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省海門市科技局 許棟新 黃 瑋
今年7月初,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了全國科技創新大會。會上,胡錦濤總書記發表講話。在宏觀經濟略顯艱難的環境下,科技創新大會的召開尤如一劑強心丸,堅定了我們走內涵提升和自主創新的道路。會上,發出了科技工作應重心下移的訊號,把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提高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提到了從來沒有的歷史高度。
筆者認為,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提高創新體系整體效能首要就是構建高效務實的產學研合作創新體系。從宏觀環境上看,當今世界技術更新的速度是日新月異。今年1月19日,世界最大影像產品商美國柯達公司在紐約向法院提出申請破產保護。柯達向有“百年老店”之美稱,已經擁有131年歷史,它所提供的優質膠卷曾經獨居全球膠卷市場的鰲頭。可惜的是,盡管世界上第一臺數碼相機是柯達自己于1975年研發成功的,但它卻未能將其及時地轉化為生產力。柯達走過的道路至少給了我們一個啟示,就是自己不改,就會被時代改掉。今天企業面臨的是一個快速變化的市場,在技術革命高度發達以后,全球性的技術創新已經呈現出爆炸式的發展,傳統企業那種以“一道菜”來“吃遍天”的經營模式不可能保證永遠立于市場的高位,只有不斷地追逐具有領先水平的科技生產技術,并且不斷向消費者提供高新技術產品,企業才有可能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從微環境上看,技術更新更多地需要“大兵團作戰”,一個企業光靠自己是發展不起來的,其發展的過程等同于挖掘金礦,科研院所的專家教授是產業的先行者,相當于探勘員,他們知道哪里有金礦,但沒有采礦設備和隊伍;而企業擁有的就是生產設備和技術隊伍,只有加強產學研合作才能更好地發揮兩方面的優勢,促進企業的整體提升和發展。
所以,加強產學研合作是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提高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的第一步,而產學研合作創新的核心就是充分發揮地方、科研院所和企業的“三個積極性”。
地方是創新體系的細胞,基層政府的執行力和發展思路直接影響到了創新體系的整體效能。早在1988年,鄧小平同志根據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趨勢和現狀,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然而,長期以來,部分地區在“唯GDP”、“唯增長”論的驅使下,科技創新多半變味成一種口號,一些地方政府寧愿做招商引資、基礎設施建設等顯見而短期的政績工程,而不愿把精力扎扎實實地放在科技創新這一項隱性而長期行之有效的基礎工作上。科技創新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工作,而加強科研院所與地方的產學研合作更是基礎中的基礎。
如何發揮地方政府在產學研合作上的積極性呢?首先,應完善現有的考核體系,改變以往地方考核“唯GDP”、“唯財政收入”形式,加強科技創新考核比重,讓基層科技創新成為地方政府的自覺行動。其次,應加強基層科技服務隊伍建設。就目前基層科技管理而言明顯不足,縣(市)一級長期從事產學研合作的人員1~2名,鄉鎮一級多為兼職,而轄內企業多達千余家,服務力量與服務對象不成比例,產學研工作捉襟見肘,只能抓“大”放“小”,一些對技術需求渴望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得不到保障。

科研院所是當今創新資源最密集的地方,智力密集、網絡健全。經過改革開放30年,中國已經成為世界高等教育大國,開始邁向世界高等教育強國,在這個過程中,產學研合作理念已經得到高等學校的廣泛認可,高校產學研積極性一般很高。但高校科研項目與企業要求相距甚遠,科技成果難以獲得企業的青睞。高校一些專家教授總是在學術的框架內想當然地研究,不了解企業的實際需要,很難得到企業的認可。改變現有的狀況,提高高校主動融入企業的積極性必須改變現有的對科研院所的評價標準,現在論文決定了對高校教師的評價,使得教師熱衷于發表論文,而不是多做科研,解決產業中的實際問題,科研成果轉化率比較低。
在現有的以政府引導的產學研模式下,普遍呈現出“一頭熱一頭冷”的現象,一方面高校科研院所迫切地希望將擁有的科技成果轉化出去,另一方面大部分企業在產學研合作中積極性普遍不高,突出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走過場。鄉鎮(園區)迫于考核壓力,通過“拉壯丁湊隊伍”的做法要求企業參加科技局組織的產學研活動,此種前提之下,企業必定由“主角”淪落為“跑龍套”。
二是胃口大。企業動輒希望和院士對接,希冀通過建立院士工作站等形式借勢院士在業界的影響力,迅速擴大自身在行業中的地位。
三是無動力。即在科技創新方面,大部分企業安于現狀,滿足有現有的產品與產能,發展沒有憂患意識,缺乏自主創新,科技革新的功力。提高產學研工作中企業的積極性應多管齊下。
更新企業觀念是重點。通過培訓教育讓企業家們認識到自主創新的重要性與必要性,讓企業自主創新成為一種自發行為,變“要我創新”為“我要創新”。
落實上級政策是基礎。要將上級給類科技優惠政策貫徹好、落實好,目前尤其要落實好高新企業稅收優惠政策、企業研究開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研發設備抵扣政策等,讓企業在科技自主創新中得到實惠,提高企業自愿走出去找成果進行轉化的積極性。
加強政策配套是關鍵。應在本級財政資金面向企業設立產學研專項資金,專門用于企業的成果轉化,重點支撐主導產業、科技型中小企業成果轉化。
提升給類服務是核心。積極為企業提供給類服務,尤其是針對科技型中小企業、孵化器中的企業提供人才引進與資金籌措的服務,建議成立由財政、知名企業、社會捐贈組成的創新創業基金,作為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的“種子資金”。
營造社會氛圍是保障。要著力營造好重視科技、鼓勵創新的良好氛圍,通過節會搭臺召開科技節等方式,提升全民科技創新意識的舞臺,讓企業在良好的社會氛圍中自覺加強產學研合作,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