旨在探討其對輕中度精神發育遲滯患兒的治療效果,現總結報告如下。
1.1 對象 以2009年7月~2010年7月在云南省精神病醫院經兩名主治以上醫師共同確診的輕中度精神發育遲滯兒童15例為研究對象。入組標準:①符合國際疾病分類第10 版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ICD -10)[3]精神發育遲滯的診斷標準;②排除嚴重的軀體疾病、精神分裂癥、廣泛性發育障礙、色盲、色弱及聾啞疾病;③兒童及家長均知情同意,自愿配合研究和提供相關資料。共入組15例,其中男8例,女7例,年齡8-12歲。
1.2 工具
1.2.1 采用臺灣鄭信雄編制的感覺統合能力發展量表[4],于訓練前后對15例患兒進行感覺統合能力評定,<40分為輕度,<30分為中度,<10分為重度。
1.2.2 中國修訂韋氏兒童智力量表 (Chinese Wechsler Intelligence Scale for Children,C -WISC)[5]由龔耀先生主持修訂,共11個分測驗,其中6個言語測驗,5個操作測驗。由分測驗的粗分 (原始分)換算成年齡量表分,然后換算成智商 (IQ),量表分按年齡組計算。
1.3 統計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13.0進行分析。樣本均數的比較經t檢驗,樣本率的比較經X2檢驗。所有統計檢驗均采用雙側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4 訓練方法
1.4.1 結合量表評估情況及患兒情況制定方案進行訓練每周2次,每次一小時,24次為一療程,3個月為一周期。同時制定家庭訓練計劃,指導患兒家長在課后對患兒繼續訓練。
1.4.2 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創造良好且安全的訓練環境
對兒童感覺統合訓練室設計符合兒童身心特點,各感統訓練器材布置擺放合理,環境色彩搭配上運用冷暖色調相結合,墻壁圖案動靜結合,為患兒訓練營造一個愉悅寬松的氛圍。
1.4.3 合理使用感覺統合訓練器材及制定有針對性的訓練方案 主要器材:滑梯、滑板、大籠球、羊角球、蹦床、踩踏石、獨角凳、滾筒、平衡踩踏車、搖滾蹺蹺板、彩虹隧道、海洋球池、圓筒吊纜、四足位吊纜及精細操作等器材。訓練計劃安排技巧:訓練難度由簡單到復雜、動靜組合、平面和立體運動相結合。在制定訓練計劃時,遵循感覺統合訓練的基本原則,從現實的角度出發,不能高估也不要低估孩子現有的能力水平,高估使孩子產生較強的挫折感,不合作,使訓練無法進行下去,更談不上什么訓練效果;低估則無法利用有限的時間達到應有的訓練效果[6]。以孩子的興趣為中心,仔細觀察,尋找孩子有興趣、愿意做的游戲。重視重復練習,在訓練過程中如果不重視重復練習,則勢必事倍功半,這是因為精神發育遲滯的兒童常常“不明白方法”或“不懂游戲規則”,他們要花費很長時間才能理解規則,所以有必要進行重復訓練。個別訓練和集體訓練相結合,可以在集體游戲中不知不覺培養一些伙伴關系。精神發育遲滯兒童缺乏對別人的關心,如果不培養其模仿別人的興趣,訓練可以說是失敗的。因此,如果孩子做出無意義的行為時,訓練者要馬上做出相應的反應。例如,他突然舉起手來,訓練者應該立刻也舉起手;他在“啊啊”地發聲,訓練者也要馬上發聲,這樣,就會找到訓練模仿的一個切入點[7]。
1.4.4 與家長之間建立有效的溝通橋梁 在訓練過程中教會家長如何參與,把親子的理念融入感統訓練的教學中,家長的充分配合是感覺統合訓練取得最理想效果的重要保證。在進行項目訓練時,新的訓練項目由老師親自示范動作要領,并告知此項訓練的目的及安全注意事項,防止兒童對環境評估不足及危險行為認識缺乏而發生意外事件。訓練中充分與家長溝通,告知其訓練的目的、方法等,對家長提出的疑問及時解答。為了更好地配合感覺統合訓練,糾正兒童的感覺統合失調,需要做好課堂和家庭的相互配合。除完成課堂的感統訓練外,還需制定家庭訓練計劃,讓家長在家指導兒童完成,對在課堂中完成效果不佳的訓練項目可在家里進行強化鞏固,并用一些簡單易行可替代的用具。家長和老師的積極配合,能使感覺統合訓練產生更好更快的效果[8]。
1.4.5 掌握兒童心理需要和情緒反應 訓練中觀察精神發育遲滯兒童的心理活動,尊重精神發育遲滯兒童的人格,建立良好的關系,激發精神發育遲滯兒童的訓練興趣。當兒童在訓練過程中有不良情緒反應時,應及時分析原因,消除誘因,必要時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訓練計劃,用耐心、愛心對待孩子。訓練項目的制定和選擇上應注意孩子的興趣點、能力及潛能,重視孩子的情緒,讓孩子在游戲中快樂,使孩子的身體和大腦間的反應及協調能順利發展。
訓練前后感覺統合能力發展量表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訓練前后感覺統合能力發展量表比較 (±s)

表1 訓練前后感覺統合能力發展量表比較 (±s)
注:*P<0.05。
項目 訓練前 (n=15)訓練后 (n=15)t值 P值前庭感覺 22.73±9.90 29.85±8.61 2.10 0.045*觸覺 33.24±9.18 41.24±10.35 2.24 0.033*本體感覺 25.61±8.17 33.45±9.58 2.41 0.023*
感覺統合訓練是指基于兒童的神經需要,引導對感覺刺激作適當反應的訓練,此訓練是提供前庭感覺 (重力與運動)、本體感覺 (肌肉與感覺)及觸覺等刺激的全身運動,其目的不在于增強運動技能,而是改善腦處理感覺資訊的方法。豐富的環境刺激促進腦功能的發育,智力發育的物質基礎是大腦發育,健全的感覺能力為兒童智力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前提。人體通過視覺、聽覺、觸覺、本體感覺與前庭感覺等5種最基本的感覺與外界接觸,向大腦傳遞刺激,先由低層次的腦干及內耳前庭平衡系統處理這些感覺信息,隨著腦的成熟,這些信息逐漸通過高層次的大腦皮質進行有效的統合,從而形成運動-知覺-認知功能的高層次行為模式,對事物產生一個全面的、完整的認識,指揮機體去完成各項活動[9],而精神發育遲滯患兒對各種感覺器官傳來的感覺信息不能加以綜合分析和處理并作出正確的應答,使個體在外界環境的刺激中不能和諧有效地運作,影響智力發育,出現學習與交往困難[10]。對于精神發育遲滯兒童進行感覺統合訓練難度大,需長期堅持。在強化訓練的同時,患兒家長一定要做好輔助訓練工作,不斷提高患兒的生活能力、勞動技能及社會交往能力,改善生活質量[2]。感覺統合訓練對輕中度精神發育遲滯兒童的前庭感覺、觸覺及本體感覺有改善。訓練師在感覺統合訓練中需充分了解精神發育遲滯兒童的情況,并能取得他們的信任。在訓練計劃的設計上應同時顧及運動、語言、社會交往及認知方面的發展,根據精神發育遲滯患兒的情況作靈活的調整;在一個訓練活動中有多樣的感覺刺激,以提高其運動企劃能力,爭取使之有全面的發展。但本研究入組例數少,待下一步加大入組例數,再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感覺統合訓練為輕中度精神發育遲滯兒童提供了一種集科學性、游戲性和趣味性為一體的教育環境,作為一種有效的干預手段,可用于輕中度精神發育遲滯兒童的癥狀改善。
[1]沈漁邨.精神病學第四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552.[2]苑金美,張大偉.感覺統合訓練對精神發育遲滯兒童的康復作用[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5,13(2):166-167.
[3]范肖冬,汪向冬等譯.ICD-10精神與行為障礙分類[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3:178
[4]蘇應寬,徐增祥,江森.實用產科學[M].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78,8:186-194.
[5]龔耀先,蔡太生.中國修訂韋氏兒童智力量表 (C-WISC).長沙:湖南地圖出版社,1993
[6]楊霞,葉蓉.兒童感覺統合訓練實用手冊[M].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2006.9.
[7]柚木馥,白崎研司.發育障礙兒童診斷與訓練指導[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13.
[8]馬潤娟.感覺統合訓練在孤獨癥兒童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醫藥,2010,5(33).
[9]魏金鎧,粟克清,高順清.現代兒童心理行為疾病[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2:9.
[10]高正春.兒童感覺統合失調分析與研究[J].醫學進修雜志,2004,27(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