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紀鵬飛
從2010年29%的增長速度到2011年出現6%的下滑,中國市場上商用車銷售正感受陣陣涼意。而這一下滑勢頭在2012年上半年并未得到緩解,據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的統計, 1~8月份,商用車產銷245.61萬輛和252.07萬輛,同比下降7.15%和8.85%,產品的同質化現象已經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商用車的發展,行業的升級轉型迫在眉睫。
盡管大多行業專家對于2012年下半年商用車市場的發展持樂觀態度,認為市場有望由上半年的低位徘徊轉向下半年緩慢回升的態勢。但是日新月異的產業優化升級態勢,已經讓包括專用車在內的諸多商用車企業感受到了加強內生性增長的壓力。
中國商用車市場的高速增長時代是否已經結束?商用車及其零部件出口出路何在?這些問題困擾著產業調整中的中國商用車企業,近日,在成都召開的2012全球汽車論壇,主辦方特意為商用車行業設立了分會場,邀請商用車企業共同為行業尋找“良方妙藥”。
商用車銷量的大幅縮水,1~8月在重型卡車領域甚至出現了30%的降幅。然而以重型卡車為核心業務的陜西汽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陜汽集團)下滑幅度卻在16%~17%之間,比行業下降的幅度一半稍微多一點。在其董事長方紅衛看來,得益于三個方面的調整:一是鞏固傳統市場。大噸位的重型車一直是陜汽集團的優勢產品,通過多次產品的積極改進,在遵循市場經濟的前提下,優勢得以繼續保持。二是突破弱勢領域。以陜汽集團為例,近些年通過集團的力量進行突破,公司在貨車等幾個弱勢領域已經取得了明顯的突破效果。“目前市場轉型的時期,必然帶來市場結構的變化,這個變化會起到整合資源的作用,會讓企業在弱勢領域上取得突破。”三是努力開拓海外市場。
方紅衛認為商用車經過多年的高速增長以后,目前市場已經進入了調整期。從較長的經濟周期來看,今年商用車的下滑屬于正常現象。針對中國商用車普遍面臨的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差、品牌知名度低等諸多發展瓶頸,近些年陜汽集團在品牌和產品上大做“文章”,提出了要把出口的業務站在樹立品牌的高度上認識的口號,并從2008年起,開始全面布局,先后在北美和歐洲建立了網絡格局。在今年行業大形勢不利的情況下,提前完成了中東、東南亞、南美洲等地的市場布局。
關于下一步的市場,方紅衛預計不會像過去幾年一樣,每年20%,30%,甚至40%的增長,可能相當一段長的時間是看不到的。在他看來,這個過程實際上是一個調整,是國家經濟的調整,也是產業和市場的調整,企業還需做好長期調整的準備。
福田汽車副總經理、品牌總監趙維純透露,福田幾年前就預測了行業的下滑,并做了一些長遠的安排,包括基礎能力和市場的轉型,面對將來高速增長轉為低速增長的形勢,今年上半年福田汽車戰略的重點已經從國內轉到了國外。
在他看來,全球經濟的發展水平從現在開始長時間將處于低速增長階段,市場與產品的結構也將隨之發生變化。在市場結構的調整過程中,全球發達市場的增長會逐步減退甚至出現負增長,而發展中國家將保持低速增長。在他看來,下一步國內專用車企業應重點瞄準俄羅斯、印度、印度尼西亞等市場發展相對比較晚的國家,“這些國家未來還有相對高增長的機會。”這將給國內的商用車企業帶來契機。
趙維純認為,中國市場未來將實現逐步轉型。企業的發展,將由機會性的增長向競爭性的增長轉變;有實力的企業,將逐步脫穎而出,整合市場;國內商用車企業將在國際市場上獲得新的發展。
南京依維柯汽車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周亮把中國的汽車工業形象地比喻成“老小孩”——經過三代的發展,自主品牌還未形成氣候。他把這一切歸之于圍繞汽車企業發展的八大矛盾:一是法規要求進步與中國汽車技術落后的矛盾;二是國家對環保、安全、汽車的要求與用戶意識之間的矛盾;三是用戶對高品質汽車的需求,特別是商用車在使用過程當中低收益的矛盾仍然比較突出;四是巨大的國際市場的需求,與國內產品適應和應對國際市場的運行能力之間的矛盾;五是整體發展的數量和質量之間的矛盾非常突出;六是國家汽車產業規劃與各個廠家自身規劃之間的矛盾;七是汽車的高速發展與能源短缺的矛盾;八是合資企業的高速發展與自主品牌的舉步維艱之間的矛盾。這些矛盾已經成為今后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的“攔路虎”。
針對上述八大矛盾,周亮開出了四條“藥方”:一是堅持包括技術、管理、能源、傳統動力等方面的鏈條式創新;二是要集中精力突破若干核心技術,加快汽車強國的步伐;三是系統地培養汽車行業核心人才;四是充分利用世界汽車在中國幾十年的經驗,共同研發學習開發流程,掌握核心技術。他認為以中方為主,外方為輔的技術開發,通過全球定義的平臺,與中國客戶與全球客戶相互聯系的模式,將是今后商用車在這個時代急需特別解決的問題。
中國從汽車產業大國到汽車強國還需要很長的路走,中國現在汽車出口比例很低,在汽車零部件方面,國外汽車企業主要以組裝為主,在國外設廠生產的產量和在中國的產量極不協調。今年整體經濟形勢不好,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并不是一個壞事,零部件企業可以利用這一段時間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時間進入產品研發,進行產品的調整,從中長期來看,中國的零部件產業是可以發展的,利用市場不是太好的這一時段,尤其是零部件公司可以花更多的時間在研發方面做一些工作,這樣為明年和后年的汽車產業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