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喜歡語文課,每個語文老師都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而我因為文字功底好,也頗受語文老師的賞識。從小學三年級有作文課起,我就習慣了自己的每篇作文都被老師當成范文朗讀。曾有老師形容:看小六六的文章,像三伏天吃冰激凌一樣快活。
但真正讓我在寫作上大徹大悟的,是劉老師。
他是初二時開始教我們語文課的,那時候我的文章已經常常在“學生作文選刊”之類的雜志上發表了。學校的校刊報欄里,總有點兒版面是留給我的。我原以為劉老師一進教室就會微笑著向我“致意”,如同其他老師一樣,笑容中帶著“久聞大名”的意味。出乎意料地,他在點我名字的時候甚至都沒抬眼看我一下。
我開始被他收在“雪柜”中“封藏”。他很少提問我,也從不把我的文章當成范文朗讀,任我花費心思構思排比抒情感慨,得到的也永遠是他一個淡淡的紅鉤,加上難以辨認的“已閱”二字。驕子的心態受到嚴重打擊,越是渴望得到他的鼓勵,越是覺得自己無法取悅于他,連同學們都認為我被“封殺”了,說:“劉老師不欣賞六六的文章。”
因得不到他的注意,我開始抑郁,看見同學們作文中的長長批語,心生嫉妒。那時我是典型的學校宣傳的號角,只要學校接個宣傳任務,從五講四美三熱愛到學習賴寧學習張海迪,任何一項枯燥乏味的政治宣傳,在我筆下都會變得栩栩如生如泣如訴。恢弘的排比句式,可歌可泣的用詞足以令人嘆為觀止。
改變我絢爛的“八股文風”的是劉老師一次忍無可忍的評語。只記得他寫到:“文章是什么?是你自己的喜怒哀樂。文章是你自己思想的表現,是寫給自己看的,不是為了取悅別人。自己跟自己都不說實話,明明是痛苦卻要咧著嘴說幸福,這叫文過飾非。高的作文分數只代表你有高超的組織文字的能力,不代表你有卓越的,哪怕是真實的思想。如果有一天,你讀自己的文章會流淚,你就是在用筆寫自己;如果有一天,別人讀你的文章會流淚,你就是在用筆寫現實。寫你懂的,寫別人懂的,為自己說真話,不為取悅別人說假話。作文章,不要糟蹋了你的才思。”
這是我收到的最好的評語,當時我才13歲,卻深深領悟,自此開始做到筆隨心走。以后的寫作,我不獻媚誰,只是訴說心底最真誠的聲音,雖然也遭遇了一些坎坷,但卻有了樸實無華的文風。
作者簡介:
六六,安徽合肥人。1999年赴新加坡定居,從事幼兒教育工作至今。從1997年起,以六六這個筆名開始在網上撰文。2003年以小說《王貴與安娜》蜚聲海內外網壇,被看作繼張愛玲、虹影之后的第三代海外華裔女作家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