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予紅
【摘要】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門診靜脈輸液成為人們首選的治療方式,本文探討了醫院通過對環境、語言、溝通、制度、技術、基礎護理等采取一系列方法措施,建立和諧親情式護患關系,相互間的理解支持增高,治療和護理效果改善顯著,滿意度提高,醫療糾紛明顯減少。
【關鍵詞】 門診輸液; 和諧親情式; 護患關系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9.043
靜脈輸液是一種快捷、方便、有效的補液和給藥途徑,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越來越多的患者選擇到門診靜脈輸液治療。然而,物質和精神生活文化程度的不斷提高,患者的價值觀念、健康意識、維權意識日益增強,對護理的期望值越來越高。而急診科是一個人員流動性大、病種多、藥品種類繁多而護理力量相對薄弱的科室,稍有不慎就會導致無可挽回的損失,造成醫療糾紛[1]。護患矛盾日趨突出、加劇,這不僅使患者感到不滿,也嚴重影響到廣大醫護人員。靜脈輸液護理行為已不是孤立存在著的,而是與患者的心理活動和社會屬性等因素有著密切聯系。現代護理模式要求為患者創造一個良好的精神環境,提供人性化的服務,幫助患者樹立信心,盡快戰勝疾病。因此護患關系是一種特殊環境中的人際關系,建立和諧親情式護患關系,實施護患溝通正是體現了這種人性化的優質服務,在護患之間架起一道心靈溝通的橋梁,更將有助于改善治療和護理效果,促進護患間的理解與支持,從而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
1 營造良好的就醫環境
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患者的心情,樹立“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提升優質護理服務水平:堅持“以患者為中心”,以“只要是患者需要的,就是自己要做的,只要去做就要使患者滿意”為導向。輸液室人員流動性大,應創造干凈整潔、空氣清新、優雅舒適的環境:(1)提供病床,滿足那些年齡大、體質虛或不能夠坐著輸液的患者,不加收床位費。座椅則為有靠背且可調節高低的,方便患者舒適的姿勢。(2)輸液室配備電視機、報紙、健康手冊等,使患者及家屬在等待中既不寂寞、又可以學到保健常識。(3)采用彈性排班,患者多時增加護士,避免患者長時間等待。(4)關心體貼患者,冬天輸液怕涼,提供熱水袋暖手,使患者感覺親切溫暖。
2 提倡文明用語,提高護理質量
2.1 儀表儀容 南丁格爾曾經說過:“一個護士就是一只沒有翅膀的天使,護士走路的藝術、談話的藝術、操作的藝術,都給患者帶來幸福、安寧、健康”。要求護士注重著裝,衣帽整潔,熱情禮貌,微笑服務,給患者及家屬留下好印象,讓他們覺得你像老熟人非常親近,對你產生信賴感。好的印象是信任的開始,可以使患者產生良好的心理效應,使患者處于最佳接受治療的心理狀態,也可以使護士自身感到愉悅,從而提高工作效率,使患者早日康復[2]。
2.2 加強溝通 溝通是信息從一個人傳遞到另一個人的過程,護患有效溝通有助于了解患者的心里狀態,融洽護患關系,提高護理質量,減少護患糾紛。護患間溝通的主體,應是護士。以前總覺得患者只是呆一小會兒,輸完液就會離開,所以面對患者或者家屬很冷淡,只說有關治療的事,不說多余的話,更不要說和患者及家屬聊天或者開點無傷大雅的玩笑了。現在,只要是面對患者及家屬,先微笑、再熱情打招呼,說話時注意自己的語調、語氣,溫和而親切,交流中誠懇、自然、大方、和氣,體現出護士對患者的關心和尊重。要知道語言使用的不當是導致護患關系發生沖突的最有效的導火線[3]。
2.2.1 稱謂得體 共建親情護患關系,要求在輸液過程中,加強護患溝通,強化優質服務。特別在語言運用中,提倡在各種操作中多說話、多告知,在上班時注意保持良好的狀態、平和的心情、親切的微笑。尤其是微笑服務,不把不愉快的情緒帶到工作中,更不能因為生活、家庭、工作中的煩惱而遷怒于患者,把氣出在患者身上。要求第一眼看到患者時,年紀大的要親切稱呼“大娘、大爺或叔叔、阿姨”等,給患者增加一份溫馨的感覺。輸液操作時先親切打招呼,再對名字,多告知,忌使用冷冰冰的、刺激性的、命令式的語言,這樣就能消除患者的緊張感,使患者理解支持我們的工作,并能主動配合。
2.2.2 注意傾聽 由于護士所處環境特殊,接觸的人又是多種多樣、形形色色的患者,每個人的心理特點又各不相同,護士們常常會遇到患者或家屬提出的各種各樣的疑問,甚至是使用某些過激語言的質疑[4]。面對這種局面,要求護士首先保持鎮靜,哪怕患者及家屬多激動、說話多難聽,都要做個耐心的好聽眾,先讓他們把話講完、氣發出來,然后護士再面帶微笑心平氣和地解釋、安慰。盡管護士們有時很委屈也很窩火,但也要忍著,此時如處理不好,很容易發生爭吵,造成不良影響。對于過多要求,在不違反原則的情況下,盡量滿足,然后以婉轉的、商量的口吻提出護士的意見,很多患者會為自己的行為而覺得不好意思。如果能以幽默、機智而又不失禮節的語言來表明自己的觀點,那更是理想的方式[4]。事后要求護士經常采用換位思考,不斷總結經驗,學習方法,樹立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思想,耐心傾聽、熱情待人,以理服人,提高患者和家屬對護士工作的理解和信任。
2.2.3 有效溝通 強化醫務人員的溝通意識,掌握溝通技巧,真誠與患者溝通,讓每位患者都感覺受到關注、關心。護士充分利用每次接觸患者的機會,如操作時,主動告知、與患者及家屬溝通交流,輸液期間加強巡視,做好健康教育,對教育效果差或不滿意者及時做出調整和修改,直至達到滿意。護士與患者接觸最多,患者需要從護士的交往中得到安慰、理解、幫助和鼓勵,患者對護士的信任度對于患者心態的穩定和疾病的康復尤為重要。每月對護士的工作滿意度進行調查考核,對滿意度高的護士,給予獎勵并讓她們介紹經驗,從而共同進步,使護理工作質量得以全面提高。
2.2.4 關注家屬 越來越多的家屬行為干預已經影響到患者的疾病治療[5],醫務人員不愿與家屬溝通,或者不會溝通、溝通不到位而引起的醫患矛盾占絕大多數。所以不管醫務人員愿不愿意都須與患者家屬真誠溝通。因家屬行為干預疾病治療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患者身心和社會統一,在人們認識到在對患者進行疾病護理的同時,也必須重視家屬行為及社會支持系統對疾病治療的影響[6—7]。建立親情護患關系也包括家屬,護士主動接近患者及家屬,不以貌取人,正確解答所提出的問題,多說一些安慰、解釋、鼓勵的話,及時了解患者及家屬的心理活動,爭取家屬的信任,護患關系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3 完善制度,提高技術
3.1 健全制度 近年來新聞媒體紛紛曝光以及多種社會輿論導向使患者的“自我保護意識”更加強烈,對醫務人員的部分行為不放心。可健全以下制度:(1)治療室大玻璃、透明式工作,患者及家屬可以隨時監督護士的工作,增加信任度。(2)加強工作責任心,嚴格“三查七對”。要求取藥護士認真核對注射卡上姓名、藥名、種類、劑量、效期;配藥護士再次核對以上信息,并抄輸液貼貼在液體瓶上;加藥護士核對無誤時方可加藥并注明加藥時間及簽名;注射護士端盤治療,到患者身邊由患者本人說出姓名,再次核對無誤方可注射。(3)嚴格無菌操作程序,衣帽整齊,戴口罩,操作前洗手等。(4)輸液期間,加強對輸液患者的巡視,主動取液、加液,觀察用藥后的不良反應,以及向病員介紹治療護士及輸液用藥的目的等。
3.2 高超技術 親情式護患關系的建立,不光是就醫環境的改善,還受交往頻數、語言技巧的影響,更受護理技術的影響。(1)輸液時,認真選擇血管,進針時,針尖與皮膚角度越大越好,進皮膚后再平行進針,這樣患者感覺不會太疼痛,并確保一針見血。(2)在輸液結束時,把針做到一輕、二快、三按壓,提醒患者按壓至少5 min,防止針眼處出血及形成血腫,對行動不便的主動為其按壓直到注射部位不再出血。最終以嫻熟的技術、誠懇的態度、真誠的關愛獲得了患者的信任。
4 小結
護患關系是護士與患者在特定的場所,通過護理與被護理而形成的最基本的人際關系。門診輸液室是醫院的前沿陣地,是展示醫院形象、樹立良好口碑至關重要的窗口。建立親情式護患關系,是改善醫療形象,提高醫院服務質量的根本。人說:“金杯銀杯不如別人的口碑”。而想要贏得好的口碑,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就要求護理人員要有良好的素質,能為患者提供優質滿意的服務。構建和諧親情式護患關系:從就醫的環境衛生、行為儀表、語言溝通、基礎護理、技術操作等方面,重視細節服務、文明用語,有效地融洽了護患關系,提高了患者及其家屬的滿意度,也讓患者感受到護士的真誠。使護患間的理解與支持提高,從而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提高了醫院的聲譽及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李宇晴.急診輸液護理過程中的常見問題及防范對策[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3):16—17.
[2] 趙懷堂,蘇鳳英.護理人員語言與護患關系[J].護理管理雜志,2003,1(3):48—49.
[3] 王鳳蘭.人際交流與咨詢技巧[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2010:12.
[4] 黃英燕.在護理實踐中護士如何進行語言文化的修養[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6,18:2295—2296.
[5] 杜娟.家屬行為干預對疾病治療的影響及對策[J].四川省衛生管理干部學報,2005,24(1):58.
[6] 南琴,李鳳娟,閆小婷.肺結核病人身心需要及護理[J].護理研究,2008,22(2B):393—394.
[7] 唐瑞,李世珍.瀘州地區肺結核病人結核病防治知識、信念、行為調查分析[J].護理研究,2009,23(7C):1903—1904.
(收稿日期:2012—06—12) (本文編輯:陳丹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