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圖書館開放為何“遇冷”

丁永勛
媒體評論員
如果高校圖書館仍沿用以前那種“坐柜臺式”落后管理辦法,不僅無法適合公眾的要求,連本校師生也不一定能服務好。為了適應對外開放的要求,高校圖書館必須增強公共性和服務意識,引進更先進的設施,采用更科學的管理手段。
前不久,首都圖書館聯盟成立,作為聯盟成員的清華、北大等26所高校的圖書館,承諾將向社會免費開放,這個消息曾令人振奮不已。呼吁已久的事,眼看著就要成為現實,讓很多愛讀書的人,覺得幸福來得有些快。近日,北京一家媒體記者調查了多所高校圖書館,發現多數承諾開放的高校圖書館都對社會讀者設置“門檻”——有的要介紹信,有的“收門票”,校外讀者要想進去閱讀借書,并沒有那么容易。
“應該開放”已成共識,公眾也有強烈呼聲,但已經開放高校圖書館的一些做法,卻像在證明向社會開放在當前并不可行。理想和現實的差距,如何彌合?
其實,一些人之所以有各種擔心和顧慮,正說明以前高校對外界開放程度還不夠,不只圖書館不對外開放,甚至進校門都受到限制,率先開放的高校,受到的影響自然很大。解決的辦法,就是要有更多高校向社會開放資源,參與的高校多了,公眾的需求被稀釋,就不會對個別先行者造成過大的壓力。此次北京的公共圖書館和高校圖書館結成“開放聯盟”,實行資源共享和統一借閱,就是一個很好的做法,應該堅持下去。
也只有嘗試對外開放的過程中,才能促使高校改進管理,以適應日益開放的公眾需求。高校圖書館雖然不能保證每個師生都有一個座位,但很多學生去圖書館并不是為了借書和查閱館藏資料,而是為了復習應考,這就沒必要非去圖書館不可。高校圖書館有限的資源,還可以分配得更合理。比如通過增加館藏副本、劃定公共閱讀區等方式,解決校內外讀者的沖突。
不得不說,如果高校圖書館仍沿用以前那種“坐柜臺式”落后管理辦法,不僅無法適合公眾的要求,連本校師生也不一定能服務好。為了適應對外開放的要求,高校圖書館必須增強公共性和服務意識,引進更先進的設施,采用更科學的管理手段。還可以考慮引入學生和社區志愿者,參與圖書館的管理和服務。
此外,大學圖書館對外開放的壓力,很可能被夸大了。真有那么多人會一下子涌到大學圖書館去讀書借書嗎?可能開放之初會出現這種現象,但隨著更多高校圖書館加入開放的行列,這種狀況并不會持續。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電子閱讀的普及,到圖書館安安靜靜看書,已經是很“奢侈”的行為了。一些人憂心的,反倒是全社會的讀書氛圍變淡,公眾閱讀率持續下降。而高校豐富的館藏資源,尤其是一些專業藏書和特色資源,有很大一部分處在閑置狀態。這何嘗不是一種資源浪費。
實際情況是,在已經對外開放的高校圖書館,前來咨詢和辦理借閱手續的校外人員并不多,這固然因為設置了一些不必要的門檻,但也說明開放之后并不一定帶來蜂擁而至的人流。對外開放最顯而易見的好處,是一些真正需要的人,能夠更方便地獲取資源,充分發揮館藏的作用。這正體現了高校圖書館的公共屬性,也彰顯了圖書館存在的真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