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晶
以研究性教學為理念,改革傳統課程教學模式,構建理論知識與能力素質藕合的教學模式,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本文以《國際金融》課程為例,分析該教學模式的具體教學方案和實施方法,并對其他課程建設提出經驗啟示。
研究性教學 教學方案 國際金融
我國高等本科教育傳統的課程教學模式以注重理論教學、重視“教”的傳授過程為特征,忽視實踐教學和“學”的認知過程,忽視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目前高校人才培養不能適應社會需求的現狀。為此,需要引進先進的教育理念,改革傳統課程教學模式,以實現課程教學中理論知識與能力素質的藕合。
一、以研究性教學實現理論知識與能力素質的藕合
研究性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由教師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和途徑,指導學生在獨立的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實踐的研究過程中,吸收并應用知識、分析并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一種教學模式。由于研究性教學始終堅持將學生置于教學過程的中心和重心,因而它能夠從微觀層面為我國高等教育提供自下而上的改革途徑和思路,成為高校教學改革的突破口。2005年教育部就明確提出了開展研究性教學的要求,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的第十一條中表述為“積極推動研究性教學,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基于研究性教學的《國際金融》理論知識與能力素質藕合的教學方案設計
(一)《國際金融》課程的理論知識與能力素質目標
《國際金融》是國家教育部確定的高等院校經濟、管理類專業的一門核心課程和專業基礎課,主要分析和研究開放經濟條件下國際間貨幣運動規律、國際金融業務、國際貨幣金融關系以及內外均衡的實現等問題,理論知識可劃分為基礎知識、運行原理、政策工具、國際協調四大模塊,是一門涉及面廣、綜合性強的課程。上述這些特點要求國際金融課程教學必須緊密聯系當今世界金融發展中的現實問題和金融發展趨勢,從而擴大教學的視角和提高學生的知識素養。傳統的國際金融學教學模式以授受式教學為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占有絕對的主體地位,側重于基本概念、知識與原理的確定性的描述,講求知識的精確與理論的完備,強調知識的權威性。
當今隨著知識信息的增加和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學生除了獲取間接經驗外,還要學會學習、學會創新,具有自我學習和自我探究的能力,具有終身學習的能力。根據相關的金融人才社會需求調查研究表明,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和供給的缺口較大,應成為高等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的目標。這類人才所應具備的能力包括四大能力:理論認知能力、實踐應用能力、定量分析能力、綜合創新能力。傳統的教學模式對學生能力素質的培養關注不夠,并且缺乏有效的實現途徑。
為此,我們將《國際金融》的教學目標確定為在學生對國際金融基本理論認知的基礎上,提高學生運用國際金融知識進行實踐操作、定量分析和綜合創新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要避免學生由于缺乏對基本理論的理解而導致的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運用研究性教學方法可以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探究性,提高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和創新能力。
(二)基于研究性教學的《國際金融》“理論知識與能力素質藕合”的教學方案設計
研究性教學是以建構主義知識觀為基礎的新的教學模式,其基本教學設計思想是:教師要組織提供一種有利于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的、良好的學習環境的設計,如與學習主題相關的情境創設、必要的信息資源的提供、合作學習的組織和探究性或研究性學習的指導等。其核心特征是以問題為導向,通過恰當形式的訓練過程,達到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意識和創新精神,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研究的能力的目的。
基于這種課程設計思想,設計《國際金融》課程“理論知識與能力素質藕合”的教學方案(如表1所示)。在《國際金融》四大理論知識模塊的教學中均體現出對學生理論認知能力、實踐操作能力、定量分析能力、綜合創新能力的培養。每一模塊中理論認知以教師授受為主,實踐操作、定量分析、綜合創新能力培養則以研究性教學為主。結合每一知識模塊的教學內容,分析提煉專題研究主線,并設計具體的教學訓練載體以及分層次的訓練方案。例如,在基礎知識模塊,要求學生上網查詢國際收支平衡表和匯率,以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并以“國際收支平衡表的分析”為主題安排分組研究課題,以培養學生的定量分析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設計“我國‘雙順差特征的形成原因及影響”的課堂討論環節,訓練學生的綜合創新能力。
表1 《國際金融》“理論知識與能力素質藕合”的教學方案設計
(三)《國際金融》“理論知識與能力素質藕合”的教學方案實施方法
1.研究性課題實施方法
基于研究性教學的《國際金融》教學方案設計中,除了運用傳統的案例教學、課堂討論等教學方法外,突出運用了研究性課題的方法。每個研究性課題均可劃分為四個模塊,即要求和方法、問題提出、分析研究、總結交流。這種研究性課題的實施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一種教學模式,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指導學生確立合適的研究問題,還要在課堂之外的時間給予指導。
2.與研究性教學相適應的考核方法
基于研究性教學的教學模式設計中突出了過程性、休驗性、綜合性的特征,相應的考核方式也要改變傳統的以期末卷面考試為主的考核方法,建立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考核辦法。《國際金融》課程的考核評價可由三部分組成:期末閉卷考試、“研究性學習”課題研究評價、平時成績。在期末閉卷考試方面,注重實際應用,增加運用基本原理分析現實熱點問題的試題比重,突出對能力的考查。增加對“研究性學習”課題研究的考核評價,以學生參與研究性學習的情況作為評價依據,要求考核研究小組要相互考核成員的參與情況,教師也要通過多種途徑關注學生參與的過程,從而加強研究小組過程的自控和監控。
三、基于研究性教學的理論知識與能力素質藕合教學模式的經驗啟示
基于研究性教學的理論知識與能力素質藕合的教學模式是解決目前高等教育課程教學中理論知識與能力素質脫節現象的有效方式之一。根據作者在《國際金融》課程中實行該模式的實踐,對于相關課程教學改革具有以下幾點經驗啟示:
首先,分析課程理論知識模塊與能力素質目標之間的關系是教學方案設計的基礎。
課程教學的目標不僅是理論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能力和素質。傳統的學科課程偏重于學術性的理論性內容,具有預設性、封閉性的特點。研究性學習課程偏重于實踐性的專題的解決,具有生成性、開放性。為克服傳統教學過程中理論與實踐脫節、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的問題,深入分析課程理論知識與能力素質之間的關系是課程教學方案設計的基礎。為此,需要在學科發展基礎上劃分課程理論知識模塊,并根據社會人才需求提煉能力素質目標,在此基礎上分析每一課程知識模塊要達到的能力素質目標,并據此設計相應的教學方案,實現理論知識與能力素質的藕合。
其次,對研究性課題進行精細化設計及相關教學資源建設是該教學模式的關鍵。
理論知識與能力素質藕合的教學模式實現的關鍵是對研究性課題進行精細化設計和相關教學資源建設。傳統的課程內容多是被規定好的、統一的,所涉及的問題多是封閉的、結構良好的,答案也往往是預知的、標準化的。研究性學習課程比較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產生的豐富多彩的學習體驗和個性化的創造性表現。由于學科性質、學生素質、地區差別等因素,研究性教學過程中具有十分突出的個性化特征。目前傳統的教材無法支撐這種教學模式的開展,需要教師對教學方案進行精細設計。同時由于研究性教學開放性的特征,豐富的教學資源的提供也是該教學模式成攻的關鍵。
第三,考核方式的改革是該教學模式的內在要求。研究性學習重視教學過程,重視學生是否真正參與了教學過程,是否滿懷興趣或好奇在思考、在探索、在分析,而不應過分重視學生理解了多少知識,記住了多少知識。因此傳統的以試卷考試為主的終結性評價無法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考核方式改革的重點將側重于學習結果的考核改革為學習過程的考核,實現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的結合。
第四,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該模式實施的保障。以研究性教學為理念的課程教學模式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的指導是必不可少的。教師在研究性學習課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應是學生元認知的輔導者。在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給予適時的指導,尤其是在發現問題這一環節中,教師的指導非常重要。研究性學習課程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更需要具備引導、提問、指點、激勵的能力,善于在學生研究性學習中引導他們成才。
參考文獻:
[1]劉朝暉,申仁洪.研究性學習教學論.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4-65.
[2]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試行).中小學管理,2001.7-8.
[3][美]約翰?賓.研究性學習.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
[4]屈波,程哲,馬忠.基于自主性學習和研究性教學的本科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中國高教研究,2011(4).
本文是浙江理工大學教學改革項目(浙理工教〔2010〕35號)以及《國際金融》精品課程建設和《國際金融》一類課程建設項目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