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也炒“學區房”
九月正值中小學生的開學季,在教育資源分布不均的當下,“學區房”應運而生,價格更是一路飆升。
這種“學區房”僅僅在中國才有嗎?其實不然,很多國家都把“就近入學”作為一項長期的教育政策來實施。所以,在美英等一些發達國家里,同樣存在著家長為孩子上學而選購“學區房”的現象。
英國從上個世紀60、70年代開始,就實行了按居住地區分片招收學生的政策,方便學生們就近入學。但是,因為地區發展不平衡和一些歷史原因,學校教學水平差距很大,相應地也就出現了“擇?!眴栴}。在英國公立學校中的一些好學校,一個位置一般會有11個孩子報名競爭。
英國中產階級的家長們非常熱衷于到好的學區買房。久而久之,甚至導致了某地區的房價暴漲、學校被富人的孩子們擠滿。而貧困家庭的子女只能去偏遠的比較差的學校就讀。
此外,學區的房價還會根據孩子分數的提高而上浮。據英國一家大型房屋按揭貸款機構的調查結果顯示,學校的標準成績考試(SATS)分數每提高10分,周圍住房的售價就會增高3.3%。
為了抑制這種現象,英國教育部一直不斷調整政策。
英國政府于2010年提出名為“公平能力分組”的招生政策,當地人稱這種政策為“11歲政策”。即11歲的小學畢業生申請初中時,通過智商測試被分成7個或9個能力組,在初中進行招生時,學校會給每個能力組分配相同的名額,不問居住地。
同時,為了實現教育公平,英國教育部在2011年5月規定,學校將按照家庭收入來挑選學生,優先照顧年收入為1.6萬英鎊以下貧困家庭的子女。并且,凡是接受了低收入家庭學生的學校,將得到每個學生430英鎊的額外補貼。
美國的中小學校分為兩種,即公立和私立。而“學區房”的概念只是針對公立學校而言。美國公立學校采取學區管理方式,學生入學基本情況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一是在該學區范圍內居住并且擁有房產的所有權者。家長前往學區辦公室幫助小孩入學登記時,除了需要提供水、電、瓦斯證明之外,還需向工作人員保證在一星期五天的上學時間內,小孩都住在該學區范圍內。
二是如果沒有在學區內置業,也可以通過租房的辦法來實現“就近入學”,只要注冊時攜帶租房合約及證明在該處居住的各種帳單即可。
三是如果安排小孩在該學區內寄宿于他人家中,也可邀請該房屋擁有者作為小孩監護人,經過一定申請程序后辦理入學手續。
由于美國對“就近入學”的政策十分寬松,所以轉學手續也較為簡單,居民們只要得到兩個學區的準許,一般就可以實現跨學區就讀。如果轉學是因為孩子成績或學習上的問題,原校輔導老師需提供相應證明。如果是出自家長意愿,則需家長陳述轉學理由。不過,如果是學期中轉學,成功率不會太大。
加拿大也是公立和私立學校并存,“就近入學”政策只對公立學校有效。
在加拿大,所有的居住區都是有相應的學區劃分的,在大學前的階段都實施嚴格的學區制,并且小學和初中的公立學校是絕對不能跨區就讀的,只能在本學區報名就讀。另外,一個學區里通常會有不止一所學校,原則上家長應為自己孩子選擇距離自己住處最近的一所,學校方面也會按照學生居住地的遠近,決定錄取次序。
高中的學區則常常和小學、初中學區劃界范圍不同,這源自于加拿大的“高考”制度。與中國高考的“一錘子買賣”不同,加拿大學生在高中三年內的考試成績都會被納入評估范疇,稍有松懈便可能與名牌大學無緣。因此,在好的公立高中所在的學區內,房價會高出周邊同類住宅一倍甚至幾倍,尤其是在多倫多、溫哥華等這些擇?,F象最嚴重的大城市,這種現象更是司空見慣。
由于眾多亞洲移民非常重視教育,也更愿意將開銷花在優良的學區住宅上,而不是選擇價格高昂的私立學校,因此,學區內學校的質量是影響房價的最顯著的因素之一。兩所一模一樣的房子,就因為所在學區的好壞差異造成的價格差可能達到一倍以上。

在英國好的學區,即使是老房子也能賣上相當高的價錢。
同美國一樣,加拿大的學區很容易和富人區掛鉤,因為在加拿大每個社區的教育質量是由社區居民買單的。在加拿大買房每年要繳1%-3%的物業稅,比較好的學區一般物業稅也會比較貴。
地方政府基本會將這些物業稅投入在學校和公共設施上。在部分城市,有些純居住區的學區居民還要繳納額外的學區費,因為這些高級住宅區內沒有大型的商業和企業,居民就要多承擔一些教育經費。有些社區有企業和大商場,政府有足夠的稅源,居民的負擔就會小一點。
為抑制炒“學區房”的現象,許多加拿大城市都采取了對“學區房”征收更高地稅的措施,但這項政策并沒有改變“學區房”價格一路上漲的旺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