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峰,暴 柱,石 維,張 輝,周緒申
(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員會,天津 300170)
潘家口水庫是引灤工程的源頭,天津、唐山兩市的重要水源地,位于河北省遷西縣的灤河干流上,地跨興隆、寬城、承德、遷西四縣,控制流域面積33 700 km2、占灤河流域總面積的75%,總庫容為29.3 億 m3,多年平均徑流量 24.5 億 m3、約占灤河流域徑流量的1/2左右。水庫屬多年調節水庫,以供水為主,兼顧防洪、發電和灌溉。區域內多年平均降水量為771.6 mm,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的6—9月,汛期水量占全年總水量的70%~80%。水庫自投入運行以來已經累計向津唐兩市供水330億m3,為津唐兩市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1]。隨著水庫上游地區的快速發展以及水庫網箱養魚等多方面的影響,水庫水質出現下降趨勢,水體營養化程度逐年升高。筆者以水庫水質監測及浮游植物檢測結果為依據,全面分析水庫浮游生物的現狀以及浮游植物與水庫富營養化的關系,從而為水庫防治富營養化提供決策支持。
水庫共設置5個采樣站點,分別為潘家口壩上、潘家口、燕子峪、瀑河口、清河口。調查時間為2009年5—11月,每月月初進行采樣測定。
浮游植物定性材料用25號浮游生物網,在水表面以下0.5 m處作“∞”形拖曳5 min,加福爾馬林固定,保存于100 mL標本瓶中,各站位的定量標本亦用于定性補充鑒定。定量樣品采取1 L水樣,用魯哥試劑固定。
浮游植物鏡檢以蔡司Scope A1顯微鏡進行,定性樣品分類主要依據形態學分類方法,種類鑒定參照《中國淡水藻類-系統、分類及生態》[2]對浮游植物的種類、組成、優勢種、群落組成進行分析;定量樣品移入1 L量筒中,靜置24 h,取出上清液,余下的100 mL移入100 mL量筒中,再靜置24 h,取出表層清液,剩余20 mL用于計數。計數時,搖勻取少許置于0.1 mL浮游生物計數框,用25 mm×25 mm的蓋片封片,在100~400倍鏡下鏡檢30個小框,分別計數各門浮游植物的數量,再折算出1 L水樣中的數量。
水樣于水體表層下20 cm處采集,水溫(T)、pH值、溶解氧(DO)、葉綠素 a(Chla)等以 YSI 6610 多參數水質分析儀進行現場測定,透明度采用薩氏盤法進行測定,水體總磷(TP)、總氮(TN)、高錳酸鹽指數(CODMn)等參數參照地表水和污水監測技術規范[3]方法按國家標準規范進行。
通過對水庫5個樣點采集水樣的監測分析,共鑒定出浮游植物8門37屬。其中,綠藻門14屬,硅藻門9屬,藍藻門5屬,裸藻門3屬,甲藻門1屬,金藻門3屬,隱藻門1屬,黃藻門1屬。
5—11月浮游植物優勢種類及藻細胞密度檢測結果見表1。5—6月,水庫各斷面浮游植物以硅藻為優勢類群;7月,水庫上游斷面以硅藻、綠藻為優勢種群,中游及壩上樣點優勢類群為藍藻、綠藻、硅藻;8—9月,水庫各斷面優勢種群以藍綠藻為主;10月,水庫各斷面優勢種群以藍藻為主;11月,水庫壩上斷面優勢種群以藍藻、綠藻為主。各樣點中浮游植物群落常見優勢種類有:藍藻門的假魚腥藻,綠藻門的小球藻、柵藻,硅藻門的小環藻、舟型藻、針桿藻。

表1 潘家口水庫各斷面浮游植物分布及藻細胞密度(104個/L)狀況
水庫浮游植物藻細胞密度年內變化趨勢如圖1所示(以壩上樣點為例)。5—11月,浮游植物藻細胞密度高峰期出現在9月,數量達到1.6×107個/L。7月以后水庫水體中的假魚腥藻開始大量出現,導致藻細胞密度突然升高,9月以后由于天氣轉涼呈現逐漸下降趨勢。

圖1 潘家口水庫壩上樣點藻細胞密度年內變化趨勢
選取水庫壩上斷面進行水體的營養化評價,評價標準參照地表水資源質量評價技術規程[4],評價項目選取反映水體營養程度的主要指標:葉綠素a、總磷、總氮、透明度、高錳酸鹽指數5項,結果見表2。

表2 潘家口水庫壩上樣點富營養化程度與浮游生物相互關系
由表2可以看出,5—7月水庫浮游生物優勢類群以硅藻為主,藻細胞密度較低,水體營養化程度為中營養;從8月開始優勢類群變為藍綠藻,藻細胞密度逐漸升高,9月達到頂峰,水體營養化程度為富營養;從10月開始優勢類群也為藍綠藻,但藻細胞密度呈逐月下降趨勢,水體營養化程度也呈下降趨勢。
1987—1988、2001 —2002年分別對水庫進行兩次系統的生物學調查[5,6],除個別樣點設置與本次調查略有不同外大部分樣點分布基本相同,兩次浮游植物調查狀況比較見表3。

表3 潘家口水庫年浮游植物變化
從表3可以看出,水庫浮游植物類群結構發生較大變化。與上世紀80年代相比,水庫浮游植物種類多樣性大幅降低,優勢種群由硅藻門轉變為硅藻門和藍藻門,且藻細胞密度大大增加。這反映出水體狀況發生較大變化,水體富營養化程度可能加劇。
水庫浮游植物現狀為:優勢類群在非汛期以硅藻為主,汛期以藍綠藻為主,9月藻細胞密度達到最大值,營養化程度達到富營養,極易暴發“水華”。特別是8、9兩個月,藍藻數目大幅增多,此時應密切關注水體中浮游植物的變化,重點應注意藍藻密度變化,防止水體藍藻爆發。
水體的營養化程度與水體中浮游植物的密度與群落結構有密切聯系。5、6、7月當水庫浮游植物優勢種為硅藻時,藻細胞密度偏低,水庫水體營養化程度為中營養;8、9、10月當水庫浮游植物優勢種為藍綠藻時,藻細胞密度明顯上升,水庫水體營養化程度達到富營養程度。
[1]王少明,韓守亮,郭勇,等.引灤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與保護[J].天津大學學報, 2008, 41(ZK): 99-103.
[2]胡鴻鈞,魏印心.中國淡水藻類-系統、分類及生態[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3]HJ/T 91-2002,地表水和污水監測技術規范[S].
[4]SL395-2007,地表水資源質量評價技術規程[S].
[5]海河水利委員會引灤工程管理局.潘家口、大黑汀水庫水質管理規劃報告 [R].天津: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員會,1989.
[6]王新華,紀炳純,李明德,等.引灤工程上游浮游植物及其水質評價[J].環境科學研究, 2004, 17(4): 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