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傷亡不應是奇跡

羅 燕
本刊編輯
云南地震發生后,云南彝良縣洛澤河鎮毛坪中心小學1102名學生在一分鐘內,都跑到了教學樓前的操場上,沒一名學生傷亡。彝良縣一中5000多名師生,無一人員傷亡,連一個腳扭傷的都沒有,而且操場上秩序井然。震災中的這些零傷亡被眾多媒體奉為“奇跡”、“奇效”。
這些學校的零傷亡真的是奇跡嗎?“奇跡”的基本含義是極難做到的、不同尋常的事情,前人無法想象,也不能做到。在汶川大地震發生時,四川綿陽安縣桑棗中學2200多名學生和上百名老師在1分36秒內撤離教室,無一人傷亡,校長葉志平因此被網友稱為“最牛校長”。四年多后彝良學校的零傷亡再次被稱為“奇跡”,是不是低估了人們的學習能力?
2008年汶川地震時,云南即有震感,據彝良縣洛澤河鎮教辦負責人描述,“當時學生們都慌作一團,不知所措”。從那以后,學校每年舉辦兩次地震消防演練。而彝良縣一中也在每年5月12日及新生軍訓結束后各舉辦一次地震應急演練。毛坪中心小學及縣一中在這次地震中的零傷亡不是奇跡,而是應急教育的成果。
讓應急教育常態化,資金的缺乏固然是一個阻礙因素,但在各地政府大量資金投入前,應急教育并非無計可施。
災難過后,最重要的不僅有重建家園,還有人們從災難中學到了什么。近年,地震、旱災、洪災等各種自然災害頻發,檢驗著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的防災減災能力,也敲響了應急教育的警鐘。據了解,目前我國每年急救知識普及人群約1000多萬,應急教育普及率僅為1%,與發達國家50% 的平均普及率相差甚遠。中國紅十字會總會賑濟救護部部長王平說,在北京、上海等經濟發達地區,應急救護培訓多為地方政府買單,但在其他地區,資金的缺乏讓急救培訓難接地氣,更難常態化。
讓應急教育常態化,資金的缺乏固然是一個阻礙因素,但在各地政府大量資金投入前,應急教育并非無計可施。
首先是應急教育理念的普及。利用公益廣告、社區宣傳欄、學校板報等宣傳急救知識,傳播應急教育觀念,讓人們樹立應急救教育的意識,自覺地關注急救知識,參加一些急救培訓,逐漸形成強烈的應急教育需求。民眾的需求將進一步推動相關職能部門組織應急教育,甚至刺激市場參與應急培訓。
其次,各地教育部門及學校都應該把應急教育納入日常教學體系。像云南彝良縣洛澤河鎮毛坪中心小學及縣一中,就是因為平時有應急教育的觀念,組織學生進行應急演練,在災難當頭就發揮出成效。學生是最容易接受知識的群體,在學校開展應急教育,學生不但自己學會了,回家還可能向親人傳播,擴散社會,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應急教育應該向全民普及。組織應急教育演練的不僅有政府職能部門,還應該有各企事業單位。相關職能部門及居委會等基層組織可以適時開展一些應急演練活動。企事業單位的新員工培訓及一些素質拓展活動,完全可以把應急教育納入其中。與其在 “高空單杠”、“背摔”這樣的拓展活動中培養團隊精神,不如在應急救護培訓中培養員工互助合作的習慣,一舉兩得。
專業的應急護教育培訓必須有,各地方政府對應急教育的資金支持也應該盡快跟上,但絕不能以缺少資金為借口,延緩應急教育的步伐。災害中的零傷亡不應該成為奇跡,而應是理所當然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