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羅 燕
校企合作實驗
□ 本刊記者 羅 燕

去往寧波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寧波職院)的路上,隨處可見大型集裝箱。該校建立在浙江省寧波市北侖新區,區內企業密集,擁有被譽為“東方大港”的北侖港。
作為全國首批示范性建設高職院校,今年5月2日,寧波職院對外發布了該校《人才培養工作質量年度報告(2010—2011學年)》,將就業率、畢業率、招生、錄取、學科建設情況等一系列重要數據公開,成為全國首家對外發布這類報告的高職院校。
寧波職院本年度學生初次就業率達99.6%,畢業生職業資格證書獲證率達97.11%,有3.1%的畢業生選擇自主創業。與企業廣泛而深入的合作是該校在教學、就業方面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
“校企合作”一直是職教界的熱詞。幾乎所有職校都在提倡校企合作,但實際情況卻千差萬別。校企如何合作才能真正實現雙贏?如何在與企業的合作中完成學生的培養目標?寧波職院的試驗或許可以為其它職校提供范本。
九月正值入學,寧波職院新生的第一堂課并非開設在教室,而是搬到了企業。在企業中,他們將參觀最新的產品,跟技師交流,感受未來的工作氛圍。這是寧波職院的始業教育。直到“十一”后,新生們才開始正式上課。
始業教育期間,學院會組織新生進行素質拓展訓練,邀請專業的人力資源公司幫助學生進行職業規劃。對于這一堂課,寧波職院黨委書記蘇志剛用意頗深,“他們去企業體驗,看到技師有很高的收入、受人尊敬,能讓他們對技術產生興趣,知道未來是很美好的。”
“職業學院的學生在入學時大多是灰溜溜的,70%沒有自信。他們從小成績不好,很少從老師和家長那里獲得肯定。但人的能力是不一樣的,不能用一個標準來評判。”蘇志剛說,他每年開學都要做新生的思想工作,讓學生重新認識自己,尋找自己新的人生定位。
蘇志剛希望,從寧波職院走出去的學生都是陽光自信的,既有敬業精神也具備良好的職業技能,成為企業的首選人才。
蘇志剛的另一個身份是寧波開發區數字科技園董事長。這個數字科技園就設在學校內,目前共引進企業198家,包括軟件信息、電子商務、工業設計、物流信息化、影視動漫等類別,所有企業類別都與學院的專業密切相關。
寧波職院為入駐企業提供辦公場地、稅收、人才等方面的支持,而企業則成為學生最便利的實訓基地。一個企業往往能對應幾個專業的學生,如園區內的中青影文化傳媒公司,就對應攝影、導演、電子等專業的學生,公司的錄音室、制作室都能提供給學生使用。海倫鋼琴校內基地里,則有海倫鋼琴公司派駐的樂器制作師傅,常年擔任樂器制作專業學生的指導老師。
在校采訪期間,記者很少看到傳統模式的教學樓,其教學場所多由一個個工作室、車間組成,很難區分在科技園活動的是學校師生還是企業員工。
而海天樓、精技樓的內部設計也頗似車間。除少量教授文化課所需的教室外,大部分教學場所都是工作現場。數字科技園區辦公室主任倪萍告訴記者,學校實行的是園院融合,很多教室就設在科技園區的企業里。
不僅科技園區企業成了實訓基地,學院各個部門也參與了教學工作,實現“無界化”的全員育人。會計專業與財務處共建,建筑系與基建處共建,國際學院與外事處共建,這些部門的工作人員均為相關專業的技能教師,學院承接的項目也都盡量讓學生參與。
寧波職院連續13次承辦了商務部的援外培訓項目,還為發展中國家的一些官員提供培訓。培訓期間,學院安排國際學院的學生擔任陪同,充分鍛煉他們的外事能力。“中國企業正在走向世界,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管理人員非常重要,將來要讓他們去國外培訓本土的工人。”蘇志剛說。

樂器制造專業的指導老師在制琴(右圖)。圖/羅燕
寧波職院海天學院機電一體化專業2010級學生王建勇正在等待即將開始的頂崗實習。他在上學期結束時參加了招聘會,選擇了山西的一個采礦企業。王建勇說,他現在最感興趣的是軟件設計,但還是要從基礎工作做起。“先把硬件練熟了,以后再找機會做軟件。”
王建勇并不擔心一年后的就業問題,“大部分參加頂崗實習的學生都能直接被企業錄用;還有一些同學可能出于興趣、工資的考慮,重新找工作。”關于薪資,王建勇告訴記者,實習期間他每月能拿到1800元,正式工作后希望月薪達到5000元,“師兄們工作一年后一般月薪能拿到6000元。”
此外,寧波職院還與很多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每年舉辦頂崗實習招聘會,推薦學生去校外的企業實習。
“我們就是要辦不一樣的大學。”蘇志剛告訴記者,“我們的人才規格跟普通教育不一樣,要培養的是應用型、高端技能型人才。”基于這個定位,學校的課程也跟普通教育不一樣。
“企業需要的是一去就能用的人。”蘇志剛深知這一點。他對學生教育強調兩個方面:一是職業精神的養成,二是職業技能的掌握。為實現這個教育目標,學校實行了產教結合。
“職業教育離開企業是搞不下去的。”蘇志剛說。但他同時認為,不能把學生交給企業后就放任自流。學校必須始終對學生負責,才能完成對學生的培養目標。對此,寧波職院實行“雙導師”制。學生去企業實習后,在企業有一個師傅,在學校還有一名指導老師。校內的指導老師平均每人負責3.5個學生,與在企業實習的學生保持聯系,幫助解決學生在實習中遇到的困難,負責學生的考核并指導學生完成畢業設計。而學生每個月需向校內的指導老師提交實習報告。
對于深度合作的企業,學校要求企業安排學生輪崗,一年之內要把幾個工序都輪下來,確保學生完全掌握崗位所需要的全部操作技能。
寧波職院為工科學生開設了現場管理課程,使他們具備一定的人文素養;對文科學生則進行一些工程訓練,讓他們知道產品是怎么生產出來的。蘇志剛堅持,即便是偏重技能的教育,也應該培養全面發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