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 趙李 張永生
近年來,在國家人才強校戰略思想的指導下,許多大學在加強引進和培養優秀青年學術帶頭人的同時,開始關注學術團隊的建設,逐漸向“大師+團隊”模式的目標努力。黨建工作要針對新的教學科研組織形式作出相適應的調整,使黨的建設更好更快地推進學校的學科建設,促進學校的改革發展,順應高校黨建工作的內在規律。
學科團隊 黨組織 構架模式
當前,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模式及學校二級管理模式的不斷深化發展,高校基層黨建工作也表露出了一些不適應性,以院系為單位的黨組織設置已經不適應新的形勢發展,高校要以學校中心工作為重點,創新黨組織設置模式,抓基層打基礎,以創先爭優為動力,夯實學校事業發展的基礎,確保實現黨組織和黨的工作全覆蓋,把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成為一個個堅強的堡壘,一個個有凝聚力的核心,提高基層黨建工作整體水平。
一、探索高校學科團隊黨組織構架模式的現實意義
隨著高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和現代大學制度的推進,高校基層學術組織邁開了變革的步伐。在國家人才強校戰略思想的指導下,許多大學在加強引進和培養優秀青年學術帶頭人的同時,開始關注學術團隊的建設,逐漸向“大師+團隊”模式的目標努力。學科是高校的細胞組織,是高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三大職能的平臺,是高校生存和發展的核心,是衡量高校水平的標志,是高校競爭力的基礎。高校基層黨組織要成為真正的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就必須在教學科研領域有所作為,在學科建設中要扮演組織、協調、推動的角色。團隊管理模式實施后,原來的教研室建制逐步被學科團隊和教學團隊取代,以院系為單元的支部黨建工作受到了沖擊,黨建工作面臨新的形勢。
黨的十七大明確指出:“黨的組織形式與工作方法,是依據黨所處的內外環境和黨的政治任務來決定的,必須具有一定限度的靈活性。”通過研究高校學科團隊黨組織構架模式,充分發揮黨組織在學科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思想優勢,發揮政治核心、輿論導向、目標指向的作用;通過研究高校學科團隊黨組織構架模式有利于黨組織尊重人才成長規律,營造人才脫穎而出并充分發揮其應有作用的環境、氛圍和條件;有利于不斷吸納優秀人才加入到黨的隊伍中來,使我黨成為一個優秀人才聚集的黨,使組織建設與學科建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二、當前高校學科團隊黨組織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實施團隊管理強化了學術工作而削弱黨建工作
一些高校領導對于黨建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認為平臺建設的任務主要圍繞科技項目和能力建設展開,如怎樣爭取科研項目、怎樣組織科研力量、怎樣爭創科技創新成果等,有的甚至認為黨的活動可能會占用科研的時間和資源,影響平臺的發展建設。這種認識上的偏差和缺位,會在相當程度上影響高校科技創新平臺的基層黨組織建設。黨建的任務則主要體現在如何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得以貫徹落實,如何提高黨組織自身的凝聚力是黨組織建設的當務之急。
2.黨建工作針對新的學科組織形式未及時做調整
多年來,高校黨建工作形成了“學校黨委-院系-級黨委(總支)-黨支部-黨小組-黨員”的縱向組織管理模式。這種縱向模式組織嚴密、紀律性強,在計劃經濟時期能夠起到很好的管理和教育效果。但是在縱向模式下,主體往往是組織,常常是組織讓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黨員體現不了主體性,黨內生活缺乏互動性。學科團隊的組建打破了原有的教研室、院系甚至學校的界限,在新形勢下如果還是單單沿用縱向組織管理模式,黨組織活動內容和活動方式就會滯后于時代,滯后于黨員的思想發展。久而久之,黨組織就會缺乏活力,黨組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就會下降,盡管我們還可以強調組織、強調紀律,但此時黨組織對黨員的管理和教育也就只能管“人”,不能管“心”。
3.學科團隊組成多樣性、階段性等差異給組織建設帶來困難
高校的學科團隊組成因其研究類型的不同,存在不同層次的類型,既有著獨立建制、隸屬于某個學院的,又有多學院甚至跨校組成的。并且,每一類型的組織架構、運行機制、承擔任務、工作內容等,均可能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對于黨組織建設來說,由于學科團隊自身特性的差異給單間工作帶了了挑戰,黨建工作不可能千篇一律,而必須采用與之相適應的形態,這就給黨組織建設帶來一定的困難。
三、高校學科團隊黨組織構架的幾點建議
1.堅持分類指導,設置不同組織模式
高校科技創新平臺類型不一,黨組織設置采用單一的模式肯定也是行不通的,必須堅持分類指導、區別對待,根據具體情況設置好黨的基層組織。
(1)以學科為基礎,設立黨組織
對于學科獨立性強、黨員人數教多的,成立黨總支或直屬黨支部。以學科方向為基礎,按縱向設置的辦法,一個學科方向建立一個黨支部。黨組織成員按“1+2”模式組成,即學科教師黨員為主要固定成員,吸納相應學科研究生、本科生黨員為流動成員,黨員不足50人的學科成立直屬黨支部。
(2)以學術團隊為基礎,設立黨組織
對于學科交叉性較強,黨員人數較少的,成立聯合黨總支或直屬支部。同時根據各研究方向團隊的實際情況,按三種模式成立學科方向黨支部,即按學科方向成立黨支部,組織成員按“1+1”模式組成,即學科教師黨員以及學科方向教師所指導的研究生黨員組成;按專業成立本科生黨支部;教師、研究生、本科生黨員人數較少的按學科方向成立教師、研究生、本科生聯合黨支部。
(3)以創新平臺為基礎,設立黨組織
對于獨立建制的創新平臺,由干其具有很大的自主性, 承擔著多學科交叉的重大責任,因此可根據黨員人數成立黨總支或直屬黨支部;對于依托或掛靠于某個學院的科技創新平臺,設立臨時黨組織,可根據黨員人數設立黨支部,考慮到其與學院有著緊密的關系,同時平臺在發展過程中又有著自身的特點,這一類型的平臺黨組織由學院分黨委黨總支領導,學校層面的工作指導委員會予以指導對于跨學院或跨學校的科技創新平臺,項目進行期間,設立臨時黨組織,項目結束后,黨員回原所在黨組織。
2.堅持樹立標桿,選拔培養優秀黨組織書記
優中選優,配好學科團隊黨組織負責人,帶動團隊自身建設和黨建工作順利開展。學科帶頭人是高校教學科研領域的領頭羊,是學科建設不可或缺的組織者、領導者和協調者。其深厚的學術造詣、良好的思想素質、明確的政治傾向和人格魅力,不僅為本學科點營造一種良好的治學環境和人文氛圍,同時還會形成強大的感召力,感染、吸引甚至同化周圍的人,特別是青年人。擁有一批優秀學科帶頭人特別是優秀的黨員學科帶頭人,無論是對學術工作還是對黨建工作的意義都非常重大。“思想政治和業務工作能力”兩方面都要過硬的要求,切實把關。同時,創造和爭取一切可能的機會,為學科帶頭人提供政治思想學習、交流的機會,不斷提高他們的道德修養、政治素養和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
3.建立支部共建等黨建工作載體,充實組織生活,促進學科黨建發展
“支部共建”,充分發揮黨建工作對學科建設的推動作用。成熟的黨組織與新建的學科團隊黨組織結幫對,廣泛建立聯系,通過共建活動加強人員交往、思想交流、學科交叉及跨行政單位的團隊建設,促進優勢學科強強聯合,新興學科相互支撐,相近學科互相學習,為學校的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等中心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通過共建活動有力地推進了學科建設的發展,提高了黨組織圍繞中心抓黨建的工作水平。
充實組織生活,組織生活不僅要圍繞學習貫徹上級黨組織精神、服務群眾和提高黨員自身素質來開展,更要圍繞凝練學科發展方向、申報課題、科研攻關、組織評審和申報獎項、教書育人、提升教師業務素質等工作來開展。通過組織黨員討論學術帶頭人該如何發揮核心、向導和組織作用,黨員該如何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提升學科團隊的凝聚力和戰斗力。組織青年教師開展教學研討會等,通過老教授的帶動,鼓勵青年教師早日進入各級研究梯隊,同時,努力營造團結、協作、奮進的環境,為青年教師的成長營造良好的積極向上的環境。使組織生活的內容與教師的中心工作緊密結合,黨建工作與學科建設工作統籌規劃,形成工作合力,讓黨的工作有力地促進學科建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華,張婉瑩,車恩利.高校基層黨建工作促進學科團隊建設作用研究[J].世紀橋,2010,(21):11-12.
[2]鞠永熙.高校教師黨支部參與學科建設研究[J].揚州大學學報,2011,15(4):22-24.
[3]李建強,黃海洋,陳鵬.創新高校基層學術組織黨組織設置方式的探索[J].思想理論教育,2009,(01):58-62.
[4]傅洪健.轉型期高校學科團隊黨組織構架模式的實踐與啟示[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8,(12):29-31.
本文系大連醫科大學2011年度遼寧省高校黨建研究課題,課題編號:C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