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金陵十三釵》在大江南北的熱映,該片的女主角倪妮也漸漸為大家所熟知。或許在《金陵十三釵》的觀眾心里,倪妮就是“玉墨”,那個搖曳生姿的女子,是秦淮河畔的頭牌,舉手投足風情萬種。然而,這并非倪妮的“本色”演出,現實中的她,實際上是07級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語言傳播系的學生。熒幕上的光鮮靚麗,是她付出汗水與努力的結果。
為了這部戲的拍攝,倪妮大約有兩年的時間,每個寒暑假都要來北京接受培訓,英文,琴棋書畫,走路的姿態,說話的語氣,一顰一笑,都要經過嚴格的訓練。不僅為了全方面塑造氣質,也是為了對歷史的真實還原。
但是演戲并不是簡單地模仿學習,更重要的是情緒的代入。或許哭戲對于很多初出茅廬的新人而言,是個不小的挑戰。倪妮也曾遇到過這樣的困擾,她說:“那個時候為了找感覺,我就去看《廊橋遺夢》,因為那是我一部非常喜歡的電影,非常感人。結果我哭的稀里嘩啦,眼睛第二天就腫了。情緒全部在前面都宣泄完了,結果到真正拍的時候就怎么哭也哭不出來。我覺得這是一個教訓,對我來說也是一種經歷,我以后不會再干這樣的傻事了。”
雖然現在的倪妮人氣扶搖直上,絲毫不輸于奧斯卡金像獎得主貝爾,但她在接受采訪時仍然坦言,在剛開始見到貝爾時,她很是忐忑。“以為他會很傲氣啊,畢竟是奧斯卡金像獎的得主”。結果,貝爾的隨和讓她一下子放松下來:“他見到我笑容滿面了,和劇組每個人都特別親切的打招呼。他知道我拍戲緊張,就會來逗我開心。他知道英文不是我的母語,平時和我討論劇本的時候,都會找一些簡單的詞語來幫助我做記憶。”
或許,《金陵十三釵》帶給倪妮的不僅僅是鮮花和掌聲,還有與影片一起收獲的成長與溫暖的記憶。她在《金陵十三釵》的圖書首發式上,談到導演張藝謀,眼淚奪眶而出,“有一場我跟貝爾提起我以前也是教會里的學生的戲份,當時貝爾不在,只拍我一個人的鏡頭,但那場戲拍了很久,已經很晚了大家還都沒吃晚飯,所有工作人員都在等我,我當時心里特別過意不去,導演就過來跟我說,倪妮,你現在不要有太多想法,沒關系,你可以一遍一遍的來,在場所有的人都是為你服務的。聽到這話我的眼淚一下子就掉下來了……”
在談到未來的發展,一夜成名的倪妮顯出超越自己年齡的成熟,“我現在是新人,只想腳踏實地一步步地來。”
任何成功都不是獨獨只有運氣和天賦才可獲得,它更需要勤奮和努力。在光鮮靚麗的背后,是披星戴月的艱辛和披荊斬棘的毅力。而我們也相信,會有新的浩淼天地等待著這位揚帆起航的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