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霞 顧小菊 崔紅
【關鍵詞】 農村護士隊伍; 培訓模式; 研究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9.046
農村護理人員是我國農村衛生隊伍的一只重要力量,中國農村護士約占全國注冊護士總數的1/4,是我國農村的主要人力資源,是確保醫療質量、促進農村初級衛生保健發展的關鍵隊伍,在醫療衛生保障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1]。而隨著國家醫療保障體系的日臻完善,對農村護理人員的業務技術服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長期以來,各個層面缺乏對農村護理人員培訓的重視,與農村護理人員培訓相配套的法律法規細則,和對農村護理受訓人員的培訓需求分析。我國傳統意義上的培訓模式將護理人員視為被動的接受者,在培訓實施過程中以組織需求為導向,主要關注護理基礎知識、基礎操作的培訓與考核,忽視了對護士作為參訓主體的需求,忽視了護士勝任特征的分析,缺乏完善的農村護理人員培訓評估體系。本文所提出的勝任力導向的農村護理人員培訓模式,在于了解農村護理團隊及個人勝任短板,以勝任力理論框架指導,將培訓內容納入對農村護理人員培訓的分析過程中制定針對性培訓計劃[2],也使得農村護理人員自身的需求和工作崗位的需求有機結合,充分調動農村護理人員參與培訓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從而使培訓的效果達到最優化。本文試圖從人力資源的供給、培訓需求分析、培訓目標、培訓保障系統的研究,以期建立一套能夠適應基層農村護理人員培訓體系。
1 培訓思路
1.1 規模適當 即農村護理隊伍供給包括數量、結構、能力與農村居民需求相匹配;基層衛生隊伍的嚴重匱乏,加之專業技術水平低,成為制約農村基層醫院發展的瓶頸。雖然近些年護理人員數量增加,教育規模迅速增長,但是據衛生部統計,我國75%的護士在城市工作,僅25%在縣及以下醫療機構工作,農村每千人口護士數僅為0.58%[3];主要原因醫療機構負擔重,編制限制,加之農村待遇低。自身成長慢,護士職業前景暗淡,工作條件差,難以吸引高質量護理人才,導致農村護理人力嚴重短缺,故國家給予強有力的政策導向和綜合性幫扶措施是根本途徑。
1.2 保證扶持重點 縣醫院是全縣的醫療和業務技術指導中心,負責基本醫療與極危重急癥患者的搶救,接受鄉村兩級衛生機構的轉診、業務指導,服務人口占全國人口的66.12%[3],故以縣級護理隊伍建設為重點,培養一批專業技術能力強并有帶教能力的護理專家,并建立縣醫院和鄉鎮衛生院護理人員交換和流動制度,從而帶動鄉鎮衛生院發展。
1.3 內容適宜 農村居民整體文化水平相對較低,同時,慢性病和殘障患者相對較多,服務領域涉及到預防接種、傳染病防治、兒童保健、孕產婦保健、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等[4],具備為其開展健康教育和咨詢指導的能力。增進居民的健康護理能力很有必要,在培訓課程、培訓途徑及考核方法上,充分考慮醫療護理服務范圍、水平、內容與農村護理服務需求相一致,與農村衛生事業發展需求相適應。
2 實施方式
2.1 合理配置護理人力資源 農村護士隊伍存在分布結構不合理,服務水平受限,繼續教育、培訓機會少,導致農村護理人員人才缺乏,觀念滯后,整體專業技術水平不高等問題。國家十二五發展規劃指出,要將衛生資源的重點轉向基層,力求公平化配置人力資源,滿足貧困、邊遠農村群體的需求和期望,從而最大限度地將有限衛生投入的效率最優化,滿足國民各個層次,尤其農村邊緣群體的需求[5]。護士作為最大的衛生人力隊伍,必須得到充分重視,進行合理配置,這也是健全初級衛生保健體系,促進其快速發展,確保醫療服務資源公平化的關鍵。
2.2 對護士勝任力分析評價 衡量一名護理人員是否稱職,不能簡單地局限于護理專業知識和技能,而應對護理人員的心理特征及其潛質進行分析,心理特征更能影響一個人的服務水平及效果。早有專家研究表明,護士崗位勝任力模型包括15項特征[6],分別是業務知識、操作技能、責任心、服務員意識、溝通能力、同理心、團隊合作、觀察力、整體觀念、職業興趣、自我調控、慎獨、細致縝密、反應敏捷、學習與科研知識。護理服務需要護士向患者及家屬傳達愛心、理解及移情等情感。有關資料表明,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50%來自于服務性活動,與技術活動無關,因此提高護士非技術能力也是一項持久工程。2012年江蘇省衛生廳出臺《年輕護士素質提高方案》,首次對臨床護士的素質培養提出要求,對培養護士關懷能力,滿足服務對象需求,提高患者滿意度起到了指引作用。因此,對農村護理人員勝任力進行測評,了解個體崗位勝任力的短板與不足,并根據個體勝任力短板制定針對性培訓計劃,有效地講學習與發展勝任力結合到一起明確護理人員職業發展路徑,彌補不足。
2.3 拓展護理服務范圍和領域,明確工作職責、工作內容、知識結構 在基層,除外護理技能、護理知識的培訓,為服務對象提供老年病慢性病宣傳、傳染病宣傳、健康教育,建立居民健康檔案、指引個人家庭社會朝向安寧、幸福及實現健康與安寧的目的也是基層護理人員的職責[7],開展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等有關內容的培訓。
2.4 調整教學內容,設計相應培訓課程,強調培訓效果 根據服務需求和服務模式的變化及時調整培訓內容并設計相應培訓課程,確立農村醫院護理人員培訓架構,以提高護理人員素質,為廣大農村病患提供滿意服務迫在眉睫。目前,國內普遍缺乏針對農村基層護理隊伍現有水平設計,按能力、分層次培養,使其更新完善自己的護理能力,能夠適應和滿足服務需求的農村護理人員教育培訓體系。近期,衛生部已經制定以縣級醫院為培訓重點,強化龍頭和引領作用的“萬名護理人才培訓項目”[8]。其中包括了對縣級醫院護理管理、專科護士在內的重點培養項目,這是滿足農村護理人員迫切需要進修學習愿望,提升護理服務需求,改革和加強護理教育和培訓的重要舉措。
2.5 組織保障 農村衛生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需要人事政策和教育培訓的改革,需要經費的保障并且要落到實處。省級衛生行政部門擬訂具體實施方案,提出培訓要求,組織培訓工作指導和檢查評估。由縣市區政府具體組織實施,所需的管理、督導和評估等工作經費由省級財政負責解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3 小結
創建科學合理適應農村基層人員的培訓考核體系,對基層護理人員進行有效的培訓,是提高衛生服務效率的關鍵;更新服務觀念,提高綜合素質,建立和基層相適應的培訓課程、搞好基地建設是保證培訓質量的基礎;擴大服務范圍,增加服務項目,是提供經濟、有效、高質量衛生服務根本途徑;了解國外護理發展現狀并借鑒他人成功之處,從而建立一支能夠擔當起為中國廣大農村病患提供醫療、護理、預防、保健為一體高質量的健康服務的衛生隊伍,最終形成較為完善的農村社區服務體系。
參考文獻
[1] 李穎.初級衛生保健與護理人力資源的國際視角[J].中國衛生人才,2009,140(12):31—32.
[2] 洪海蘭,王薇.基于崗位勝任力的新護士崗前培訓大綱的構建[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3):253—255.
[3] 孫馨,李穎.為農村護理隊伍發展建言[J].中國衛生人才,2009,140(12):21—23.
[4] 張秀梅,洪靜芳.臨床護士健康促進生活方式的現狀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2):3—6.
[5] 尚少梅,侯淑肖.社區護理學專業體系的建設與實踐探索[J].中華護理雜志,2011,11(12):8—10.
[6] 劉俊麗,張俐,馮正直.等.護士勝任特征的概念和成分分析[J].第四軍醫大學學報,2006,27(10):941—944.
[7] 韋林安.我國社區護理現狀和展望[J].護理研究,2006,20(1):192—193.
[8] 劉力.萬名護理人才培訓項目背景與目標介紹[J].中國護理管理,2012,12(1):9.
(收稿日期:2012—05—29) (本文編輯:郎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