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瓊 謝長軍
《機械系統設計》課程特點:理論性強、實際運用少、所學內容滯后性、理論空洞、前瞻性不夠等,而學校老師所講課程也是幾年一換的老版本,沒有考慮在信息爆炸的年代,知識的更新速度是何其的快速,我們還在按照傳統教育模式下進行教學,閉門造車現象不可避免。這使得我們培養的學生又要拿很長的一段時間去適應新的知識,有一定的重復性。我們把合作學習引入到《機械系統設計》實際的教學中,就是要彌補在平常教學中的先天性不足。
合作學習 合作意識 創新意識
通過合作學習,使學生在新的教育模式下能從書本系統的觀點和復雜的理論知識中去發掘和分析關于機械產品設計的特點和規律,增強其整機和系統的設計能力,從而掌握一定的復雜機械系統開發設計能力。因此,傳統的以講授式為主的課堂教學,不與實際聯系,很大程度上已經不適應該課程的教學,存在缺陷有:教學內容相對滯后,講授內容與實際脫節,較為空洞,講授方式單一,使學生對課堂的參與度低。我們要引入合作學習,那么我就應該明白以下要點。
一、引入合作學習的動因
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紀70年代初興起于美國,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實質性進展的一種富有創新和實效的教學理論和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課堂內的社會心理氣氛,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等效果,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
在引入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更應該從實際情況出發,達到完美的結合,不能囫圇吞棗。我們要明白合作學理的理念,對它在深入理解的同時,運用到我們的實際的教學中來。改變我們當下在《機械系統設計》實際的教學中那些理論知識不能聯系實際生活,生硬的書本知識不能滿足當下社會發展,枯燥滯后的教學模式不能適應學生需求諸多矛盾。
二、合作學習對《機械系統設計》教學的實際運用
1.書本知識的劃分和學生的劃分。首先,根據我們的教學大綱,需要學生掌握的科學知識進行科學的劃分。只有那些不能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部分進行剔除,拿更多的時間給學生,讓他們了解該學科的前言科技發生的日新月異的變化和這門學科研究方向,才能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奮斗目標。其次,就是學生人員劃分。按照通用的劃分標準:興趣愛好分組;按感情友誼分組;按特長搭配分組。
2.具體的合作學習環境設定。首先,課前,針對即將展開的知識點,預先需要學生準備的關于知識點的擴展知識告之每個學生小組。讓他們根據得到的綜合信息,在根據自己小組的組員特長進行科學的分工,最后把每個組員得到的信息匯總。其次,課后,各個組員把自己負責的知識點和擴展知識的解答,通過其他小組的合議后完成的論文或者小報告,匯總交給教師作為評價的依據。
3.評價。評價應該包括教師的評價和學生的自我評價。首先,教師根據學生對個知識點和擴展知識解答的報告或者小論文進行評價打分,該部分應該占總分的比例為65%;其次,是教師對每個學生在實際學習過程中進行打分,比例應該占總分的5%;再次,就是每個學生組的組長根據組員對該組的貢獻進行打分,該分占總分的20%;最后,每個組員根據合作學習對知識的掌握程度給彼此打分,占總分的10%。
4.效果分析。為了檢驗將合作學習教學模式引入到實際教學中對學生知識點的掌握和能力的培養方面是否起到提升作用,將該引入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引入到 2004 級(1)班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學生的《機械系統設計》的課堂實踐中并追蹤問卷調查,問卷調查表顯示,將合作學習引入該課程的教學過程是有效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參與性。
對未將合作學習教學模式引入《機械系統設計》教學的 2004 (2)班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學生和將合作學習教學模式引入教學的2004級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學生共 100 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問卷1主要測試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合作意識,創新意識。問卷 2 主要測試學生對該課程幾個重要知識點的掌握程度。
圖2 知識掌握從圖一中可清晰得出這樣的結論,在將合作學習引入《機械系統設計》課堂教學后,學生各方面能力都有較為明顯的提高,尤其在合作意識、學習積極性和創新意識方面有了大幅度提高。
從圖二說明了將合作學習引入課堂教學后,學生對本門課的幾個重要的知識點掌握程度有所提高,但其中對操作系統設計和潤滑冷卻系統設計知識點提高相比較而言較小,還應在該知識點多思考教學模式的改進,而傳動系統設計和控制系統設計,由于學生有先學課程《機械設計》的基礎,所以掌握程度較前提高較大。通過課堂實踐證明,將合作學習教學模式引入機械專業課《機械系統設計》,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新意識,更有益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三、在引入合作學習過程中我們應該注意的問題
在引入合作學習《機械系統設計》教學中,雖然解決了目前我們在固定模式教育的弊端,但是有很多問題值得我們思考和重視。
怎么樣在分組上做到科學化,避免有的個人主義較強的學生的反感情緒尤其重要。如果在實際操作運用中,教師一旦把握不好就會有這樣那樣的矛盾產生,是課堂不和諧因素存在的可能。
其次合作學識原本主旨是打破學生與學生不能充分交流,積極發揮團體的力量解決一系列問題。這中間教師怎么樣去保護個體的積極性,怎么樣去發現對學科有獨到理解的學生,并加以培養。教師還是科學地掌握團體與個人的矛盾,不去回避。
參考文獻:
[1]王坦.論合作學習的基本理念[D].教育研究,2002,(02).
[2]龐思勤.中美機械專業課程設置與人才培養模式比較研究[J].全國高等學校教學研究中心,2007,(10).
[3]鄒一琴,唐志平.混合式教學模式在供配電技術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J].常州工學院學報,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