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賀林平
再造“綠色廣東”
□ 本刊記者 賀林平
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中提出的“節能減排”越來越深入人心,這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舉措。
經濟發達地區廣東,亦是能耗大省,近年來,節能減排成效明顯。本期“科學發展 保障民生”系列報道走進廣東,深入了解當地節能減排工作。

再造“綠色廣東”的背景下,當地企業轉型升級明顯加快。圖為廣東東莞華為旗下生產基地聚信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圖/CFP
國務院日前公布《節能減排“十二五”規劃》(簡稱《規劃》),要求各地認真貫徹執行,確保“十二五”期間實現節約能源6.7億噸標準煤等節能減排目標。其中,國家下達廣東“十二五”節能任務是單位GDP能耗下降18%,比“十一五”期間高出2個百分點。
作為2006年我國第一份能耗公報中能耗創全國最低水平的省份;作為“十一五”期間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16.4%的省份;作為經濟總量第一,單位GDP能耗、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卻分別僅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65%和40%的省份;廣東在節能減排方面成效顯著,進一步節能減排的壓力也可想而知。
盡管形勢逼人,但矢志不渝地抓節能減排,已不僅僅是完成國家下達任務的問題,更成為廣東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入夜,珠三角工業重鎮中山市小欖鎮華燈初上,燈火通明。在離鎮政府不遠的龍山公園,副鎮長李家浩指著亮如白雪的漂亮路燈告訴記者,“這些小型照明路燈都是LED燈。”作為廣東首批“綠色照明示范城市”專項行動試點,小欖鎮到目前為止已累計安裝LED路燈4330 盞、LED景觀照明燈8萬多盞,改造道路15條,總長度72公里,節約電能超過55%。
見微知著。記者從廣東省科技廳獲悉,截至目前,廣東全省已安裝LED路燈超過30萬盞,示范路段3000多公里,節電率均達到或超過了50%。根據今年5月下發的《廣東省推廣使用LED照明產業實施方案》,廣東計劃在三年內普及LED公用照明,帶動全社會普及LED照明,實現全省照明同比節能50%以上。
推廣LED,只是廣東“節能”大棋局中的一顆棋子。“廣東是經濟大省,卻是資源小省,經濟發展與能源緊缺的矛盾十分突出。因此,早從上世紀末,處于能源困境的廣東,就認識到提高資源產出利用效率的重要性。”廣東省經信委主任楊建初坦言,從那時起,廣東就把節能降耗當作“硬指標”,加快謀劃發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軌”,積極淘汰落后產能,以“產業高級化、適度重型化”為主線加速產業結構調整,建設“綠色廣東”。2005年,全國經濟總量排名第一的廣東,每萬元GDP能耗僅為0.79噸標準煤,創全國最低水平,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65%。能耗大省華麗轉身為節能“標兵”。
“十一五”時期,廣東節能降耗的壓力不輕,動力不減。
廣州新港西路82號,很多老廣州人都記得,這里曾經是拖拉機廠、縫紉機廠、摩托車廠……如今,曾經的舊廠房,在產業結構調整和城市“退二進三”大潮推動下,已舊貌換新顏。門口高大幕墻上標示著醒目的巨型新招牌——廣州聯合交易園,畫龍點睛地向世人宣告,這里已經并繼續打造著以交易所為引擎的現代服務業集聚園區。
廣東一直把產業轉型升級當成節能減排的根本手段,加速淘汰“三高一低”的傳統產業、落后產能,置換引進“三低一高”的現代產業,使得單位產出的能耗水平在低位水平上繼續降低。“十一五”期間,廣東主動加快落后產能淘汰步伐,累計淘汰落后水泥產能5782萬噸、落后鋼鐵產能1275萬噸、落后造紙產能36萬噸,關停小火電1209萬千瓦,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給廣東的任務。
節能生產,政府是推力,企業是主體。2007年,廣東出臺《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明確提出加強節能減排技術的自主研發、加快節能減排技術產業化示范和推廣等。在重點耗能行業和領域,越來越多的企業也在節能技改中嘗到甜頭。
廣東省經信委副主任畢志堅介紹,“十一五”以來,廣東22家國家監管重點耗能企業累計完成節約能量256.5萬噸標準煤,146家省監管重點耗能企業累計完成節能量505.81萬噸標準煤。全省培育資源綜合利用企業800多家;在能量系統優化、余熱余壓利用、窯爐改造等重點節能工程方面,共有454個項目獲得財政支持。

中國(深圳)國際節能減排和新能源科技成果轉化及投融資博覽會上,新能源備受青睞。圖/CFP
國家統計局初步核定,“十一五”廣東以8.5%的能耗增速支撐了約12%的GDP增速,五年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16.4%,節約能源消費4327萬噸標準煤。2010年,廣東單位GDP能耗0.664噸標準煤/萬元,為全國單位GDP能耗的65%,僅次于北京市,位居全國第二位,其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0.753噸標準煤/萬元,為全國最低值,能源綜合利用效率處于全國領先地位。
從佛山城區往著名的“陶都”南莊鎮去的路上,蒙娜麗莎、諾貝爾、東鵬等鼎鼎大名的廣告牌依舊是鱗次櫛比,應接不暇。只是沒有了往日污濁的空氣、漫天的煙塵、一地的污泥和噴著黑煙的大貨車;而代之以規劃整齊的路面、嶄新整齊的總部大樓、茂密蔥蘢的綠化帶以及駕著小車往來的客商白領。南莊的變遷,是廣東狠抓治污減排,“還綠”億萬百姓的典型縮影。
改革開放以來,建筑陶瓷已發展成為佛山的一張“名片”,但是,在新的經濟發展形勢下,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也成為困擾陶瓷產業繼續向前發展的一個瓶頸。資料顯示,在2007年佛山環境統計中,陶瓷行業重點企業工業粉塵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氮氧化合物排放量、工業廢氣排放量等,分別占全市所有重點工業企業總和的59.86%、42.15%、32.27%和29.85%,嚴重影響了城市的環境質量。
對此,佛山市連續出臺三個文件,推動全市陶瓷企業“扶持壯大一批,改造提升一批,轉移淘汰一批”,同時大力發展總部經濟,鼓勵現有企業將企業總部、研發中心、展示中心、信息中心等留在佛山,同時積極吸引國內外陶瓷企業和研發等相關機構在佛山設立總部、研發中心、檢測中心和營銷中心等,將佛山打造成為中國乃至全球的陶瓷產業總部基地,實現佛山陶瓷由傳統產業向都市型、創新型、知識型產業轉型躍升。
幾年的整治,佛山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成績單。“十一五”末的2010年,佛山在保持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污染排放大幅降低。南莊鎮黨委書記張輝明告訴記者,目前,全鎮陶瓷企業從高峰期的75家銳減到13家,昔日的“中國建筑第一鎮”發展成全國最大的陶瓷展示貿易中心,轄內共進駐陶瓷營銷中心1100多家,屬于總部的150家,并成功掛牌“中國陶瓷商貿之都”。“潺潺河水皆是路,出村入鄉一把槳”,如今,在曾經烏煙瘴氣的南莊,最原生態的村落和民俗文化又再度回歸。
像佛山一樣,節能減排正在再造“綠色廣東”、生態強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絕不僅僅是經濟發展、政治發展、文化發展、社會發展,而最終是一種新的文明形態的發展。建設生態文明,不僅是一個發展理念上的創新,更是十分緊迫的現實課題和任務。”廣東省環保廳廳長李清表示,“十一五”期間,廣東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總量累計分別比2005年下降18.88%和18.81%,污染減排任務超額完成25%。
通過不斷強化污染減排,廣東環境質量總體呈現穩中向好態勢。2010 年,廣東生態環境質量綜合評價居全國第四位,21 個地級以上市飲用水源水質全部達標,空氣質量全部達到國家二級標準,珠三角有4個市365天都達到。主要江河水質總體穩定。同時,為保護環境,廣東新建了一批重點減排工程,建成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粵港珠三角區域立體空氣監控網絡,并在全國率先啟動了PM2.5等特征污染物的監測和發布工作。
供群眾休閑放松,享受宜居生活的綠道建設也在推進。截至2011 年底,廣東已經超額完成珠三角綠道網“兩年全部到位”的任務。珠三角省立綠道累計建成驛站338個,設置標識近1.9萬個,沿線新增綠化2735公里。此外還建成城市綠道2828公里,沿線新增綠化2763 公里。廣東計劃到2015年,全省將建成總長8770公里的省立綠道(含珠三角已建的2372 公里)。
在節能減排已經取得較大提升,國家不斷嚴格要求下,令同樣背負了較大經濟發展任務的廣東倍感壓力。
自2005年以來,廣東單位GDP能耗、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一直處于全國最先進水平,分別僅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65%和40%,“在這樣的情況下,國家下達我省‘十二五’節能任務是單位GDP能耗下降18%,比‘十一五’期間還高2個百分點,存量空間十分有限,任務異常艱巨。”廣東省經信委相關負責人坦言。
目前廣東工業重型化進程加快。“十二五”時期,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高投入、高消耗、高增長的經濟增長模式還在延續,節能形勢異常嚴峻。而隨著城鎮化步伐的不斷加快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廣東對能源和環境容量的需求還將持續剛性增長,客觀上也加大了節能工作的難度。
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減排領域。“十二五”國家向廣東下達了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削減12.0%、13.3%、14.8%和16.9%的減排任務。而開局的2011年,廣東雖然化學需氧量和氨氮較好地實現了減排,但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較2010年不降反升,同比分別上升1.03%和4.90%。環保部門也表示,“十二五”城鎮化進程將進一步加快,污染物新增量巨大,而減排的潛力和空間則非常有限;加上接下來四年,還要消化2011年的新增排放量,完成“十二五”的削減任務,減排壓力巨大,形勢異常嚴峻。
壓力面前,何去何從?頂著壓力上,攀爬“18%高度”,可能是廣東唯一的出路。
位于廣州市西北部的流溪河水庫,是該市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記者日前到此看到寬闊的水面平靜如鏡,清澈的湖水映照藍天白云,兩岸綠樹如茵,不時有水鳥掠過水面,捕食小蟲小魚。歷朝歷代,曾有不少文人墨客光顧此地,留下盛贊美景的詩篇。可如今,這塊“最后的凈土”也有可能從人們的記憶中消失。廣東省環保廳監測人員憂慮地說,2012年上半年全省的各大水庫中,流溪河水庫營養化程度由貧營養化轉變為中營養化,富營養化程度升高,這表明排入水庫的污染物數量有所增加。與流溪河水庫情況類似的,還有飛來峽水庫、蒼村水庫,這兩個水庫的富營養化程度也在提升。
自2005年以來,廣東單位GDP能耗、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一直處于全國最先進水平,分別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65%和40%。
而更加全面的“2012年上半年廣東省環境質量狀況公報”則顯示,2012年上半年,廣東酸雨頻率上升,酸雨形勢惡化。全省21個地級市中受酸雨污染的城市有12個,除了韶關、清遠、佛山、順德等市(區)繼續是酸雨重災區外,深圳重返酸雨重災區。公報還顯示,與上年同期相比,全省跨市河流交界斷面水質達標率下降5.1個百分點,其中深圳和揭陽兩個城市交界斷面水質達標狀況較差,今年上半年沒有一天水質達標過;東莞(石龍北河左)、惠州(東岸、石龍北河右)及茂名市(石碧)達標率略有下降。
“如不采取強有力措施扭轉這種被動局面,節能減排任務將難以完成。”現實的困境,增加了廣東干部群眾的危機感,也強化了堅持不懈推進節能減排的共識。記者從廣東省經信委獲悉,“十二五”期間全省納入萬家企業節能低碳行動的企業有1980家,節能目標為1696.85萬噸標準煤。根據該省“十二五”節能規劃,設立省節能專項資金,每年投入超過3億元支持節能減排工作。按照計劃,2015年一級能效家電占比將達7成,3成住宅將為綠色建筑,公務車中新能源汽車占比達15%。珠三角地區推廣應用LED路燈、景觀燈等LED戶外照明產品60萬盞,重點在政府、學校、醫院大樓等公共場所安裝3000萬只LED室內照明燈具,打造世界級的LED照明產品應用綜合示范區。
此外,廣東將加快實施《珠三角清潔空氣行動計劃》,全力推進機動車、火電廠、鍋爐、水泥等污染整治,逐步推動空氣質量改善。
產業節能,結構減排,仍然是廣東節能減排的主陣地。據廣東省省長朱小丹介紹,“十二五”時期,廣東要堅決完成淘汰小鋼鐵100萬噸、小水泥3251萬噸、小造紙61萬噸、小印染4.5億米、小制革134萬標張的目標任務。其中,今年要淘汰小水泥700萬噸、小造紙4萬噸、小印染1.76億米、小制革90萬標張,大幅度削減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此外,廣東將在珠三角地區試點建立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制度。實行新上項目與能源消費增量掛鉤,引導各地將能源消費增量指標主要用于低能耗、低排放、高附加值的項目。同時,大力推進清潔生產,以電力、石化、冶金、機電、紡織印染、造紙、皮革、電鍍等行業為重點,啟動百強工業企業生態化改造工程,加快工業產業集聚區生態化建設和重污染行業綠色升級示范園區創建,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 編輯 嚴碧華 □ 美編 徐 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