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悠 揚
“耳朵蟲”的秘密
□ 悠 揚

“蒼茫綿開的綿”天的。涯青無是山意我腳間的下,愛花這,正樣
一首神曲紅遍大江南北。更可怕的是,夜深人靜之時,腦海中不知道為什么也開始回旋起“你是我天邊最美的云彩,讓我用心把你留下來”的旋律,想要擺脫都擺脫不掉。難道“最炫民族風”是外星人用來控制人類腦電波的工具?這莫名而來的“耳朵蟲”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耳朵蟲”這個諢名來自于德文的Ohrwurm,形象地把這種現象描述成爬進大腦的一只小蟲。它還有個文縐縐的學名,叫做不自主的音樂想象(Involuntary musical imagery,INMI)。這個名字就直觀多了,所有我們不可控制的腦海中響起的旋律都可稱為是“耳朵蟲”現象。但關于“耳朵蟲”還有很多我們所不知道的事情。
英國雷丁大學的心理學家菲利普·畢曼經統計發現,大部分耳朵蟲只會持續30分鐘左右的時間。而越是覺得音樂重要的人,越難以擺脫耳朵蟲的糾纏。而且,耳朵蟲的困擾程度和時間無關:你越注意到它,它給人心理帶來的厭煩越嚴重。還有心理學家發現,不同的人出現“耳朵蟲”的概率也不盡相同。女性往往更容易受到 “耳朵蟲”的騷擾,音樂家也比普通人更常聽到耳邊徘徊的旋律。有趣的是,“耳朵蟲”中間還存在強勢者,這種被稱作“消除旋律”的曲調,一旦在腦海出現邊勢不可擋地可以蓋過其他旋律。“耳朵蟲”也是可以傳遞的,分享腦海中的旋律有時候也會讓其他人產生類似的感覺。
“耳朵蟲”到底是因為什么而來的呢?科學家收集了從BBC音樂臺聽眾中收集的數據,通過人們所報告的產生“耳朵蟲”的情況,大致可以看出大部分“耳朵蟲”都是由人們接觸到的聲音、想法觸發來的。例如,70年代的老歌會誘發人們腦海中回想起老牌搖滾樂隊的歌曲。
因此心理學家認為,“耳朵蟲”現象和19世紀德國記憶心理學家艾賓浩斯提出的不自主記憶提取現象有關。在我們的大腦中,信息往往都是根據信息之間的相關性而存儲的。有一些提取的線索一旦出現,就會自動觸發相關的信息。譬如看多了由“最炫民族風”伴奏的各種視頻,下次看到有節奏的舞蹈,就會不由自主地哼唱起“你是我天邊最美的云彩”來了。
此外,產生“耳朵蟲”的旋律也都具有一個相同的特點:都存在一個反復出現的節奏。這種周期性的節律讓旋律無休止地進行下去,就好像沒有盡頭一樣。這些歌曲大多具有強烈的節奏,而且音樂的主題周而復始地持續出現。
在菲利普·畢曼的研究中也有著類似的結果,他發現耳朵蟲的旋律一般都只是音樂中的一小段,其中33%是經常“周而復始”的副歌部分,27%是歌曲的其他部分,只有28%的情況重復的是整首歌曲。簡單、鮮明的節奏,讓“耳朵蟲”一旦出現就一發不可收拾。
不過,“耳朵蟲”并非出現在耳朵里,而是一種純粹的來源于大腦的神經活動。當“耳朵蟲”出現時,大腦的反應和聽到音樂時的反應類似,都引發了大腦聽覺皮層的活動。也就是說,即使我們只是通過想象,負責聽覺信息處理的聽覺皮層也會活躍起來。這種“聽覺想象”活動生動地重現了我們聽到旋律時的大腦反應。
“耳朵蟲”和強迫癥或精神疾病里出現的“幻聽”也有所不同。雖然有些強迫癥患者腦海中也會持續地出現的音樂旋律,但帶給人的感受是非常痛苦,難以擺脫的。但“耳朵蟲”通常是無害的,只是短暫地出現,并不會給人帶來長時間的折磨。而精神疾病中的“幻聽”往往是真的能“聽”到“惱人”聲音,而“耳朵蟲”只是在腦海中想起的旋律而已。
所以下次遇到“耳朵蟲”的時候,就不妨就讓它在腦海里飛一會,享受一下那美妙的節奏吧!
(摘編自《新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