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褚半農
我收藏的方言舊書
文/褚半農

筆者著作
吳語文學,在歷史上一直枝繁葉茂。
這些作品有的本來就是吳地作家創作的,作品中天生有大量的方言語詞。有的作者雖不是吳地人,但由于他們長期生活在吳地,作品中的人物和故事情節又同吳地有關,其語言或多或少和吳語搭界就不奇怪了。我因有極為長期的農村底層生活經歷,故對上海西南(原松江府)的方言土語十分熟悉,并長期采集。一個偶然因素,十多年前我進入到《金瓶梅》研究領域,對書中大量的吳語詞極為敏感,也對吳語文學的研究產生了極大興趣。由于吳語詞產生有個共同的農耕社會大背景,它們依附、存在條件相同或相近,明清吳語文學中相當數量的吳語詞,也一直存在于當地方言中,很多至今還是常用詞。我的生活經歷和方言知識積累比較適合做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因此在研究《金瓶梅》中吳語的基礎上,轉而向明清文學中的吳語詞研究方面擴展了。
我大量閱讀明清時期的吳地文學,也對那些老古板氣的話本、小說、傳奇、山歌、竹枝詞,還有當年的昆曲、彈詞、申曲等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使我走上了淘古籍收藏的行列。但我的藏書可能有點與眾不同,既不講究版本,也講究版本。這看似矛盾的話,恰恰是我藏書的真實情況,在我的實踐中體會到,也與我的研究工作是相輔相成的。說不講究版本,是指不去購買那些價鈿斜氣昂貴的善本、珍本之類的書,這是圖書收藏的另一門類,也是研究的另一領域。動輒幾萬、幾十萬元甚至更多的一本(部)書,買不起不說,也根本無力、無法買全所需要的這類書。即使買回了一本兩本,它們的功能定位是“珍藏”,把它們當作普通書籍一樣捧在手里閱讀,還要在上面勾勾畫畫,那是一種褻瀆和糟蹋。我研究的是書中的內容,講究的自然是內容的完整和文字的原貌,并非版本是否珍貴、稀少。這就是我不講究版本的理由。
說講究版本,是指注重收藏那些影印出版的古籍書。這類書同善本書、珍本書比較起來,珍稀性、貴重性自然沒有可比性,但它們卻同善本書、珍本書一樣,具有內容的完整及文字面貌原始的特點,這正是我看重它們的原因,也是我有過教訓后改變的收藏思路。開始時,我收藏、閱讀的都是出版社的排印本,看得多了,總覺著有的書中明顯有錯,如句子讀不大通,內容無法理解。這倒不是因為古書中常見的文言文問題,我讀這些書也不存在語言障礙。等后來對照著閱讀一本影印本后才找到原因,原來這些排印本的整理者除了斷句標點外,還都對古籍作過不同程度的改動、刪節、添加。其中有些是必要和正確的,也有很多卻是不正確的,這些錯誤的發生幾乎都集中在原作者使用的吳語詞語上。這些幾百年前的方言語詞,對不是吳地人來說,理解會有困難。于是,有的編輯根據自己的“理解”斷句,或改動詞語,而不少恰恰是錯誤的。作為一般閱讀來說,這種變動不會產生太多的影響,甚至刪去一些章節也未嘗不可。可對于任何一個研究者來說,這些都會造成障礙,并直接影響到研究的準確和深度。因此,收藏明清文學作品集,我便把目光轉到了影印本上來。對民國時期的方言書籍,則注重收藏原版本。

改良申曲大全

上海彈詞大觀

庵堂相會孟姜女

袖珍彈詞新開篇
經過尋尋覓覓,我的收藏小有成績,明清吳語研究也進展順利。根據自己的收藏研究,寫出的有關方言研究論文多次發表在全國社科核心刊物上。2010年,我以明末一部古典小說為對象,剖析排印本中的徑改錯誤,由此出現研究該書作者的偏差,并寫出論文,研究成果得到專家們的肯定,還被邀請參加第六屆國際吳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也刊載在《吳語研究》(第六輯)上。這些年中,我還應邀多次參加有關學術研討會,這使我增加了學習別人、吸取養分和提高自己學術水平的一個平臺。
為了收藏到需要的書,我時不時光顧文廟書市,還充分利用互聯網,從孔夫子舊書網上淘到了不少對口的古籍。為藏書,為研究,我也為此化出了大量的業余時間,還有鈔票。而我不停地去淘書、去尋覓,體會收藏的樂趣,并進入到研究領域而有所收獲,值得。
編輯:沈海晨 mapwowo@163.com
龍呈吉祥——2012年生肖藝術展
2012年恰逢“龍”年,由朱屺瞻藝術館與歐陽文化活動街主辦,上海工藝美術協會、金山文化館協辦的 “龍呈吉祥——2012生肖藝術展”,在2012年新春佳節期間再度成為上海市民喜聞樂見的“文化年貨”,展覽以“龍”為創作題材,通過海派名家書畫、社區居民書畫和海上剪紙、金山農民畫等四個單元來傳播中華文化精神,烘托節日的氣氛,以“生肖藝術”的傳統習俗,陪伴社區百姓、少年兒童、廣大的藝術愛好者“過大年”。展覽將于2012年1月16日上午10點在朱屺瞻藝術館開幕,將展出至2月12日。
龍在十二生肖中位居第五,由于龍的文化特性,雖然位居第五,但卻成為了一般人所稱道的生肖之首。許多人甚至盼望生出屬“龍”的寶寶來,因為經歷了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的塑造,“龍”已經成為尊貴、權力、不凡的象征,所以,常常會說“人中之龍”,以此來表示出類拔萃、與眾不同的意思。實際上“龍”的形象寓意了中華民族作為世界文明中最早的農耕文化之一,對于天時地利的美好期待,對于美好生活的一種熱切的向往。因此,“龍”也許是歷史上最偉大的一種動物,直至今日中國人也自稱為“龍的傳人”,因為龍并非一種簡單的物質實體,而是中華文化的精神。
龍是中國神話中的神異動物,有學者考證這是古代炎黃統一中原各部落后,糅合各氏族的圖騰形成的形象。傳說龍能隱能顯,春分時登天,秋分時潛淵,又能興云致雨。這充分體現了遠古時期中國農耕文化的背景,因此龍被中國古代先民作為祖神敬奉。且史書記載,上古時禹出生時就是龍的形象,由于“龍”在先民心中的神性和特殊地位,歷代帝王都自命為龍,使用衣物、器具也多以龍為裝飾,使得龍更成為一種尊貴、權力的象征。在民間,龍也成為了重要的吉祥之物,節慶、賀喜、祝福、驅邪、祭神、廟會等期間,都要舞“龍”慶賀。龍的形象和文化也伴隨著遠赴海外的中國人被傳播到了世界各地。
時間:2012年1月16日—2012年2月12日
地點:上海朱屺瞻藝術館
歐陽路580號

龍吐珠花(剪紙)

騰龍圖

龍躍天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