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英偉
摘 要:法律文化內在于人的一切活動之中,它影響人、制約人,并深入人的行為方式,作為文化的一種,暗含著哲學的理論內涵。文章從文化哲學的視野下探討了法律文化的內涵、法律文化的特征,以及多元化法律文化的哲學依據、表現和應有的態度。
關鍵詞:文化 文化哲學 法律文化
中圖分類號:G0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07-023-02
一、法律文化的內涵
當代美國文化人類學家克魯克把文化分為顯型文化和隱型文化。文化分為有形的和無形的。按照他的理解,顯型的法律文化的體現是法律制度、法律設施、法律組織機構等,而法律思想、法律心理和法律意識就是法律文化隱型的體現。
張文顯教授在他的《法理學》一書中這樣解釋,“法律文化是指在一定社會物質條件決定作用的基礎上,國家政權所創制的法律規范、法律制度、以及人們關于法律現象的態度、價值、信念、心理、感情、習慣及理論學說的復合有機體。”
張中秋教授這樣認為:法律文化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通過內化在法律思想、法律制度、法律設施以及人們的行為模式之中表現出來,并在精神上和原則上引導或制約它們發展的一般觀念及價值系統。它內在于思想、制度、設施以及人們的行為模式之中并通過它們體現出來。
付子堂教授這樣定義法律文化:“法律文化是指一個民族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所認同的,相對穩定的,與法律和法律想像有關的制度、意識和傳統學說以及由此產生的與法律活動相關的器物的全部內容。”
從以上的各種表述中可以明確:“法律文化是人們在歷史和現實中創造的,內隱在法律理論、法律規范、法律制度、法律組織機構和法律設施當中并通過人們的觀念、習慣、心理等在生活中表現出來的各種法律因素的總和。法律文化中蘊涵著一個民族或國家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不斷積累起來的民族習性、民族心理與傳統和習慣,是人們對法律的情感、理解和需求的某種行為模式的沉淀。”
二、文化哲學中法律文化的特征
文化是歷史地凝結成的具有超越性和創造性內涵的生存方式,是代表著人的生存的自由維度的價值規范體系;文化還可以劃分為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與精神文化,在這幾種中的精神文化占據著最重要的地位,它內在于人的一切活動之中,集中體現了人的活動的超越性和創造性,而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的自覺的或不自覺的外顯與體現。法律文化作為文化中的一種特殊的層次,它本身暗含著一種哲學的理論內涵。
首先,法律文化是抽象性、靜態性、超主體性的結構。法律條文、法律制度、法律設施等都是法律文化的表現形式。對于法律文化的靜態理解:社會制度是傳播與演化文化的真正要素,它以人類生活為基礎,也以人類的文明為基礎。人們在社會的交往中產生了需要—合理的處理個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不斷的促進法律文化制度化、體系化,同時,這些制度化、法律化的東西折射著深厚的文化內涵。例如,中國古代的宗法關系蘊含了宗族的禮制文化;西方的契約法律制度再現了理性主義文化和自然主義文化的結合。
其次,文化是人創造的,因而它具有主體性、內在性的特征。法律文化是歷史積淀下來的被群體所共同遵循并獲認可的共同的行為模式。法律文化所包含的法律觀念、法律心理、法律習慣等內容體現它的主體性。衣俊卿認為可以在文化哲學的視野下對文化從本體上加以理解:文化不在于與經濟、政治、科技、自然活動領域或其他具體對象相并列的一個具體的對象,文化內在于人的一切活動之中,它影響人、制約人、左右人的行為方式的深層的、機理性的的東西。因而,法律文化中的法律意識體現了人們在感性與理性過程中對法律現象的不同認識階段。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以及法律習慣又通過意識和文化的教化內化在人的思想深處,形成一種文化積淀。
再次,法律文化蘊含著邏輯的動與靜的統一。文化具有內在的自由和創造性,是一種生命的活動的過程,它不但是物化的成果和產品,也是沉淀在人的意識中的深層的心理結構和對象劃的規范。文化所代表的人對自然的超越的維度或者是自由和創造的維度是人的特殊的生存基礎。人們不會滿足于已有的文化創造,人們總是不斷地更新、超越、重建已有的文化樣態。因此法律文化是動態的發展過程。人們應該在律動中把握法律文化的精神和內涵。
三、多元化的法律文化的哲學依據和表現
哲學是人類文化的表現,哲學也總是通過一定的文化模式表現出來,因此,不同的文化精神蘊含著不同的文化哲學的形態。一個社會的文化模式總是以內在的、不知不覺的、潛移默化的方式制約和規范著每一個體的行為,給人們的行為提供根據和意義。人的生存的深層維度就是文化模式的內化。大體上,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多元化法律文化的哲學依據。
首先,哲學是人類的理性事業的一部分,它不但具備通性的特征,同時,它也具備地域特征、民族特征和時代特征。其實這也是某種文化內涵的哲學表現,這種哲學表達了某個地區或某個民族或某個時代的文化生存模式,特定的文化內涵總是不自覺的影響哲學的視野,而哲學也會規定著某種文化的模式,因此,不同的文化的本質都可以在哲學中找到答案和解釋。每一種文化都有一定的類型,而這種類型是群體的、歷史的參與的結果。群體的參與形成了某種特定的文化的共同體,而這個共同體又受一定的社會經濟方式的制約,所以,不同的文化結構會出現多元化的文化類型和文化模式。社會群體在不同的歷史事件中所體現的心理不同,法律在也會形成不同的表達方式,例如有奴隸制時期的法律文化的模式、封建時期的法律文化的模式,以及資本主義時期的法律文化的模式。
其次,同一個時代的法律文化由于民族和地域的特征,也都會呈現不同的特點和風格。由于實踐的主體具有不同的心理、不同的語言等,法律文化呈現出了不同的特色。在封建主義時期,西方的的法律文化具有明顯的宗教色彩,而中國的法律文化呈現了人文主義特征。需要說明的是法律文化還呈現民族的特征。這種民族是指具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和共同的心理的人組成的共同體。他們的的個體行為和群體行為被某種民族心理主導和支配著。在他們的法律文化的靈魂中形成一種穩定的和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巨大的慣性。這種深層的表現及法律觀念體現了民族文化的多樣性。
最后,中國的法律文化面對全球化。經濟全球化的必然結果是世界各種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因此,各種差異下的法律文化不可避免的會發生沖突。西方的法律文化的產生是一個內生的過程,是自身社會文明的成果。中國的法律文化是一種后發式的混合,這種混合既有外在的動力也有內在的動力,這種模式中包括傳統的法律文化、社會主義的法律文化、和西方法律文化。從法律文化的全球化中可以發現這種沖突就是把特定時空中的其他法律價值的東西從人們的思想中剔除,使得各種文化要素在全球化的支配結構中變成一種單一的理想維度。還有就是哪一種文化是采用的標準、哪一種文化是根基和基礎。這都是法律文化所面臨的全球化境遇中的挑戰。面對著這樣的境遇,我們中國的法律文化應該堅持幾個方面的態度:
首先,強調自己的主體性,不能出現自己的文化任人宰割的現象。其次,我們應該根據自己的需要來借鑒西方的法律文化中的精華之處,法律文化本身是一個與價值相關的體系,因此,也要采取審視的態度,要在西方的法律文化的主體中來理解西方的法律文化,而不是把它當做一個簡單的客體。
在現代社會,我們應該弘揚傳統的道德、個人的德行和人性的發展,同時要剔除西方傳統法律文化中對自然需求的物欲觀念。我們也應該在法律文化中強調幸福、自由、和人的主體性,使之回歸人的心靈深處。我們應該在科學與人本的兩種價值中使法律文化走向多元化,使法律文化呈現出健康與和諧的發展方式。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煤炭企業安全文化建設研究”(項目編號:11E040)]
參考文獻:
1.張中秋著.比較視野中的法律文化[M].法律出版社,2003
2.劉作翔著.法律文化理論[M].商務印書館,1999
3.張晉藩著.中國法律的傳統與近代轉型[M].法律出版社,1997
4.韓冰.中國法律文化的傳統與現代化構建(下)——從中國法律文化的現狀談中國法律文化的現代化構建[J].前沿,2005(3)
5.趙麗敏.論中國法律文化的現代化[J].許昌學院學報,2005(3)
(作者單位:黑龍江科技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27)(責編:賈偉)